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瞬间融合的结果,而一首诗歌是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的有机结合。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千古名诗,而对于此诗的翻译可谓"唐诗英译百花开"。目前的译本对《江雪》的意象结构未做深入研究,译者大多把这首动静意象结合的诗歌译成一首静态意象诗。在给出新的译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的翻译方法,即剖析其意象结构,把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巧妙结合起来,形成意境,从而表现原诗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翻译的原则是准确再现原诗意象结构,再选择恰当的语言手段实现此目的。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质量的评估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利用司显柱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首先分析原诗的语域和韵律,然后分析江枫译本中对原诗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偏离,最后对译本的翻译质量进行了整体的评价。结果显示,江枫译本总体上很接近于原文,很多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的偏离属于"+偏离",是诗歌翻译的典范。研究结果不仅检验了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也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陈伯达写给林彪的题词册中,抄了一段翻译的诗,其中四句是: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这是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乔治·艾里奥特(真名为马丽·安·艾文斯,1819年—1880年)的诗。原诗题为《但愿我能参加那看不见的合唱队》,写于1867年。后来,H·F·奥斯本作的《生物学名人印象记》一书,引了这首诗中的几行,作为卷首题词。陈伯达就是从《生物学名人印象记》的中文译本(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抄来了这几句诗,把它赠给林彪的。陈伯达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利用这几句译诗,作为他的反党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分析《再别康桥》的两个译本,认为在诗歌翻译中应当将原诗的主位推进模式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译文应尽可能贴近原诗的主位推进模式,并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萨迦格言》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族文学经典作品,流传甚广,其英译本就有五个。塔尔库的英译本虽然语言简洁,风格灵活,但受其自身身份、文化、语言以及翻译目的的影响,译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萨迦格言》原文有457首格言诗,而塔尔库英译本《雅言宝库》只有234首。论文主要探究其译本漏译原因,从基于亚历山大节译本的改写、薄森完整译本传播的不广泛和塔尔库的身份及其翻译目的三个方面来推断,试图探求塔尔库英译《萨迦格言》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宗旨。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传入西方,以巴赞(L.Bazin)的法文《武松和金莲的故事》为最早.它相当于小说第一回.见1853年巴黎出版《现代中国》.它略迟于日本曲亭马琴(1767—1848)的《新编金瓶梅》.迄今至少有西方十二种文字的片段或节译本先后出版.最近由我国出生的两位学者分别将该书重新翻译.雷威安(André Lévy)的法译本已在去年出版,芮效卫(David Roy)的英译本也即将完成.这是继1983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主办的《金瓶梅》国际讨论会后的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 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的杨德豫译《拜伦抒情诗七十首》,包含有这位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名篇《哀希腊》。《哀希腊》本是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中的一支歌曲,拜伦在这支歌曲中,借一希腊诗人之口哀叹具有光荣历史的希腊古国如今受异族欺凌宰割,激励希腊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由于情感沉痛真挚,内容结构上又可独立成篇,历来引起人们翻译的兴趣。据笔者所知,早在清末就有马君武、苏曼殊的旧体诗译本;其后又有胡适的古诗歌体译本;一九八○年,暨南大学《世界文艺》杂志第二期又刊载了周流溪、李继声二同志的七言旧体诗译本。另外,梁启超在其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用曲牌《沉醉东风》和《如梦亿桃源》分别译了本诗的第一节和第三节。白话译本,据笔者所见,有解放后卞之琳、朱维基和查良铮的三个译本。卞译本为专译,朱、查译本则见于所译《唐璜》中。在文言译本中,马、苏译本文字之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翻译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学者,对于同一原作的各种译本也褒贬不一。通过对《关雎》的两个译本,即,James Legge的译本和Arthur Waley的译本从词义理解和内涵文化理解两方面做了对比与分析,以展示二者之间的异同。James Legge注重诗句表面意思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直译法,虽然忠实于原文,但是语言的弹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Arthur Waley主要采用意译法,他的译本对诗句词义和内涵文化的理解相对比较到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注意了韵脚,但还不是非常的抑扬顿挫,尚不能原汁原味地再现原诗的形与神。  相似文献   

9.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祀娱神歌谣基础上创作的诗篇,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既是《九歌》的诗魂所在,也是构成《九歌》浪漫诗风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后世诗歌创作的“集体无意识” ,充分彰显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对《九歌》的翻译应力求保留这些意象,以再现原诗之浪漫风格与诗意效果。对比分析许渊冲和卓振英的《九歌》译本可以发现,两位译者都以保留原诗的原型意象为主要策略,许译更注重 译文的可读性,卓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忠实度,两者都较完美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0.
《雪夜林边逗留》汉译的审美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雪夜林边逗留》是弗罗斯特的代表作,用词朴实凝练,韵律鲜明精巧,意境丰满含蓄。文章重点讨论如何尽可能地表现原诗的语言风格和审美个性,认为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本对汉语读者可能产生的审美感觉,灵活选择贴近于原诗风格的得体词语,力求最大限度地重塑原诗的意境和整体美感。  相似文献   

11.
运用韩礼德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方法,从原诗与译本的过程、参与者、环境等功能成分来分析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Browning)的 Pippa’s Song 及其两个汉译本中的及物性,可以呈现英诗及其对应汉译的动静状态。分析结果表明,在及物系统视角下刘正译本比宗白译本更忠实于原诗,更能够体现原诗的静态之美,因而说明及物性系统分析可以作为英诗汉译的一种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的短诗《沉睡锁闭我的心灵》,在貌似朴素,宛若璞玉的外表之下,包含的是结构的天衣无缝和诗人独具匠心的音律安排,诗歌含义隽永,余音袅袅不绝,令人回味。本文采用后结构主义关于文本具有多意义性以及阅读即误读的立场,以欣赏和接纳的而非批评或拒斥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解读,展示文本的欢欣与嬉戏。但是翻译毕竟是翻译,无论现代理论怎样抹杀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区分,这两个关系却始终存在。而形式主义的翻译则是要尽可能地在形式上也接近原文,以尽可能多地保留译本作为意义潜在体与原作的接近性。文中的翻译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另外,本文还包含一个对该诗的语音方面的分析以比较译本和原文的得失。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胡适译作《老洛伯》发表于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大时代背景下,它不仅是白话诗歌的范本,还是悲剧叙事诗的范本,具备多重文本功能。因此,在翻译策略上来说,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所创新。译作从形式上忠实于原作文学体裁,遵从原作叙事风格和情节安排;同时,打破原作的韵律节奏,突出故事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中同异修辞格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的诗词当中,同异修辞格有着普遍的运用,并且极大地增进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美和意境美。在翻译过程中,此一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遭到扭曲。本文对汉语同异格和英语同源格进行比较,并以此来关照毛泽东诗词中同异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五言古诗《长干行》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中颇负盛名的一首,被纳入美国诗歌经典系列。这首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细致地抒写出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马丁和洛斯(Martin&Rose)的评价理论为我们分析原诗及译诗中对评价资源的不同实现方式及其原因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近代翻译出版史的角度,对伍光建译著影响进行介绍、分析与比较,揭示了伍译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节译、突出原著精华、以“信”统摄“达”“雅”、尽力顾及读者接受能力等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评价伍译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精品,也是我国散文经典。关于这篇散文的译本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张培基的和刘士聪的译文。文章通过对中文小说《落花生》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尝试性的以胡庚申先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适应选择论依其基本原则可以被定义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其所对应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具体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将中国经典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的典籍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角度,对《孙子兵法》这部军事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个案研究。《孙子兵法》自1772年被首次介绍到西方社会,它已经被翻译成了十多种文字。在近一百年中,中外译者出版了大约有十五个不同的译本。本文所选择的两个英文文本分别是由翟理斯和中国译者林戊荪所著的。经对比译文本,发现了其各具特色。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选择文本、阐释文本、制定翻译策略原则,以及确定译文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期望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对于《孙子兵法》的译文的分析能够做到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并能反映出各译文的特点论明翻译中的内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