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不朽地位。小说主要揭示了在以威塞克斯为典型代表的英国宗法制度下农村社会惨淡阴森的解体过程,描写了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这个保持着古老秩序的宗法制度社会从稳定到动乱,从繁荣到衰亡的历史,反映了破产农民的理想和追求、痛苦和灾难。小说具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作者通过叙述《远离尘嚣》等五部小说包含的悲剧性主题的发展过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来揭示哈代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共同体书写是英国文学的古老传统,也是历代小说家的必然选择与审美取向,并与各个时期的英国社会变迁相契合.哈代作品中既有古朴恬静的牧歌与田园,又有躁动繁华的商业与城市.作家基于故乡多塞特郡想象的威塞克斯王国,在赋予其作品真实感的同时也为其涂抹上一层亦真亦幻的神秘感.《还乡》现实情怀浓重,悲剧色彩明显,但其中蕴含的共同体精神以及作家对威塞克斯乡土空间的诗意想象同样溢于言表.荒原、海滨城市、大海以及大都市巴黎都不再是简单地理意义上的地域空间,它们超越自身而存在,更多地象征哈代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寻找更为理想生存方式的审美化努力.所有这些共同指向一点,那就是哈代具有显著的荒原情结和怀旧之情,乡村田园空间才是其心中理想的共同体形态.  相似文献   

3.
《无名的裘德》描写了主人公裘德悲剧的一生。裘德短暂的一生追求过学术、事业和爱情,但终因冷酷的社会现实,梦想一个个离他而去,裘德也经历了一次次梦的醒悟直至最后的呐喊。哈代通过裘德梦醒时分的呐喊,传递了一种向上的战斗力量,揭示了小说积极的悲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威塞克斯"系列小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于哈代来说,他的小说成功之处不只是浓厚的乡土性,更在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现代精神。现代城市文明存在于哈代的长篇小说中,创造出又一种现代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通过小说展示了"威塞克斯"乡土世界的民间活态文化.民间歌舞既反映了乡村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完好,也诉说着乡村生活的情趣、人际交往的淳朴;节日活动蕴含着古朴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民间活态文化的丰富与厚重.哈代在小说中着力书写"威塞克斯"民间活态文化,蕴含着作家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待民间文化的积极态度,对于当下传承和保护民间活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裘德的成长为线索,以他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为题材,描述了极端的"本我"和"超我"的两种人格特征。裘德的"自我"便在这两个极端中滑行,从艾拉白拉"本我"的肉欲冲动到淑的"超我"的理性情感,最后无法平衡这两个极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进而说明人的社会性、人的行为都需要"超我"的社会道德来约束。  相似文献   

7.
《卡斯特桥市长》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第四部作品,一直以来,该作品都被认为是描写人与命运冲突的一部悲剧小说。本文从圣经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该作品,认为意在描述的是历史变革时期新旧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从而揭示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从故事主线、人物性格及细节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该作品与圣经中扫罗与大卫交往故事的诸多相似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圣经就是《卡斯特桥市长》的创作原型。  相似文献   

8.
哈代作为英国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表现出独特的神秘风格。哈代小说神秘形态的形成与威塞克斯民间宗教有很大关系。因受到威塞克斯民间宗教中万物有灵论的影响,哈代在作品中描述了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二是鬼怪、幽灵的超现实意象;三是超现实的神秘现象。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中隐含着哈代对民间价值立场的坚守,表达了哈代理想的民间秩序。  相似文献   

9.
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内涵丰富又复杂,一直是国内外哈代小说研究中的一些分歧性意见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社会悲剧意识:1.经济困境;2.现代精神文明对人性的扭曲;3.新旧两种文明撞击中人物精神世界的分裂和痛苦。二、命运悲剧意识,哈代对威塞克斯地区人物文化心态的准确把握。三、生命悲剧意识,源自哈代的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悟,1.个体生命的现实困境;2.人类群体的宇宙困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现代中国农村寻根者莫言的"寻根小说"和威塞克斯乡村叙述者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进行平行分析,探讨了两者在乡土情结中对人性思考的异同,并对此进行了溯源。他们的小说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对实现人文关怀及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刻探讨哈代创作的悲剧意识,采用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分析了《裘德》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情节安排上体现的唯意志论以及悲观的自然意象的悲剧内涵,揭示了作家对残酷社会制度的无奈,希望该研究能够加深对哈代作品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为了丰富对哈代笔下人物悲剧的多元解读,采用了达尔文主义视角,分析了《裘德》中作家宗教情感变化与人物悲剧的联系,揭示了裘德在残酷的社会演化中物竞天择的悲情,反衬出作家对工业化所带来的毁灭性巨变的无奈,希望该研究能加深对哈代作品思想和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哈代的悲剧性叙事艺术及思想意识来源于故园多塞特在他内心的纠结而成的情伤。结合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当时的英国社会史实和“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发现,英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冲击了托马斯·哈代浓厚的故园情,酿成哈代“怀念故园而故园不再”的故园情结。哈代以创伤书写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英国工业革命后渐行渐远的多塞特式故园的思恋,呼吁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应兼顾民众家园情怀。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15.
在古希腊悲剧和哈代悲剧小说的比较研究中,较常见的是以命运观和人物性格为中心进行对比。可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希腊悲剧的核心是情节;哈代也认为对小说而言,情节或者说结构的重要性胜于人物。因此,以情节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亚里土多德看来,好的悲剧情节必须要有发现或突转,二者是引发观众怜悯或恐惧的关键要素。哈代的悲剧小说中众多的偶然或巧合与其说是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的反映,不如说是哈代巧妙地运用了古希腊悲剧情节中的发现或突转。通过对哈代短篇小说《同乡人》的分析,可以印证此观点。  相似文献   

16.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一部力作。作品中主人公裘德和淑的爱情悲剧和心路历程,反映了他们人格的弱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罪恶注定的他们不能逃脱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17.
着重研究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在西方评论界的接受历程,结合哈代研究的整体脉络,重点分析了现实主义与社会文化等各种批评视角的不同解读路径,并对这些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在于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最得意的一部悲剧性小说,苔丝是其笔下最优秀的悲剧女性形象,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反传统的先驱。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很多,文章从苔丝本人、苔丝之母和安琪儿的性格缺陷分析出发,探讨苔丝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