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图纹及其文化意蕴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图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象,是维吾尔民族历代社会经济生活与文化心理状态相结合的产物。其自始至终散发着特殊的审美情趣和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2.
夹缬是依靠雕花木版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得到的传统印花纺织品,这一技术出现在隋代,而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浙江苍南夹缬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蓝夹缬之一,是夹缬的活化石。夹缬属于机械防染印花,它的基本特征在于雕花木版的设计和组合应用上,其必须同时具备防染和染色的功能;我国传统植物性靛蓝染料提取和染色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理论相一致,不同的是我国古代靛蓝隐色体转换是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而现代生产多采用化学试剂;苍南夹缬和其它古代传统印染工艺相比较,在印染和助剂应用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祈雨文化中,民间信仰、祈雨形式丰富多样,民间多神崇拜风俗很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人万物有灵的文化思想,以及对风调雨顺、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对古代先圣良吏及当朝人物的崇拜,更是寄托着人们的善政理想与现实关切。同时,唐代祈雨诗也反映了唐代祈雨方式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其中以镜祈雨反映出宗教文化思想对唐代祈雨习俗的影响,而"焚巫""暴巫"以及鼍崇拜等祈雨习俗,则反映了唐代民间信仰及祈雨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因此,唐代大量内容丰富的祈雨诗对唐代祈雨文化与习俗给予了生动表现或深刻反映,让我们对唐代社会风俗与民间信仰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使这些诗歌也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绞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染色工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蕴含着诸多有关绞缬的名称、技法、纹样、社会功用等重要信息,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考证分类和解读。在古代卷轴画、石窟壁画、唐三彩、陶俑等图像资料中,可看到这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绞缬工艺之间有共通之处,从而能反映古代绞缬技艺的特性和它的深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民间习俗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原因机制.哭嫁这种在现代社会还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同样也印证了这一点.本文认为哭嫁是婚礼的辅助仪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现代哭嫁应该更多地发掘其艺术价值,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传承下去,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优秀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6.
夹缬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印花染色工艺。唐代浙江地区民间的夹缬印染已是重要的手工艺活动,并从民间传入宫廷,通过上流社会加以传播。宋代夹缬在浙江的流传区域由盛唐时的浙西北扩展到了南宋时的浙东南地区。近现代以来,改变样式后的夹缬在浙南地区盛极一时,并且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从浙南夹缬审美特征的形成方面可以分析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巫文化是在远古时代形成并影响至今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在新时期小说中,巫文化得到了繁复书写与生动展现。新时期小说中的巫文化习俗与相关民间信仰的呈现,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新时期小说之所以表现了大量的巫文化,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巫文化与新时期文学的结缘,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自死窑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的采访,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老人自死习俗"是基于原始巫术思维而形成的民俗信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其历史起因上的食物匮乏说,由这一认识引起的价值判断上的野蛮、不孝之道德说,是对该习俗的误读。解释"老人自死习俗"本质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学,而不是伦理学;依从于民俗信仰的老人自死习俗没有因社会的主流文化进入文明时代而完全消失,而是在一些地区、某些民族中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至今。自死窑及其传说是具有世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好书推荐     
《老友》2021,(2):F0003-F0003
?春节作者:萧放许明堂简介: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文化意义、春节习俗等内容,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民间习俗。?红色的起点作者:叶永烈简介:作者以客观的笔法创新了"T"字形结构,以写横剖面为主,也写纵剖面。全书才思横溢,文笔流畅,是一本优秀的报告文学著作,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0.
"意义治疗学"虽是以犹太教、耶教传统为主流的西方特定文化背景与开创者独特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的产物,但其理论基础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其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符合中国传统思维的习惯。具体而言:一是意义治疗学认为"人生意义"主要包括创造意义的价值、体验意义的价值、态度意义的价值,此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正命立命、真常心性"归属于一种体认;二是意义治疗学通过对"态度价值"的挖掘窥见了人的三重悲剧,与佛教所谓"四圣谛、三法印"有会通之处;三是意义治疗学关于"意志自由"的说法,与佛学的"业力业报论"及儒学的"本心本性论"具有惊人一致性。从"意义治疗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衔接关系,这种文化上的探讨将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及医疗救助提供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11.
温籍青年学者张琴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蓝夹缬的研究开发与保护,成果不断。她主编的《各美与共生:中日夹缬研究》一书,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图文并茂介绍并比较了中日夹缬工艺及其制作的产品,推动了夹缬这种古老的工艺的深入研究,尤其对夹缬海内外流传的路径与演变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为此,本刊特约张琴撰写本文,请她谈谈寻访日本夹缬的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上灯"是广西北流客家仍然存在着的一种习俗,以挂花灯、办丁酒等为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为新丁庆生。"上灯"仪式是"上灯"习俗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五个环节。花灯作为"上灯"仪式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文化价值,但目前对花灯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却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广西北流市民乐镇为调查点,根据"上灯"习俗、"上灯"仪式、"花灯"、"产业化传承"的思路,探讨"上灯"习俗的核心仪式、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并联系当今的花灯产业化受阻现状,提出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以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化传承和发展途径,以期更好地保护客家"上灯"文化。  相似文献   

13.
喀麦隆丧葬习俗具有典型的非洲特色,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其所经历的历史进程。通过描述喀麦隆中部大区恩高仁盖村一位名叫马蒂尼·阿博莫( Martine Abomo )的葬礼的全过程,归纳出喀麦隆独特的丧葬文化习俗。研究表明,葬礼步骤、葬在家门口、死者身份、年龄、死亡原因不同导致的埋葬时间不同等构成了喀麦隆非穆斯林区独特的丧葬习俗,并且这些习俗与当地的音乐、舞蹈、宗教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清真寺楹联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有着独特的穆斯林民族风格,是中国古代楹联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清真寺楹联高度概括地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特有的心理习俗、价值标准及审美情趣.它有着内容广博、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等诸多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土家族建房习俗一般包括看风土家族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土家族建房习俗一般包括看风水、挖屋基、伐青山、立屋竖柱、上大梁及落成仪式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独有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以及神灵无处不在的神化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居住文化。是土家人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满族作家叶广芩以其独特的家世背景和生命体验为故事底本,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满清京旗贵胄生活的家族小说,塑造了一批极具古典文化意义的贵族形象,鲜明呈现出对于中国贵族及其文化拥有的历史反思与价值重识。值得重视的是,作家努力于中国传统精英文化在满清时代的整体观照,试图提炼、整合、熔铸出中国开始现代性阶段以来一直被有意排斥否弃的"贵族精神",并从满族独特的审美视点出发,对"贵族精神"加以艺术的镂雕与情感的润色,使其别具一种风神韵致。  相似文献   

17.
"三月三,龙拜山",是流传在南宁环大明山地区的民间歌谣,记录了当地壮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山扫墓的习俗,也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真实反映.环大明山龙母文化蕴含母仪龙德、中华孝道等民族精神内核,与骆越族群稻作生产的水环境融合共生,与武鸣"壮族三月三"是高度融合的文化整体.基于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独特价值,建议以"壮族三月三"为纽带,以龙母文化为核心,以西江、珠江水系为导向,打造环大明山文化旅游圈,助推南宁市塑造首府城市文化旅游新形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1 蜡染是我国传统三大印染工艺之一。《二仪实录》一书记载:“秦汉间有夹缬法。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服之。可知起于汉代而为六朝人所用”。由此,有人认为汉代已有夹缬、绞缬、蜡缬三种印染方法。此说由建国以来的出土文物为证  相似文献   

19.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20.
只要是奇石,那么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为什么有的石头有收藏价值,而有的一文不值呢?一般认为,评价奇石的收藏价值可从形、色、质、纹4个方面入手。"形",就是要求石形完整,多姿多态,风情万种。"色",以色艳为上品。"质",以坚硬、手感润滑细腻为上。"纹",图纹清晰,质纹流畅、线条柔和。总之,或石形奇异,或石色奇丽,或石质奇坚,或石纹奇妙,越奇越值得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