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逢振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32-35,54
赛珍珠因《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融合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和读者反应等理论观点,对关于赛珍珠的偏见进行扼要反驳,并对《大地》的成就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创作的成就和意义;同时结合赛珍珠的作品联想到当前的农业问题,对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综合评价旨在引发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以一部《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她享誉海内外,尼克松称其为一座沟通东西文明的人桥。诺贝尔奖的授奖理由这样称赞她: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使她赢得了该奖。但是,她的文化传统还是西方的,因而在作品中写到东方传统文化礼俗时,东西方文化就在她的作品中产生了碰撞。本文从婚俗描述的角度来揭示这一差异。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深受中国小说影响。赛珍珠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东方、西方及其小说》和诺贝尔领奖词《中国小说》中对中国小说进行了详细分析,她创作的小说《大地》一书具体体现了作家对中国小说的诠释和理解。《大地》具有很多中国小说的特点:对中国农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情节众多而无高潮、兼具浪漫与现实主义,无单一视角,通过行动和语言塑造生动人物形象,写作既娱乐大众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温和的批判等。这些特征正显示了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国20世纪小说家赛珍珠在其作品《大地》三部曲中,成功地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整合的手法描写王龙家三代人的生活,展示了中国农村和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王龙及其儿子和孙子的生产生活方式,探讨生活方式演变的深层原因,即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赛珍珠如何展示了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女作家,虽然遭受到不少的批评,却也获得世人称赞。在她的众多短篇小说里,精湛的情节设置、巧妙的称谓、生动的词汇表述都使其小说可读性更强、文化意义更深远。通过对其短篇小说写作特色的分析读者不仅发现赛珍珠把中国真实客观地介绍给西方读者,而且体会到拥有中西双重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对中国人的热爱和同情。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发表于1931年,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大地》,是一部既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作品。长期以来,国内赛珍珠研究进程暧昧而迟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赛珍珠代表作品《大地》学科归属的两难,二是赛珍珠及其《大地》的国际化特征,三是赛珍珠的底层经验与《大地》的写作立场。在新世纪的当下语境下,作为学术研究个案之一的赛珍珠和她的《大地》,虽然正在逐渐由暧昧走向明晰,由单一走向多元,但重新检视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研究历史,对其进行“去蔽”与“正名”,仍然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凭借春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格的长期观察与体悟,在《大地》三部曲中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形象,作品通过追踪他们的命运轨迹,既昭示旧传统顽固的因袭,也预言了新人对前代的超越,从整体观照《大地》三部曲,更加可能理解赛珍珠对中国未来蓝图的设计与希冀。  相似文献   

9.
作品出自作家之手,必然会受到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又不断地从作品中汲取养料,以丰富个人的生活体验。赛珍珠在其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成功地塑造了王虎太太这一人物形象,并在刻画这一形象时倾注了浓烈的个人色彩。本文通过对王虎太太的分析和诠释,剖析了赛珍珠本人的思维观念、婚姻观和人生观等,从而使读者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解读和领悟《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情节结构方面,赛珍珠的《大地》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纵式结构,而非西方文坛称道的复式结构(横式框架结构);采用句式简单的白描手法叙述故事,而缺少西方现代文学看重的"意识流"式心理刻画;采用复合的叙事角度和中国人视角,而非西方人作者和叙述者融为一体的视角。这使赛珍珠在艺术上不被美国主流文学界看好。赛珍珠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与赛珍珠创作《大地》三部曲时的情况有关,与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受到中国古典小说情节结构艺术的影响有关,与远离西方文化特别是受到当时西方小说情节结构艺术影响有限有关。  相似文献   

11.
赵东  姚慧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41-44,74
赛珍珠小说《大地》写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作品反映的是旧中国动荡不安、瞬息万变的社会画卷。《大地》在问世之时遭到中外文坛的普遍非议,这部作品超越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显示出跨时代的特征。《大地》无论从写作视角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都明显带有超越作者所处时代特征的跨时代性,《大地》的跨时代性表现在作者用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和东西文化比较的方法来审视当时中国社会特征和精神图景。作者赛珍珠独特的文化身份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主要原因,她对中美两种文化充分了解,中美文化的互补性使这部小说天然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品。《大地》在文学艺术理念上采用的中外艺术兼容并包的手法也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大地》的跨时代性对于今天考察当下社会现实以及开拓文学创作的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辛亥革命前后淮河北部农村生活的长篇巨作——《大地》、《儿子》、《分家》三部曲,1938年曾以其“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先后被六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然而它的命运却象作品中的主人公那样,在半个多世纪中历经坎坷,争议不一,毁誉不同,这就给文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有待重新认识的课题.特别在当今世界上各国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关于赛珍珠研究的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 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 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 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 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儿童文学作品《激战》寓意丰富。文章结合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指出赛珍珠以儿童读者感兴趣的动物故事作为依托,在《激战》中处处关注殖民史与生态史的复杂关系,用浅显的语言描绘了殖民输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赛珍珠在成人文学作品中极力提倡文化和合主义,力图让各族人民平等对待,和谐相处。在这部儿童文学中,她又将非人类物种纳入人文主义思想之中,在这部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赛珍珠的思考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5.
《大地》三部曲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诸多中国题材小说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也是她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在《大地》中,赛珍珠讴歌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生死不渝的热爱,流露出渴望人与土地和谐相处的的良好愿望以及对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深深忧虑,体现了她的生态伦理观及生态理想。自作品问世以来,学界对其进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与宿州文化的渊源已经是有目共睹,从服务宿州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加强相关研究,为建设有宿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寻找途径是宿州赛珍珠研究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的名字是与《大地》三部曲密切相连的 ,但她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多彩和史诗般的描述 ,以及在传记方面的杰作”。本文拟结合传记理论 ,对《异邦客》和《战斗的天使》这两部作品作一分析 ,以期更为全面地评价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是在中国成长起来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反映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旧中国的生活场景、劳动人民的艰辛、社会的不平等和妇女在当时所受到的迫害以及她们的隐忍。其作品《大地》塑造了典型的旧中国女性形象,渗透着女权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评论界对赛珍珠及其作品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传教士的女儿,又在教会办的学校里教过书,充当了文化上的侵略者;有人批评她把苦力和保姆当做中国人的代表,把中国人写成半边黑半边白的形象,丑化了中国人;熊玉鹏在题为《赛珍珠与中国小说:读〈大地〉》一文中认为,她的《大地》三部曲谈不上是史诗,因为它偏离了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20.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的真伪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而应转移到异国形象创作诸问题上。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家的角度对《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的生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独特的生活经历让赛珍珠在文化和身份认同时产生矛盾和焦虑,宗教的宽容使她希望人们在信仰上抛却狭隘和偏见,最终形成了她混杂的双重文化身份并由此思考它的文化意义。于是在提笔写作时,她开辟了一个阈限性写作空间,以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和人是有同一性的,完全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达到沟通和理解。《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正是这三者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