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死了"解构了原文的中心意思,意味着译者作为读者在对原文的解读与译文的建构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理论中由"译者施变",译者是翻译主体,译者活了。不同的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异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进一步接近纯语言,因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限制条件是纯语言。而变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归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能高效地传达信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受读者制约。  相似文献   

2.
汉译英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处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关系的?他如何才能使译文得到译语读者的接受?以往仅在语言和翻译技巧层次上进行的探究已经不足以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从译浯读者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译者翻译时的思维过程对译文的影响。语言学家发现,“语言表面上很分歧的多样性根植于其特有的转换规则。学习外国语言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翻译学术话语形成了由西方和中国传统译论构成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科学观和艺术观的对立。中国翻译的艺术观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主流,是世界独特的译学模式,其中翻译绘画类比是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关键。它构成了翻译史的框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性思维取向。只有理清这一类比历史脉络才能真正理解际遇中的西方译论并与之平等对话。临摹意义的翻译观被创造性绘画的翻译观置换,原文"现实"同原文一道成为翻译的参照,缓和了作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但真正消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是建立共享世界的历史视阈。  相似文献   

4.
中国翻译学术话语形成了由西方和中国传统译论构成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科学观和艺术观的对立.中国翻译的艺术观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主流,是世界独特的译学模式,其中翻译绘画类比是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关键.它构成了翻译史的框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性思维取向.只有理清这一类比历史脉络才能真正理解际遇中的西方译论并与之平等对话.临摹意义的翻译观被创造性绘画的翻译观置换,原文"现实"同原文一道成为翻译的参照,缓和了作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但真正消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是建立共享世界的历史视阈.  相似文献   

5.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58-62, 67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英译本发挥了重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色彩”能否被接受和欣赏是衡量翻译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基础,探讨译者葛浩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一方面,译者努力传达异质文化的“他者性”,使读者领略到“异国情调”;另一方面,为保证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做了适当取舍,较好地保证了译文的“流畅透明”。然而,在文化背景解释不充分的情况下,译者为追求译文的“流畅透明”而对个别富有“异国情调”的词汇进行了删减、更改,这导致原著中的“反讽”艺术效果消失。    相似文献   

6.
莫言荣获诺奖凸显出中国文学外译的乏力;凸显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困境:译入过多译出过少,现当代文学比例偏低,中国文学外译到底由谁来承担.应提高翻译报酬重视文学翻译学术价值,加大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力度,采用“中国人为主,汉学家为辅”的译者模式.  相似文献   

7.
译者作为两种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联系在一起。翻译过程中,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因素对译文的影响举足轻重。该文试图从译者的认知模式着手,通过对译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介绍,探讨译者方面引起的翻译困难和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9.
译者作为两种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联系在一起。翻译过程中,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因素对译文的影响举足轻重。该文试图从译者的认知模式着手,通过对译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介绍,探讨译者方面引起的翻译困难和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历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译本时间阶段特征、译本出版状况和译者翻译风格方面的历程分析,可以发现译著的接受程度影响到译本的出版状况,译者的翻译历程与作者的创作历程有相似的时间阶段特征,译者自身在不同时间阶段翻译风格也有变化。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变化发展规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在发展阶段、译本出版和译者翻译风格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而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翻译学传统本质上是一个文章学的传统。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译者提出了要求。“信达雅”的实质就是传统文章学要求的“德学才”。“译文三合义体气”是对“译事三难信达雅”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也从文章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和译文质量的检验提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义”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的契合,“体”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文体和形式上的契合,“气”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气势和文章内脉上的契合。“信达雅”是译者条件“,义体气”既是翻译原则,又是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格律派十分注重通过译文再现原诗的音乐性。《王维诗百首》的翻译是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音乐性的重要尝试,对其译文的解读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律派译者注重在节奏和用韵两方面"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丰富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鉴于我国"走出去"背景下文化影响力亟需增强的现实要求,传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每个人公认的准则,对于翻译活动更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输出,必须使译文最大程度地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语言习惯与心理认同,使源语文化为目标读者所接受,而不能将原文本所有的内容不加区分地进行翻译。将译者作为切入视角,对译者的"创译"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概念整合,尝试分析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思维",对译者"创译"的方法和形式会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英译文进行举例,旨在论述和总结译者的创造性思维在外宣文本翻译中的价值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译者对自身创造性思维的重视程度,以"创译"来促进我国文化的输出,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鉴于图式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解码和对译文编码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诗歌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三方面的分析,从而研究图式理论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上的应用。并认为,这三方面图式的传译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译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作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非同一般。在翻译外国诗歌方面,卞之琳提出了"以诗译诗"、"以顿代步"、"全面求信,形神兼备"翻译原则,体现出译者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的翻译思想,表现出对原作者和读者负责的态度;在自译诗歌方面,其翻译中又体现出诗人特质,以读者为中心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将莫言作品译成英文,行文流畅、严谨,提升了原作的语言水平,极大地提高了莫言海内外的知名度.莫氏风格的重要因子"前景化"语言在西方的传播中面临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障碍,葛浩文采用了三种方法翻译:一、坚持"信、达"原则,译文与原文的前景化语言相得益彰;二、译文对原作中前景化语言的折中--"拿汉语读,用英语写";三、前景化语言省略不译.文章运用个案分析法,选择莫言极具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及葛浩文英译本"Red Sorghum"Reincarnation Fatigue"作为语料,通过不完全统计得出这三种译法在翻译文本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8%、35.3%、12.9%,进而从翻译角度来探析莫言小说译文效果的优劣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以译文或相关素材为翻译对象,以考证原文的表述为旨归,涉及源文本到译文再回到源文本的双重过程。在回译涉华文献时,译者始终要做到有理有据:一方面,符合拟译文本的意思,另一方面,要考证中国文化中或历史上确有其人其物其事。这一过程类似"猜谜",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拟译文本的"谜面",猜测可能的"谜底",然后查找文献验证其真实性,直至找到最佳的"谜底"。  相似文献   

18.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选择"译什么"和"怎么译"时,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明译者的主体因素,尤其是译者文化态度和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连贯性法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广告的广告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价值而采取直译、转译、仿译或删减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广告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广告目的和译者对原广告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广告效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中国翻译》1991年5、6期发表了《译诗六论》,后来又补充了两论,一共是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有相通之处。古人说过:“译即易,谓换易语言使相解也。”(见《翻译论集》第1页)所以我想,翻译学也可以说是《易经》,“换易语言”之经;自然,译学的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是形同实异的,现在解释如下: 一论: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二论: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三论:译者异也(≡),译文可以创新立异。一至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四论: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五论: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六论: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