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一步增加。据对全省158个县(市、区)1.37万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10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农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7.5%。比200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全省4915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转移的人数约1843万人,比2005年增加483.2万人,增长35.5%,年均增长6.3%。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分布在全省29个县(市、区)的2400户农户中7570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当年转移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为6.4%,扣除当年返回农业的部分,净转移所占比重为5.7%。若按此推算,全省当年由农村转向农业外以及外出就业的约有1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转移速度减缓,初显周期性回落态势历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相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就如何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加快转移步伐。现状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比较大,仅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就达94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00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2004年增加112万人。在转移的357万农村劳动力中,向乡内转移的约有90.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25%;向乡外县内转移的70.5万人,占19.7%;向县外省内转移的97.9万人,占27.4%;向省外…  相似文献   

4.
一、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就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到2003年底,全区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共计17.86万人,比1995年底增加8.26万人,其中转到第二产业的15.24万人,占转移总数的85.3%;转移到第三产业的2.62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4.7%.在转移的地域上,以就地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5.
一、鸡西市外出劳务取得的成绩及横向比较差距 2005年鸡西市农民外出劳动力为62077人,占全市农村总劳动力的24.5%,其中:有组织输出劳动力为3622 人,经培训输出劳动力54582人(外出到本县的25299 人,外出到本省的14069人,省外的15214人)。全年农民外出劳务收入38351.6万元,占农民所得总额18%。  相似文献   

6.
佳木斯市实有农村劳动力64.1万人,已转移出来18.1万人,剩下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1.8%。我们的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但近几年受城市改革的影响,不仅转移的速度减缓,甚至在总体上呈现回流的倾向。据测算:1997年四川农村劳动力回流约120万人。就目前形势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这种逆...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性别差异集中体现在收入方面,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差异造成的;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摘  要: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是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推-拉”因素的分析,探讨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并根据重庆市实地凋研数据资料,以家庭为分析单位,利用Probit模型回归分析了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及利农政策对回流发生的影响大小。最后,提出现阶段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日前,我们就农村劳动力(不包括城镇居民)在岛外从业情况作了一次性全面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村劳动力在岛外谋生赚钱有20974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87%.年总收入逾3亿元.其中:出国劳动力有905人,年总收入近4000万元.从调查结果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外出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出国劳动力以女性为主在外出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有16598人,占79.14%;女性劳动力有4376人,占20.86%.而出国劳动力的性别比正好相反,女性占74.59%,男性仅占25.41%.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我省农村非农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到1989年底,我省农村非农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及流人城镇的居民已超过700万人.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9.47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则分别上升5.07、4.40个百分点.自1988年底国家开始实施财政金融双紧,压缩基建投资,清理农村劳动力等措施后,我省近年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大量回归农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出现的必然趋势。近6年来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加快,有34万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信况1996年全区乡村实有劳动力99.9万人,比1990年增加71万人,增长77%。1996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比重)为34.7%,比1990年上升1.5个百分点。晋中地区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为90.8%,199O年下降为66.8%,…  相似文献   

13.
邬雪芬 《统计研究》2007,24(11):88-90
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陡增,劳动力资源增量攀高。据预测,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到2007年下降到约1400万人,2008年以后大幅度下降到1000万人以下。预计“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增量分别为1003万、827万、558万、462万和358万。由此可见,“十一五”期间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相当大。就浙江的情况看,快速发展的浙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作…  相似文献   

14.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1、转移进程加快。劳务收入快速增长。调查表明。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全县劳务输出的数量和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长。据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约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5.34%,比2000年的23.76%提高1.58个百分点。外出农村劳动力全年人均寄回带回现金达3989.71元,比2000年增加741.88元.增长22.8%.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对全省15个县600户农户中近年来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四川劳务输出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正模 《四川省情》2006,(10):29-30
四川是一个内陆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87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即约5000万,其中有3900万农村劳动力。而四川耕地总量相对人口和劳动力偏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保守的估计都在1/3以上。因此,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主线。四川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成为我国跨地区劳务输出的主力,为我国劳务输出最多的省份,人员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最集中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四川共输出劳动力163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42.5%,其中省外877万,省内820万人。2006…  相似文献   

17.
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即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现状,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10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44万人.非农业人口15.78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68.2万人(含外来劳动力6.1万人).本市劳动力总数62.1万人,其中全市农村劳动力57.75万人,  相似文献   

18.
正通常把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牧民工,称为"新生代农牧民工"。近年来,伴随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增加,新生代劳动力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牧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全区农牧民工监测调查显示,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户的农牧民工中,新生代所占比例达41.1%,按此推算,全区常住农村牧区及举家外出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大约有98万人,规模近百万。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转移的问题。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造成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虽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我区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是指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之多,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