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现代文学的整体视野对现代小说中的流浪女性形象的变迁史进行了细致考察,在此基础上界定流浪女性形象的特点:情感依附与经济压迫,物欲追求和精神重压,生存至上和情感至上。这既因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所致,也与现代中国迫切的社会改造主题和艰难多变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折射出女性在时代思想影响下的进步和变化,也反映出作家对女性生存价值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女性所面临的空间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问题和情感困惑是苏青小说一以贯之的一个母题。女性无论身处家庭或社会,总是感受到空间带给她们的压力,处在空间焦虑中。她们对空间的焦虑,反映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是作者对女性角色和自我认同的思索。苏青用自己的笔展示了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她们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作为五四时期中国文坛耀眼的明星,萧红和张爱玲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心理、生存状况。由于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形成了二人苍凉悲苦的作品基调,却又迥然不同的文风。如果说萧红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着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哀其不幸”,那么张爱玲则是以“冷傲”的姿态站在女性之外对女性的生存加以审视,“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4.
《爱历元年》的女性悲歌表明王跃文对爱情婚姻所持的依然是男权中心的理想主义态度。《爱历元年》揭示了秩序化的社会道德和理性的婚姻形式下,女性个体存在的孤独本质和对情爱的强烈渴望;展示了在激情的眩惑与理性的撕裂下,现代女性无法逾越的精神困惑和生存无奈。这种理性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是对现代人生命自由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超越,它以具有鲜活生命体验的欲望书写和属己的生命经纬激发着人们的体悟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关注女性生活是林语堂小说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爱情婚姻的描写来聚焦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情感经历,并一直不断探求着女性自由完美的生存方式。《贞节坊》的改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林语堂珍视女性自在、自然状态的情感,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指出女性之健康情感不当以某种道德为借口而强行压抑之。  相似文献   

6.
小说《毒瘾难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海伦加纳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女主人翁诺拉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女性中边缘化人物的生活与思想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小说进行解读:现代女性身份的主人翁虽然获得了追求爱情的权利,却陷入面对情人与丈夫情感纠结的两难抉择中,同时还不得不承担独自抚养孩子的重担。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了现代女性中边缘化人物单身母亲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女性追求纯真爱情的强烈愿望,探究了现代女性在情感逆境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在作品中观照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萧红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在婚恋中怵目惊心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彻底消解了爱情的甜蜜,颠覆了情爱的愉悦,甚至否定了女性生命创造的内心喜悦及生育创造行为本身的伟大、神圣,这种极其另类的书写与萧红自身的情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小说《毒瘾难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海伦加纳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女主人翁诺拉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女性中边缘化人物的生活与思想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小说进行解读:现代女性身份的主人翁虽然获得了追求爱情的权利,却陷入面对情人与丈夫情感纠结的两难抉择中,同时还不得不承担独自抚养孩子的重担.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了现代女性中边缘化人物单身母亲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女性追求纯真爱情的强烈愿望,探究了现代女性在情感逆境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穿越剧多采用灰姑娘的叙事模式。以"穿越"为契机,穿越版的灰姑娘形象揭示了现代女性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深层心理诉求。"多马王子"现象则反映了现代女性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情感需求,而她们对待情敌和敌人的态度更是女性独立、自信的体现。在女性视角下,灰姑娘们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在消费文化的大潮中成为女性观众的偶像。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推动着国人的情绪样貌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情与爱”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上升为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参数,尤其对女性解放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借助文学女性笔下的“花之喻”便可豹窥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情感嬗变。以秋瑾、徐自华、吕碧城、张默君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知识女性偏爱梅花,她们的咏梅诗既继承了传统文人借花比德的精神传统,也展露出近代知识女性各具风采的情感特征。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承载着现代爱情意蕴的玫瑰取代传统梅花成为新文学女性热烈情感和自由追求的载体。但是,源自西方的爱情玫瑰舶来本土之后却发生了有趣的形变,由“夜莺玫瑰”转变成“杜鹃玫瑰”并在玫瑰的颜色上有了红白之分,由此透露出新文学女性情感嬗变中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状态。  相似文献   

11.
《紫颜色》中色彩象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篇小说《紫颜色》有一个完整的色彩象征体系 ,它对理解黑人妇女文学的艺术独创性极有帮助。在小说中 ,黑 ,象征卑贱 ;蓝 ,象征生命冲动 ;红与黄 ,象征自由与希望 ;紫 ,象征女性的幸福完善 ,而作者用紫颜色做标题 ,精心构筑一个以紫颜色为中心色彩的象征体系 ,则暗示黑人妇女只有通过自主的斗争来争取幸福完善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2.
幸福快乐作为一种积极的主观情感体验来源和存在于人所现实拥有的生活、工作、精神三个世界,每个人的幸福与痛苦大抵与其生存的这三个世界的结构、质量与功能有关。人应当追求和拥有完整和谐的三个良好世界,这样才享有全面的幸福和圆满的人生。但现实的人生往往是有缺陷的:或者生活世界不美满,或者工作世界不如意,或者精神世界有缺憾。缺陷也可以衍生积极效应与幸福体验。通过采取转移替代、人际建构、调节欲求、升华精神等行动策略,个体可以实现趋乐避苦获得幸福快乐。由此观点分析当今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偏高现象可以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生存世界不健全、不完善,生活世界的狭小、工作世界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贫乏使得她们缺少趋乐避苦的界内利用资源与界际转移支持,更缺少化解矛盾、创造幸福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的封山之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毁灭文学。小说的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虚无主义,不管是裘德、艾拉白拉、淑,还是费劳孙和小时光老人,都没能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事业不得志,爱情不幸福,生命终究灰飞烟灭,一切都如雾一般飘渺。小说在事业、感情、生命方面体现出来的梦幻意识、孤独意识和死亡意识,以及虚无意象“雾”的描写,都与虚无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悲剧和虚无中,对基督教信仰的回归并不是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14.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幸福问题是主题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在他看来,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而至善即是幸福,幸福同时又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并且合于理智德性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总的来讲,幸福是生活优裕、行为优良的统一,是完满、自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巴金小说在对女性进行的持久关注中,以对女性命运的悲悯为基点,实现了女性书写的对照、反衬和审视等话语功能,体现出其特定的生命意识、性别价值、幸福观念等话语内涵,并在话语深层透露出其女性书写背后文化姿态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的幸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作为最高的善,既是政治学追求的目的,也是好生活与好行为的有机统一。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则是关于幸福的操作性定义,分别代表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国民幸福的评价指标。经济发展与幸福生活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性的合力关系,因而经济发展人民未必幸福。要使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的正向作用更为突出,政府组织必须施行更具包容性的以GDP和GNH为主要内容并有机结合的幸福新政,国民个人则必须学会使用重构认知、管好欲望、善用社会支持等幸福心法。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幸福感带来一定冲击,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高校不仅要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培养善于体验幸福、积极创造幸福、正确享受幸福的时代新人。从目标维度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主要包含促进生命健康的教育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目标;从价值维度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相统一;从实践维度看,教育者要更新幸福观教育理念、创新幸福观教育方法、拓宽幸福观教育渠道,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时期,激励大学生在感恩中体验幸福、在担当中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18.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闲暇与幸福的关系是作为一个德性伦理问题被提出和探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既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也是幸福本身,两者通过德性达成统一。现代休闲研究也关注休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注看似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闲暇与幸福关系探讨的延续,但实际上更偏向于从社会心理学或历史角度研究,缺乏德性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当代德性伦理研究中虽有学者提倡恢复亚里士多德论及的德性与幸福的概念,却未体现出对闲暇概念的足够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闲暇内在包含的古典精英主义论调在现代社会的不适用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闲暇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发展中失去了其对于实现幸福的必要性。重返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框架,有助于厘清休闲与幸福的关系,从而引导人们理性判断休闲活动的适当性,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并通过休闲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道教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认为幸福不在于占有极大的物质财富,拥有极大的权力名 声,而在于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故倡导顺应自然、清静自心、知足常乐地活着。千百年来,道教以 “知足常乐”为准则,把保重身体、快乐地活着上升到了人生幸福的高度,对生命的热爱形成了道教幸福观 的鲜明特点。道教对幸福与欲望关系之探讨,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及生命理想的自觉意识,对现代人生仍 有独具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探索的道路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从安德烈、彼埃尔、列文和聂赫留朵夫,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由“生”的困惑到“生”的解惑的过程,以及他由寻求自己灵魂幸福到为别人活着的探索道路。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则是他在生活中最后完成了探索的道路。在托尔斯泰毕生的痛苦与困惑中,我们看见作为俄罗斯人独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