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泳先生曾编过一本题为《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的书。乍看封面上这一选择问的书名,我几乎是未加思索便在心中答道:是胡适.也是鲁迅。读完书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尽管书中所辑文章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但就各位学者所引用和披露的有关资料来看,我似乎更加确定了我的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只能读到鲁迅的书而读不到胡适的书,二是卷入"鲁胡之争"的大多数是文学中人,鲁迅跟他们是前辈同行.因此,如果在"崇胡抑鲁"的文章中找不到胡适的温柔敦厚,却充斥着鲁迅的尖酸刻薄,那是毫不足怪的.师傅当然并非不可以批评,但既然批评师傅的不宽容,自己对师傅的批评是不是应该宽容些呢?  相似文献   

3.
鲁迅署笔名发表文章是否就是不负责任(之一)在鲁迅研究专家眼里,可以说,题目上的这十几个字,应该说已不是“问题”,甚至显得俗气、可笑,以至于我现在用它来“做文章”,也感到有点“没有必要”。但既然如今有些学人们还在继续“议论”,我就又觉得再来说一说,也并非特别地多余。大约是随着“胡适热”而对胡适研究的深入,需要找参照,需要对比,而能与胡适做对比、与胡适相互做参照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中,除了鲁迅,还真不多。于是,研究越深入,对比也就越细腻,到现在,一直细腻到了要比较两人发表文章是否用真名上来了,即胡适发表的文章全都用…  相似文献   

4.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  相似文献   

6.
鲁迅、胡适早期文学史观与文学史方法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史观上鲁迅、胡适均受进化论影响。鲁迅文学史观以天才面目出现,重个性、重精神,坚信文学启蒙、文学救国。胡适文学史观以平民面目出现,对贵族文学传统也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在方法论上鲁迅、胡适同承清代考据方法余泽:鲁迅对西方文学观念有一定借鉴,胡适则输入了西方实证主义,与传统方法对接,形成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孔子真精神之二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经是儒家的一个激烈的反对者。 我在志学之龄,僻处海陬,无书可读,书店中卖的书以通俗说部为主,不能餍足我的思想上的渴求。有一年我生病住院,父亲从别人家借来一些书,他读我听,聊以解闷。他借的是1970年代初出版的《鲁迅全集》中的几本,我听得酣畅淋漓,病愈后尽取该家藏书而读之。他家的书,除了上面说的这部《鲁迅全集》,其余的也都是70年代的出版物。包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时期的胡适与鲁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适与鲁迅先后加入《新青年》 ,使得该杂志提倡新文学的招牌真正挂起。《新青年》由同人杂志而转向专谈马克思主义 ,鲁迅和胡适程度不同地表示了不赞同的态度。表现在行动上 ,就是不再把自己的全部文章送交该杂志发表 ,但仍然还供一些稿件。然而在《新青年》最为辉煌的第二个时期 ,与胡适的四面出击相比较 ,鲁迅的表现却相对内敛 ,这当然也是各自的成长背景、自我期许等各种因素综合后的产物。五四事件的爆发引发了胡适“谈政治”的热情 ,而鲁迅则依然执著于思想革命。鲁迅真正走向前台 ,成为青年人的偶像要到 192 5年卷入女师大事件以后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胡适     
<正> 关于鲁迅与胡适的关系,不少现代文学史和文章都把他们说成一开始就是对立的,好象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交往,只有鲁迅对胡适的口诛笔伐。有些文章甚至把鲁迅与胡适在一些问题上明明有一致的观点,也把它“改造”成为“对立面”。至于鲁迅与胡适在五四前后存在的一段友谊史,只好讳莫如深,束之高阁了。这里想根据史实,对长期被“禁锢”的鲁迅与胡适前期一度存在的友谊,作一必要的回顾,对鲁迅与胡适后来的对立,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学'随'术'变"不仅是中国经学史的特点,同样也渗透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中.如果对鲁迅和胡适的比较研究做一个历时性考察的话,这一特点就可以具体而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本身就是"胡适思想批判"的产物,紧密追随政治形势进行的鲁胡比较工作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末.整个80年代,学术界逐渐改变一味尊鲁贬胡的习惯,在逐步祛除强加在胡适身上的不实之辞的同时,也褪去鲁迅身上附着的政治釉彩.90年代以来,研究界更趋向多元化,对胡适的渐进式改良有了更多的认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变迁的大致脉络在鲁胡比较研究的课题中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11.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1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2.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围绕抗日问题,瞿秋白、鲁迅二人以杂文为武器与胡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战。本文通过分析这场交锋发生的历史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下认真梳理了双方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思路,认为这次交锋正确的一方在瞿秋白、鲁迅一边。尽管胡适在抗战期间也做了不少工作以尽国民之责任,但在1933年这件事上,他的愚蠢荒唐是不可原谅的。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鲁迅是“五四”文学革命各走一脉的巨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婚恋情感方面,胡、鲁二人遭遇了相似的难题,都有一个由母亲包办的小脚女人;选择了不同的路途,胡适与江冬秀从一而终,鲁迅中途与知识女性许广平共筑爱巢。这一相同的遭遇和不同的抉择,有着各自不同的缘由,体现出殊异的文化心理,并对他们的创作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许多位老师之中,章太炎是其中最为鲁迅所尊敬的一人。鲁迅在逝世之前不久,还提到了他,并作了深刻的评价,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写道:“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版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  相似文献   

16.
今天提两个建议:(一)建议我们的大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读一点鲁迅的著作,实际也就是建议各高等学校的领导人动员不管是文科的,还是理科的学生读一点鲁迅的书。鲁迅的书很多,我建议读六篇文章。第一篇是《呐喊·自序》。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首先提出要听将令,也就是搞遵命文学,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搞文学。第二篇是《灯下漫笔》,在《华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宽容伦理学和怨恨伦理学的分析,通过胡适与鲁迅的对比,重点分析了鲁迅的怨恨伦理.指出胡适对容忍的认同,根本上是源于近代以来逐渐主流化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本身就内涵着宽容,而且它也正是从宗教宽容发变而来,又推广开去,从而成为近代文明尤其是近代政治文明的最重要的价值表现.比较之下,鲁迅对社会的痛恨带有本体性,复仇意识所体现的文明形态,更多带有近代之前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我是求新造船厂修造车间的一个四级钳工,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断断续续总共只念了四年书,小学还没有毕业,一九四八年春天,便进入当时的中法求新造船厂(现在的求新造船厂)当钳工学徒。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我自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一九五七年六月份又回到自己的母厂。我学哲学起初是不自觉的。一九五二年以前,我虽然一贯爱好读书,但是已记不起有没有看过哲学书,只记得一九五二年在东北时,一天“东北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一个同志问我:“周宝林你书看过很多,这一篇文章你看过没有?”我摇摇头,他说:“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读完这篇文章,从此后,  相似文献   

19.
也论鲁迅的脑袋和自由主义的帽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胡适是自由主义者,而鲁迅则不是;相反意见则认为鲁迅而非胡适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以上两派各执一词,迄今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成为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仍没有彻底解决的悬案。其实,胡适和鲁迅都和自由主义有关联,胡适属于原典自由主义,鲁迅属于个性自由主义。原典自由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个性自由主义则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它只具备原典自由主义所有原则中的重要一端,即其中之一的"个人主义原则",注重个性自由,而其内涵近似于"哲学自由主义"。鲁迅的脑袋能戴上自由主义的帽子,但帽子的款式却是个性自由主义,而非胡适式的原典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20.
把同为戏曲“门外汉”的胡适放在鲁迅批判“旧戏”以及鲁迅与梅兰芳是非曲直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比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旧戏”持鲜明的批判态度。鲁迅认为,中国“旧戏”太陈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