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句骊族族源与高句骊人流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形成在我国西汉时期东北地区的高句骊族,主要来源于貊族东迁的后裔高夷、夫余、沃沮、小水貊、等。首先使用高句骊称号的是高夷人,构成高句骊族主体的是夫余人;在高句骊族发展壮大过程中,沃沮、小水貊、等先后被兼并,与高句骊凝聚为一族。同时,在高句骊崛起后,也有非貊族系的古代朝鲜人后裔、汉、鲜卑、肃慎、契丹、百济等族人,被其俘掠或投奔、陷没后融入高句骊族,前三种人人数众多。高句骊族在解体、消失过程中,凡15万户约七八十万人流向有四:迁居中原各地近30万人,投入新罗约10万人,亡归鞘(渤海)的10万人以上,散入突厥万余人,共50余万人。其余20余万人,多半死于战乱,余散居在辽河以东、渤海国以南、大同江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2.
夫余的建国及其对外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夫余是秽貊系中最早形成为民族的一个较大的古代民族,它曾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建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国。夫余国自建立以来,不断地同周围的国家和民族发生联系,尤其与高句丽和中原王朝保持了频繁而密切的关系。夫余的建国及其对外关系,对于研究东北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近年来的考古学成果 ,以区系类型学的方法 ,论证黑龙江流域古代三大民族之一———汉代夫余族及其先世氵岁貊族发源黑龙江省南部地区 (东流松花江以南 )的历史事实。以后 ,又逐渐迁徙松花江上游吉林市一带 ,建都吉林市东团山山城 ,建立了汉代著名的夫余奴隶制国家。这与史实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一、有关秽人的历来说法秽人或貊人是居住在满洲东部以及朝鲜半岛的古代民族。它的名称早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以前的中国文献中就已经出现。正如从后来的史料中所了解的那样,中国文献把秽也写作(氵岁)、薉,其音为wei或kuai。而貊也写作貉,读作bak。但在我国则把貊简写作狛。此外,肃慎作为这个地方的古代居民也是众所周知的,但关于该民族的实际情况或对其民族属性也存在不少疑问。因此,作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最古老的就是秽人或貊人了,这是确实  相似文献   

5.
朝鲜民族的语言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民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它是由夫余、高句丽、沃沮、(氵岁)貊、韩等很多不同来源的民族成份,经过长期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目前全世界使用朝鲜语的人数超过60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36%。朝鲜语是世界数千种语言中使用人数超过5000万的14种语言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松花江中游左岸与少陵河交汇处的巴彦县王八脖子山遗址,可能就是夫余初期建国的前身“北夷橐离国”的所在地.在这处遗址的正南方,松花江右岸的蜚克图河的上游,今宾县境内的庆华堡寨就是夫余初期的王城遗址,而以往确定吉林市东团山与西团山为夫余前期王城故址的观点,则与夫余初期王城的地点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就"夫余"建国的时间问题聚讼不已,大概有四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秦汉之际说"、"武帝时期说"、"宣帝时期说"和"元帝时期说"。但依据"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和文献分析法可知,《论衡·吉验篇》所述东明建立夫余国的神话更接近历史真相。研究表明,夫余建国的时间当发生于春秋时期或春秋之前。  相似文献   

8.
秽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秽最初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的国名,后演变为族称,专指生活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东夷人。秽国约出现于西周初,汉代夫余、高句丽、沃沮、秽貊等族的分布区曾经都是秽国的国土。最晚至战国中期,秽国已成为箕氏朝鲜的属国。箕氏朝鲜衰落时曾一度独立,后成为卫氏朝鲜的属国。虽曾在南闾等首领的率领下叛卫氏朝鲜归汉,但不久又为卫氏朝鲜吞并。卫氏朝鲜灭亡后,秽国所在地先后隶属于临屯、乐浪二郡。这里的秽人逐渐汉化了。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汉字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由于汉字或汉语传入日本的时期、途径不同,以及汉字原音在中国地区存在差异性等原因,音读又分成吴音、汉音、唐音三种读音。此外还有一种与汉字原音没有关系的“惯用音”。训读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正训和熟字训两种。另外,还有一种“当て字”,形式上利用了汉字的音读或训读,而内容上却与汉字的本来字义无关。日语汉字的读音具有多样性,但也并非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0.
作为康方言一支的玉树话在长期的发展当中打破了藏语传统语法的一些规则.元音i和u融合;辅音的读音也有所变化;后缀音节变化,主要是弱化以及下加音素ra音的消失.  相似文献   

11.
辽河流域存在着"上万年文明起步"的文化遗存,是商族先民的发祥地,又是东北地区四大族系间冲突的主战场,也是东胡族系和氵岁貊族系的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2.
夫余是我国历史上东北腹地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共有近700年的历史,是汉魏之世东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大族和强国.本文以现有史料为依据,探析夫余与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文献中有一类特殊的古藏文卷子,用藏文为汉字注音译音,即汉藏对音材料.这类资料中一般藏文[ka]对应见母字,[kha]对应溪母字,其中异常的是部分溪母字与见母字的对音相同.学界多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其实并非如此简单.通过对比回鹘文、日文译音、汉字注音中类似的现象,分析其移民、方言特点,可以推断这应是当时当地汉语方言中部分溪母字与见母字读音混同的一种特殊现象,体现了古代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4.
浑河是辽河最大支流,也是"辽河文明"集中的核心区域。古代民族文化是"辽河文明"的一朵奇葩。从最初汉族、濊貊、肃慎、东胡"四大族系"各领风骚,到后来"满汉"民族格局确立,这里的民族族系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演变。本文主要探讨古代浑河地区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频繁的更替性、"汉文化"持续的向心性、融合与杂糅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明末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俺答传万历五年条有"五藏刺麻"一语,检查当时史事,五藏刺麻是乌思藏格鲁派僧人锁南坚措(第三世达赖喇嘛),五藏不是名号,乃是藏语地名■(dbusgtsang)的记音,而明清《西番译语》里■字读音近乎汉字"五"。至于清代西藏地区的满语名称wargidzang(意为西藏)是汉语地名"西藏"的翻译,并非藏语■(乌思藏、五藏)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秽人和貊人 ,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对不同时期文献资料的考证 ,提出秽人和貊人在先秦时期应是两个人类集团的称谓。将公元前10 0 0年到公元前 3世纪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分为两个主要系统 :一个系统分布在辽西和辽河流域 ,应是先秦时期貊人所创造的文化 ;另一个系统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 ,应是先秦时期秽人所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消亡的下辽河平原"辽泽",因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了东北南部的历史进程.从辽泽地区在原始时代是不同新石器文化的地理界限,商周时期是东胡和氵岁貊族群的地理界限,西汉末年以来是乌桓、公孙氏政权、鲜卑、高句丽、渤海以及明朝时的蒙古族等与各中央王朝的地理界限.  相似文献   

18.
古代橐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夷”橐离,乃古代东北之俨然大族,为夫余系统诸族之王族所从出。它曾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青铜文化和堪称精湛的制陶工艺,耀发其古代文明的璀灿光华于北国之原,从而自立于东北古代民族之林。只是在民族析离和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流变,橐离之称方溘然不闻。钩沉发覆,现橐离历史之陈迹,当是连接(氵岁)?、夫余史的中介一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初唐渐盛时期的过渡诗人,张说边塞诗和山水诗对诗歌题材深度的进一步开掘,使其起到了接通初唐与盛唐诗歌的津梁作用,进而从另一侧面加速了"盛唐之音"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事实和对音情况分析,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卷中的"乞里提足赞",不是赤德祖赞(khri-lde-gtsug-brtsan),而是赤祖德赞(khri-gtsug-lde-btsan),"提"字对音似不是lde,而可能是字母t。附带提及了写卷中的两个称呼--"坐禅人"和"圣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