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幼牧羊于邑大姓芪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北部“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义。李自成和伙伴一起参加了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他生活艰苦朴素,,作战勇敢,深得起义战士的爱戴。1635年1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商讨打破明朝围攻农民军的对策。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计划。他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  相似文献   

2.
初夏时节,北京西山脚下,一个台湾人神采奕奕、心情爽朗地向这幢矗立于温泉镇白家疃东口的海淀北部文化中心走来.楼右侧正是他苦心经营了将近两年的图书馆——海淀图书馆"北馆".  相似文献   

3.
自新华社记者和中央电视台报导了熊越群同志写的《李自成隐居夹山的探讨》一文的内容以来,关于李自成死于何地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史学界和广大群众的注目.但我读了《湖南日报》从七月廿二日起连载的该文,又看了《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3期发表的韩长耕等同志写的《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以及《求索》1981年3期发表的石珍等同志写的《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新证》以后,却认为他们所谓的李自成于1652年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的说法,史实根据不足,乃是在旧日封建文人附会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臆测.  相似文献   

4.
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统治二百六十七年之久的明朝灭亡了。可是明朝统治阶级的残余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时刻伺机反扑。其中较有势力的一支是驻在山海关原宁远总兵官吴三桂所率领的军队。李自成为稳定局势,解除吴三桂对北京的威胁,于五月十八日亲率大军二十万奔赴山海关,开始了山海关之战。山海关之战主要分两个战场。一是一片石战场。李自成率大军到山海关西后,  相似文献   

5.
《今日南国》2008,(2):27-30
送走了2007年,又到了该盘点的时刻. 这一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来自股市;几乎每个人都有了另一张身份证:股东卡;也几乎没有一个人是色盲--他们总分得清上涨的红线和下跌的绿线.最能让他们内心躁动的,当然是"涨停"与"跌停".股市里的奇迹,有如大海里的潮涨潮落,既可以把大小船只推上浪尖,也可以使其倾覆于瞬息之间.  相似文献   

6.
《今日南国》2006,(7):62-63
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于1943年在上海《旅行杂志》上撰文介绍说,西山浓阴蔽天,"很像杭州的云栖竹径,又像灵隐寺的飞来峰,但树木的种类之多,姿态的清奇,又比灵隐好多了".  相似文献   

7.
贺锦死地辨     
贺锦,即明末农民战争中赫赫有名的“左金王”,“革左五营”的主要领袖之一。关于贺锦死于何时何地的问题,由于史书记载有岐异,研究者又往往各引一说,所以至今尚无定论。有些研究明末农民战争的文章里,把贺锦同顺治二年后在秦陇地区领导过抗清斗争,后来又加入了“夔东十三家”行列的李自成部将贺珍混为一人,其原因也在于没有搞清贺锦倒底死于何时何地。本文打算对这个问题略加探讨,不对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唐代大历年间,杜甫寓居夔州,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创作了430多首夔州诗。杜甫及其夔州诗从类概念上说,总体包容于三峡文化的"大范畴"。杜甫的夔州诗用诗性化的语言描述记载了三峡文化的各个方面。杜甫及其夔州诗极大地推动着三峡文化的生成,影响着三峡文化发展。这是杜甫留给三峡人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家在长江三峡流域发掘出了二百多万年前的建始人、巫山人。以后才有了元谋人、陨县人、长阳人、奉节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长江三峡流域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三峡地区史前美术主要是从原始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岩画等艺术品中,发现和揭示了自身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一、所谓李自成殉难于通城县九宫山的传说辨误 关于明末农民战争杰出的军事统帅李自成的结局问题,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开展过一场讨论。不过,当时的讨论,只限于李白成究竟是牺牲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还是湖北通城县的所谓“九宫山”(实即该县之锡山)这一焦点。  相似文献   

11.
16 4 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 ,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 ,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 ,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综合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 ,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 ,如包括红夷大炮在内的火器的制造和大规模的使用有关。而清统治者的军事政策却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及其诗文研究被宋元明三代冷落八百年之后,到清代出现了一个长达二百年研究的高峰期。究其原因有4个:清代整理总结传统文化的学术背景是其客观条件;清人诗学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对惟情惟美的主情型诗人李商隐及诗文创作持比较宽容甚至赞赏的态度;李商隐诗文的独特艺术魅力、个性价值在全面研究中不断地被发现、被认识,又反过来激发后来学者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跟清初学者对明代诗论家只宗盛唐、忽略中晚唐文人的做法不满有关。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来粤的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 ,耶稣会士们采取的是“文化传教”策略 ,在将西方先进文化大量介绍来中国的同时 ,极力融合中西文化 ,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4.
纵观乾隆一朝 ,法律之于回族颇严。虽有“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但在执行上往往走样。仅从《清实录》涉及回民案件的处断看 ,其处罚不仅比《大清律》正文明显加重 ,而且与他族同类案件相比较 ,对回族尤为严苛。充分体现了乾隆君臣“重法治回”的思想 ,暴露了统治者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先后在中原历史舞台上出现的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清统治者在治边思想上有着相似的地方。但由于所处时代以及面临的时代问题不尽相同,元、清统治者在对云南边疆的认识及治理思想上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受治边思想的支配,就使元、清两代在经营云南地区的具体做法上既有相似之处即清对元的继承,也有清朝基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的一些独到之处,表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清代归旗制度行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旗制度是满洲统治者为防止驻防官兵丧失本民族特性、渐染汉习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却在要求归旗的同时,也默许了一些驻防官兵居留驻防地。满洲统治者于此间流露出的无奈之情,乃是时势所限。而归旗制度的废止,却为满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形成,尤其是分布全国的驻防群体的形成拓平了道路,是清朝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清朝的建立者满族作为世居关外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取代大明王朝,除了八旗劲旅的强大和无坚不摧外,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归降对明清易代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参与,加速了明清更替的完成,缩短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亭林与二曲共同经历了明清更迭的“鼎革”,这决定了他们都把明道救世、经邦济世作为其人生追求。在为实现“明学术、正人心”而奋斗时,亭林对理学中的陆王之学持否定的态度, 对朱学则多有继承;二曲对程朱、陆王之学采取的是双谴双取的态度。亭林坚持知识优先性原则,二曲则坚持了道德和价值优先性立场。然而,后人则把亭林定位为清学的开山和奠基者,把二曲定位为“为旧学(理学)坚守残垒”。这种评价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似乎存在脱离他们的现实关怀评价其学术思想之嫌疑。所不同的是:对亭林的评价是将其思想后置的,而对二曲的评价则是将其思想前移的。  相似文献   

19.
咫村词社是晚清词人重要的集散地,对晚清词学的走向有着直接的影响.王鹏运、朱祖谋等词人在咫村词社的交流中整合前贤理论,形式与内容并重,标举吴文英,自成一家,成功开创了晚清新词风.  相似文献   

20.
晚清湖湘理学群体尽管重视道德内省,但是却绝不满足于此,而是以经世目标为准绳和归依。基于此种理念,他们在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之际,以士人领乡民、兴实业,以理学治湘军、办洋务,试图把自己的理想付诸于经世实践。最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晚清政局,但是并不能真正挽救传统名教文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