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赵翼《论诗》诗中的著名诗句。在我国文学史上,《诗经》、《离骚》是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光辉起点;自此以后,各个朝代都出现一批富有才华的诗人、作家,他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各自都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优秀作品。同我国文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也可用两句话概括,叫“奇文名作闻天下,代有论家话短长。”不是吗?历代进步的文论家总是高度评价那些才人的优秀作品,总结其创作经验,以指导后进。本文所要探讨的“奇正”,就是历代文论家经常论及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体物”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却又被忽略的重要命题。它与“感物”之说有密切的联系,却又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展示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不同趋向。“感物”说着眼于客观外物对创作主体心灵的触引感发,引起创作冲动。而“体物”说则侧重于艺术传达过程。它更注重的是对客观外物形貌的描绘予摹写。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加进了审美体验论的某些内涵。“体物”说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递嬗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即对“体物”说的内涵及其发展作初步的探索。一“体物”说最早见于陆… 相似文献
4.
同西方“灵感”说的神赐灵感观念相比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更注重结合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感受 ,来揭示创作灵感的突发而易逝的特点以及它对作家创作想象活动的催发作用。古人论创作灵感现象还进一步透过灵感现象的表现特征而揭示它的产生原因 ,“积之在平日”是灵感生成的必要前提 ,而“得之在俄顷”则是积蓄在胸的作家与客观外物心物交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文论家非常重视为文者的思想品德修养,他们评价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看作家的人品如何,有时甚至将人品置于作品之上。清薛雪《一瓢诗话》云: 著作以人品为先,文章次之,不可以“不以人废言”为借口。 为什么如此重视作家的人品呢?薛雪云:人品既高,具一謦一欬,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这就是说,作家的人品必然深刻地影响作品,人品的高下决定作品的高下;人品既高, 相似文献
6.
<正> 上古社会中的奴隶可以“任意杀死”的观点,多年来被史学界视为定论,其影响至今不衰。其实,此说很片面,不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历史。以下历述些史实,就此说作一辨正。一、奴隶不可以“任意杀死”的诸情况奴隶可以“任意杀死”,是说在上古社会里,奴隶主可以随自己的喜怒哀乐决定奴隶的命运,至于奴隶有无过错,是否犯法则可以不论。奴隶制国家并不要求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什么责任。可是,在上古好多国家里,情况却不是这样。在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设若奴隶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则主人应告发他……然后,主人割去他的耳朵”。奴隶不承认主人,在当时人看来,是有“罪”的。即使如此,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都是儒家文论的核心并且一脉相承。"德言"与"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观念也是互补的,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不宜片面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观念的历史作用。在简略考释了"德言"的出处后,本文指出德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最早的观念之一应当得到肯定,由此会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源流与流派有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的古代文论"情理"范畴研究,在对"情理"范畴的理论性探讨,对不同历史时期文论家、作家"情理"思想的考察及对文学作品中所内蕴的"情理"意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其他古代文论范畴,"情理"范畴研究仍显得相对薄弱,甚至留下了许多空白点.21世纪的文论视野中"情理"范畴研究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灵感”说的唯物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前期准备阶段、灵感袭来之际的接受阶段以及灵感降临之后的延伸与规整阶段,灵感说所彰显的本土化特色,与中国农业型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必然联系.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视野中,尊重中国古代灵感说的理论价值,是客观而全面地解读中西文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陈剩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5)
关于古代越人的图腾崇拜,学术界流行的是所谓"蛇图腾"说.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忽视了原始社会图腾信仰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而仅仅依据东汉以后人的一些野史传说.因此,所谓古代越人信仰"蛇图腾"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图腾 (totem) 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奥季布瓦人的方言,意为"他的宗族".远古时代,尚处于蒙昧野蛮状态的人类祖先,每个氏族都相信自己与宇宙自然界的某种动 相似文献
11.
自沈约首倡陶渊明诗作“甲子年号”说以来 ,以“忠愤”论陶相习成风 ,其说益坚。宋僧思悦“甲子偶记”说出 ,再经 2 0世纪梁启超、朱自清、李辰冬、李文初和魏正申等人有力的辨析 ,终于澄清了千余年历史的积冤。 相似文献
12.
13.
长期以来,"意境"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意境范畴史"。实际上,这些"意境史"都是现代学者依据王国维等提供的理论范式,利用中国古代诗学的思想素材所进行的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同时就是对中国古代诗学歪曲和遮蔽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境"、"境界"、"意境"都是一些高度语境化的术语,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术语所从出的语境,才能对它获得一种历史性的理解。尽管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出现过各种以"境"论诗之说,却不存在一种今人所谓的"中国古代意境说"。这种"意境说"乃是一种"学说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从“婚前财产公证”说到中国古代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时候从电视上收看到关于“婚前该不该进行财产公证”的讨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讨论中否定性意见似乎更得人心,更能引起讨论者情感的共鸣。理由是,婚前进行财产公证,意味着从婚姻一开始就对夫妻感情持有怀疑态度,有损于对爱情的信心和忠诚;婚前财产公证是西方人的东西,西方人的个人财产观念重于感情观念,所以才有婚前财产公证的举动和法律,我们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和个人感情,不应有此一举。一言以蔽之,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婚前进行财产公证”之举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于这种观点,我不禁生出一些遐想来。西方人进行婚前财产公证是否…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字,依卜辞文例看,应当是名词。在卜辞记载里面,它与虹并见于天,应当和虹一样也是一种气象名称。这个字左半是示字别体,其右半一般释为殳,但殳的古义依《说文》来讲应当有杖和“积竹”两种解释。“积竹”就是后世所说的扫帚,殳与帚两者有相通之处。从殳之字亦可从帚。甲骨文中的这个字右半可以视为从帚。左右两旁相合,可以推测这个字就是“祲”字。至迟在周代,祲与晕就被视为一事。《周礼·春官》的相关记载可为明证。自秦汉以降,祲晕被完全视为妖异征兆,这是为王权观念的逐渐强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李亮伟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在世界范围内,当旅游业成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热门产业之时,旅游成了热门学问。这门学问在许多国家先后建立、兴起,涉及方方面面的共通性问题;而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又有差异存在。横向看,差异存在于国与国之间;纵向看,差异存在于历史与现代之间。中国古代人们的旅游活动极为频繁,旅游意识和观念形成甚早,旅游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对其美学价值的认识)亦时见于古人的议论之中。但是古代旅游没有形成专门学问。旅游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传统观念的“旅游”概念与现代旅游学的技术性定义相比,现代“旅游”远不止以游山玩水(即观光、消遣、娱乐等)为主的古代旅游所包蕴的内涵。但本论只限于从历史角度来谈诙我国古代旅游的状况、旅游于人生之价值,并从旅游的文化结晶之一——旅游文学,来谈谈文学如何将其艺术升华,以及它于现代旅游之作用。探讨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必要主要在于,现代旅游是古代旅游的发展和拓新;历史旅游于人生沉淀下的不朽价值,依然是鼓动今人旅游参予的一大动因;历史的旅游文学,又是现代旅游业中极其宝贵的、不可再生的、仍需继续挖掘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佛教“境界”理论与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作为体现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思想特点风格和审美理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其理论的形成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东晋南朝至中晚唐是意境理论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 ,也是佛教各宗派义理广泛弘传 ,并在认知思维方式上不断为作家文论家所融摄的关键时期。佛教境界理论深刻影响了古代意境理论中关于主观情感地位和情境统一问题 ,以及对审美对象内在特征的把握等问题 ,确立了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基本内在特征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