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于科举考试,从唐武德五年开始,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唐朝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官员子弟、平民子弟一视同仁,不以出身作为评判标准。"官二代"要想进入仕途,必须严格遵守科举考试的规定。如果在科举考试中有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等暗箱操作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处罚是极为严厉的。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是由吏部侍郎宋遥、苗晋卿作为主考官主持进行的。但  相似文献   

2.
正口蜜腹剑——人前与人后的两面古代官场两面人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唐代的李林甫。开元二十三年(735),李林甫被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张九龄同朝为相,一年后又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3)病逝,是唐玄宗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排斥异己、阻塞言路、独断专行的恶迹可谓罄竹难书。这一点,其实唐玄宗自己也心知肚明。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逃至四川,有一次和给事中裴士淹点评即位以来所任宰相,当  相似文献   

3.
郭灿金 《领导文萃》2009,(14):86-90
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谓群星闪烁,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他们要么是李世民的创业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长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和他们相比,魏征无法不自惭形秽。虽然唐代并不十分讲究门第出身,但出身名门望族依然是可以傲视他人的原始资本。当然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揆,字端卿,出身陇西李氏,时称“三绝”。哪三绝?一是门第。当时天下四大望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子弟坐得美官,土族争相与之联姻。  相似文献   

5.
汪秀枝 《领导科学》2002,(19):54-55
姚崇(公元650-721年),字元之,又名元崇,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出身官僚家庭.  相似文献   

6.
唐代名相李德裕出身世家,生逢乱世,恪守公德,誉满天下,但又因失守私德,谤满天下。其经历值得当今领导干部鉴戒。  相似文献   

7.
武则天时期,朝廷有位官员叫张衡,虽是令史(俗称吏员或胥吏)出身,但官阶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级,就成了三品官员。唐朝的三品是个什么级别呢?如果拿现在的官职来对比,那么四品是司局级或副部级,三品就是正部级了。不仅如此,在唐朝,  相似文献   

8.
<正> 桑迪·威尔出生寒微,靠自己不断努力,成为世界最大公司之一的TT集团的总裁,横跨101个国家,销售人员达11万,年回报率高达40.8%,这在世界如此大公司里是绝无仅有的。出身寒微移民美国 威尔可不是出自银勺之家的富人家子弟,他出身寒微,家庭甚是贫困。威尔家祖居波兰,是波兰犹太人。祖父母做着犹太人最擅长的商业生意,日子还算混得下去。但欧洲风云突变,到了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上台后,欧  相似文献   

9.
在前不久闭幕的广州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许瑞生、李卓彬两位建筑师出身的技术官员,都出人意料地以高票当选广州市副市长。4月7日,深圳市政府进行市长、副市长分工调整,吕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不乏学者出身的中央党校干部"跨界"担任党政高官。多名党校系统教授告诉廉政瞭望记者,不少出身中央和省委党校的学者型官员在政坛历练的同时,也带来了务实的作风和先进的理念。梳理这些从党校入仕者的履历,会发现有几个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需要做出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这也有助于他们在业界受到认可、由教师提升为学部主任等职,进而获得更多跨界机会。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从谏如流,留下下少千古佳话。 贞观四年,太宗因想修复隋朝建在洛阳的乾元殿,遭到大臣张玄素的反对。玄素在上书中尖锐地指出,这种做法,比起隋炀帝走得更远。太宗  相似文献   

12.
立威信     
明朝初年,一位监生出身的官员当了都察院的都御史.科第出身的御史们看不起他,约了几个即将出差到外省去巡按的,一同去请他做训示,想试试他的斤两. 谁知他竟毫不推辞,立即接见,放大声音讲的重话却只有两句:"从这里出去,不要使人害怕;回到这里来,不要让人笑话."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余明阳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2%的"富二代"不愿意接班,而是像国内大学生一样热衷于考公务员,他们的理想是"当官"。其实,"英雄莫问出身"。人们对富人子弟热衷做官,实在不必过于敏感,只要他们想做"好官",并且有能力做"好官",我们又何妨给予理解和支持呢?但我们还是得追问下"不差钱"的"煤二代"热衷做官的背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许多汉朝文官体系被破坏了,变成贵族体制、贵族政治。唐朝把贵族政治调整为和汉朝相似、具有代表性的中层结构。唐代所用的办法也是回到考试制度上去,回到察举。不过,唐朝将旧时贵族,与考试出来的新贵,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中层。贵族们的子弟考试有相当占便宜的地方,因为他每天可以上学,有家教,有特  相似文献   

16.
贺海峰 《决策》2006,(10):28-29
2002年,在句容和蒋国星灯下夜谈数小时后,凤凰卫视评论员杨锦嶙为之一震:“新时代的中共官员,再也不是人们陈旧记忆中的刻板和自大,他们出身平凡,依靠个人勤勉和努力,希望为一方土地和人民做一些实事的愿望极为强烈,他们对当下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并不陌生,和时代潮流也走得很近。基层官员普遍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言谈举止和思维方式几乎可以与国际接轨,勇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  相似文献   

18.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2,(24):13-15
本期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官员和民众都认为当前消极腐败问题与过去相比"愈演愈烈"。其中,持此观点的,官员占46.7%,民众占56.5%。这说明,尽管近年来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人们对消极腐败的印象,更多取决于他本人或周边人群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无可否认的是,老百姓在日常耳闻目睹中,消极腐败现象并不少见:公款旅游、公款大吃盛行,萝卜招考引发出身焦虑,豆腐渣工程频频曝光……他们还看到,一包香烟,周久耕栽了;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1,(16):11-11
日前.有着鹰派书记之称的阮成发在武汉市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彻底转变部分官员“庸、懒、散”作风,欲把武汉打造成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凤凰网开设专题讲述了有关阮成发其人其事.揭示了他的大武汉梦。阮成发出身工人家庭.拥有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正>秘书,是领导工作的重要辅助者和参与者。古代秘书,承担着辅助君主出谋划策,文字撰拟、上下沟通、内外协调等多项职能。在古代,这样的贤人秘书有很多,唐朝宰相房玄龄就是其中的一位。房玄龄,唐代初年宰相。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受过良好教育,他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且有极敏感的政治见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