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主要是指在儿童作品文本中体现出的、通过人物游戏所传递的一种符合儿童心理需求和审美旨趣,并实现儿童内心愿望的精神。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幻想精神""愉悦精神"和"自由精神"。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具有快乐性、幻想性和自由性的三性特征"。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作品的主要呈现形式为:通过"顽童""小大人""、反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凸显游戏精神;通过故事情节蕴涵的笨拙与聪明、嬉笑与吵闹、虚拟与真实凸显游戏精神;通过语言夸张凸显荒诞美、语言颠倒凸显逆向思维、语言突转凸显惊奇,从而凸显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编创的意义在于: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属性和内涵所在,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需要延续游戏精神。因此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作品编创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相似文献   

2.
《蓝色的海豚岛》作为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游戏的过程。作家斯科特·奥台尔通过讲述少女卡拉娜在一个荒岛上独居18年之久的故事,完美实现了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游戏精神,它是作家在"自我表现"基础上,对儿童读者的审美呼应、精神引领;它通过"出走"与"回归"的叙事结构实现其内在的游戏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儿童的现实生活时空表现为无限开放的特点,从而与理想的或幻想的生活联成一体。儿童不易觉察实用与游戏、目的性与非目的性、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限。儿童文学是儿童身心在游戏精神中饱受陶冶的特殊场所。儿童对文学的接受是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的,他们在有意无意、似懂非懂中获得儿童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儿童文学随着教育论、工具论的愈演愈烈,到60年代,完全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大都描写少年儿童与阶级敌人的斗智斗勇,他们个个都是降妖除魔的小英雄,能发现成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完成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儿童形象的游戏天性被血雨腥风的阶级斗争所蔽,儿童文学的美学精神——“游戏精神”也就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在中国澳门召开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第30届大会,其中的议题之一就是“儿童读物与多媒体时代”。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介的普及,对人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的学习方式、游戏方式以及心灵发育、思维养成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就电子媒介正在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提出重新认识儿童文学之于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呼吁重视儿童文学阅读对于儿童心灵成长的精神价值,有针对性地倡导家庭和学校重视儿童文学阅读。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批评界已开始注重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大体包括自由性、愉悦性和想象性.这也昭示着只有具备"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摆脱"载道"的单一目的,从而使儿童文学步入健康、乐观进取而又充满朝气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对信息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主要表明在电视节目的“娱乐至死”口号与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混淆上;电视注重挖掘禁忌新闻使儿童小说蒙受的影响是使小说趋于新闻化——对信息的凸显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弱化;电视的媚俗一一对高收视率的追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是追求销售量。这些影响的背后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是文学堕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语言游戏"理论来检验儿童文学的话语形态,揭示其中"童年性"与"成年性"的交互作用.儿童文学通常被标志成"为儿童而写",然而在儿童文学的话语势力位阶上,成人却总高于儿童.在儿童文学中关于儿童的文化想象反映出成人对儿童的一种殖民,这使得"语言游戏的童年"向"话语禁忌的童年"陷落.本文以<小红帽>和<彼得·潘>为例,探讨儿童文学童年话语禁忌的一些历史成因,认为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乌托邦主义,长此以往,它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情况,如"伪善"被"理想"合法化以及"秘密"成了"遮蔽"的工具.儿童文学若要充分谋求"语言"和"游戏"的实践,就必须走出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1.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目前的儿童文学与国外相比较还处在一个比较低浅的阶段,而且处境尴尬.儿童文学应该适应儿童的心理与阅读,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改变自己的创作观念,为儿童、为大众创作更优秀的作品出来.  相似文献   

13.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4.
从儿童文学中选出诗这种最具艺术魅力的文体探讨了本届大会的主题。笔者认为:人生在世离不开精神的支撑,需要梦想的激励,需要希望的指引。为孩子种梦,放飞孩子的梦想,点燃孩子的希望,对儿童健康成长,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和人类的明天都有重大的意义,儿童诗的艺术魅力,吸引并滋润着儿童的心灵,促进他们茁壮健康成长,值得全社会协同作战。用文学为孩子们种梦,是我们儿童文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5.
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儿童逐渐远离自然环境,集中表现在儿童的活动与学习空间从田野自然转向人工化的室内游乐场。自然环境充满丰富而新奇的自然元素,并为儿童提供多元的感官体验和冒险的机会,因而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具有创造性,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品格的正向发展。儿童长期频繁地与自然接触,有利于其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面对儿童与自然疏离的现状,研究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改造学校和社区的物理环境,创建自然化的儿童游戏场所,也可以采取形式丰富的基于自然的教育,使儿童重新回归自然。儿童通过重新回到自然环境中活动与学习,可增进与自然的连结,进而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比例,并增进环保等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音乐审美教育和创新精神两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探讨,结合音乐教学实践,阐述了在音乐教育中要对学生引发好奇心、发挥想象力、展开创造思维、形成个性心理,使其具备创新的精神,增生创造的才能。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精神需要是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这个条件,孩子的精神,心理,个性,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的生理需要(饥饿,生病等)物质需要(衣食等)是家长熟悉的,孩子缺少这些条件,身体就不能健康发育。因此,家长都很注意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要,孩子的精神需要主要包括: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创造探索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18.
特殊儿童虽是少数,但对他们的人力开发,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各有其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对他们的人力开发,我们更应该注重其智力、心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