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之一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大量农业人口迅速转向非农产业,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本文直面问题,寻找对策,旨就小城镇建设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以引起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新世纪以来,嘉兴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目标奠定良好基础。文章简析了新世纪以来嘉兴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其成因,指出了嘉兴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偏差,提出下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垦区近些年推进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三化”进程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开展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并结合有关统计数据,详细研究总结了垦区在“抓城”领域所采取的统筹发展措施和取得的新成就,客观认识了当前垦区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题,对解决小城镇的后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市场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市场化和产业集聚作为刻画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理论与实证分析检验市场化、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全域层面市场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分区域层面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在东部地区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产业集聚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并且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第三,不同市场化水平对新型城镇化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进一步通过门槛效应分析发现,较高水平的市场化才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同时,市场化水平越高,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第四,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因此,要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持续发挥产业集聚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6.
王克强等 《统计研究》2020,37(4):101-113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能否践行以人为核心是其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创新性地基于产城融合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PPP模式如何通过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研究发现:①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PPP模式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提升了项目建设效率、强化了政府监督职能、增强了公众参与水平,整体促进了产城融合,有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质增效。②PPP模式既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又通过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③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秀文化传承对宏观层面产城融合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而公众生活便利性和生活水平改善则较好地解释了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PPP模式显著增强了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水平,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宏观层面的产城融合不直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而是经由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间接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因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优点,又要重视宏微观层面产城融合的作用,从多方面提升公众生活质量,进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内蒙古的小城镇建设,自治区党委下发的《关于促进全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全区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即是以旗县城关镇和具有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镇为重点,形成星罗棋布具有民族风络和地方特色的小城镇网络,全面带动和促进自治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具体做法是:自治区下一步着手于呼和浩特(首府)、包头二市卫星城镇、乡村城镇化示范区、重点旗县城关镇和中心小城镇建设这“四大重点”;完成城镇规划体系建设,中心小城镇扩容建设、小康住宅工程建设、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8.
一、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1、推进城镇化建设对GDP的拉动。根据2005-2008年北安农垦局城镇化水平提高情况和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情况的回归分析结果,初步测算,2009—2012年我局城镇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将增加3亿元左  相似文献   

9.
省内快递     
《四川统计》2010,(10):45-45
四川部分农村居民对城镇化建设仍有后顾之忧 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对四川双流、新都、威远、合江等9个县310户农村居民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农村居民有进城意愿但并不强烈。他们对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待遇低。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要达到38%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贯彻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着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带动力。四川地域辽阔,小城镇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其发展质量,是四川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一、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市规划法》,小城镇属于城市范畴。小城镇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终选择。我国农村人口近九亿,剩余劳动力达四亿多,实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才二亿多,如何将剩余劳动力发挥其巨大的劳动潜能,使其得到合理的安排,给其出路,最直接的办…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发展战略变革不及时与组织创新不到位 ,作为小城镇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一度领先的江苏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人口集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小城镇后续发展动力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严重滞后态势。据此 ,提出了从“遍地开花”转向“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和从“产权改革”到“市民制度”的全方位组织制度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绥化市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起步期,从绥化市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城镇,进而带动其他镇加快发展。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议,以期为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迎来了全面启动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城镇成为农村工业的聚集基地和社区内金融、信息、文化、服务中心,综合功能明显增强。1996年以来,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推进,进入了量态扩张和质态提高并重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北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使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一批各具特色的明星城镇已成为新的区域中心,全省城镇化水平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度重视发挥小城镇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构建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当前四JlI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两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于斌斌  申晨 《统计研究》2020,37(2):65-79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由以城镇化率增长为主的传统城镇化迈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而城镇化效率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标。本文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城镇化效率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城镇化效率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与产业间结构的服务化调整相比,产业内各行业生产率增长才是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主要来源,并在考虑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在省域空间范围内,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镇化效率改善,但这一影响效应伴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而变弱。本文蕴含的重要政策启示是,当前我国应将城镇化效率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考量目标,并以生产率增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在城镇化程度和城市规模均不高的情况下,慎重采用服务业对工业的“腾龙换鸟”或“退二进三”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瞭望     
长江经济带沿江布局五大城市群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除了布局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和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还重点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以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为轴线,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以黔中和滇中两大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联通,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并探究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上提升速度较快,但多数省份的发展质量水平不高,智慧和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人文和宜居方面建设薄弱则可能会形成短板。分布动态演进方面,东部地区展现出显著的主力驱动型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均衡提升型趋势,而东北地区表现出鲜明的双峰并行型趋势。空间形态方面,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形成了俱乐部收敛的空间形态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在短期发展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而本地与邻域地区间的“邻高提升,邻低抑制”效应则强化了该种空间形态。本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的阶段性统计监测和持续性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瞭望     
《浙江统计》2014,(10):1-1
长江经济带沿江布局五大城市群 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除了布局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和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还重点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以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为轴线,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以黔中和滇中两大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联通,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