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祝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兼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的几个问题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轫于陈钟凡先生简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后有郭绍虞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  相似文献   

2.
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有感周勋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建设中,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几代学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辈学者郭绍虞、朱东润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此奠定了基础,其后有刘大杰、王运熙、顾易生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问世,最近又连续推出了王运...  相似文献   

3.
朱东润先生是现代中国古代文史研究领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为人正直,做学问认真勤奋,著作成果丰硕。从五十年代起,我和他同在复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工作,前后近四十年,接触颇多。我感到他在做学问方面,值得学习的地加良多,这里只谈两点:一是勇于开拓的精神。朱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史,方面很广,上自《诗经》、楚辞、《史记》,下至宋话本、元杂剧、明末爱国诗人,都有著作或论文问世。他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早期的《读诗四论》(后增订改名为《诗三百篇探故》)、《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即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吴承学,彭玉平一中国文学批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觉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到了二十世纪才可以说真正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当此世纪之交,回顾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评...  相似文献   

5.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11,31(4):71-74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立是以五本文学批评史学术著作的出版为标志的,尽管这些著作都力求客观、真实地呈现古代文学批评的原貌,但著者或显或隐的文学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对古代文学批评的认识与理解。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象、感情、思想与辞藻、声律相统一的文学观;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感情与美感相统一的文学观;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是情感与美的价值相统一的文学观;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以感情为中心,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文学观;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美和激情相统一的文学观。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时期的文学观念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中心,把情感与美感作为评判批评家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关于明代诗学的价值 ,人们有过不少评说。例如 ,闻一多先生在 2 0世纪 3 0年代曾说过 :“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与争论 ,都是无味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 ,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第一册《神话与诗》)郭绍虞先生也认为 :“一部明代文学批评史也就成为文人分门立户 ,标榜攻击的历史。这样 ,徒然增加了文坛的纠纷 ,然而文学批评中偏胜的理论、极端的主张 ,却因此而盛极一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79年 1 2月新 1版 ,第 5页 )那么 ,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先生所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中的一节,此书即将出版。王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都有很高的造诣,读者可先从本文一窥全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后山诗话》作者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绍虞先生因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兼及宋人诗话,历时五十余年,著述颇多,实为治宋诗话之巨擘。其所撰写之《沧浪诗话校释》、所辑之《宋诗话辑佚》、所著之《宋诗话考》,更为研究宋代文学批评者案头必备之书。《宋诗话考》最为晚出,钩玄索隐,考订翔实,深为学术界所推许。然此书定稿于“‘四人帮’猖狂横行之时”,囿于客观环境,势难  相似文献   

9.
有文学便有文论。文论与文学的发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和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犹如火车之双轨,自先秦而下,横贯今古,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而把中国古代文论当作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来研究,起步却是很晚的,如果以1927年陈中凡先生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标志,不过半个多世纪罢了。继陈著之后,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陆续出现了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傅庚生诸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总字数逾三百万,为全国第一部系统的、规模空前的古代文论研究巨著.全书视野开阔,宏观鸟瞰,阐述了上下数千年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采和灿烂成就,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使古代文论探索的思维空间大为拓展.这部巨著的第一、二两卷(《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已分别于1989、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在日本高校有以其部分复印为教材者.第五卷  相似文献   

11.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12.
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系列丛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现已出版《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顾易生、蒋凡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明代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著)三种,获得海内外学界广泛好评.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辑的《文学遗产》曾发表专文介绍,并拟继续组织评介文章.去年四月,日本学者釜谷武志氏在《中  相似文献   

13.
把古典形态的历史上的文学批评整理为现代形态的文学批评的历史,是2 0世纪批评史研究界的主要贡献所在,文章追溯了2 0世纪批评史研究范式从侧重历史研究向侧重理论研究转变的进程,并以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为例证,揭示了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谢枋得是宋末名儒,宋亡之后,不屈而死,其道德文章令人景仰。他在文学上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其诗文评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始创意义。该文对谢枋得生平、诗文创作以及由他选辑并加以评点的古代散文集《文章轨范》作了评述,着重介绍了《文章轨范》的编辑意图、选文原则、评点方式等主要特点,指出《文章轨范》是中国古代评点派文学批评方式的先驱,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谢枋得,文章轨范,中国文学批评史,评点,古文评点  相似文献   

15.
由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拟分成七个卷次先后出版,总字数逾三百万,是一部规模空前的文学批评史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是这部巨著的第二分卷,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系统全面地闸述了这个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如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等,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  相似文献   

16.
许伯卿先生《浙江词史》的问世,开辟了地域词研究的新领域。浙江独特的文化特质,使浙江词的发展呈现出连续性、承传性、多样性、阶段性和派别性的规律,并表现出雅致、清婉而又自然、厚重的风格特征。《浙江词史》重视列举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赏析和论证的撰述方式,再次表明解读是一种切实有效、独具魅力的文学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思潮史隶属文学史之范畴。自2 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倡导“重写文学史”以来,对“思潮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史”或“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已然成为其中的热点。2 0 0 2年,张俊才、李扬两先生合作推出了一部新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该著以其新颖的思路和精深的阐发等特点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为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一在为数已不算少的思潮史著作中,《主潮》一书之所以能新人耳目,首先在于著者依据自己对文学…  相似文献   

18.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占有重要位置,引人注目.郭绍虞认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才气”,“公干有选气”的“气”指“语气”。(《中国文学批评史》44页)罗报泽认为,曹丕的“气”,“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文以气为主’之‘气’,及‘徐子有齐气’、‘公干有逸气’之‘气’,则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分册165页)敏泽认为,“以气论文,则始于曹丕,他所说的‘气’,就是作者的气质和才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54页)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  相似文献   

19.
把西域史的研究推向新水平──读《于阗史丛考》殷睛近年研究西域史的论著不断面世,但像张广达先生和荣新江先生合著的《于阗史丛考》(上海书店1993年12月出版)这样引人关注的却并不很多,因为它把西域史研究推向了新水平。《丛考》收集了两位作者十余年来合写的...  相似文献   

20.
60年代初,王力先生给北大学生开过“中国语言学史”,这门课的讲义后来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1963年第3期起连载),1980年,王力先生又将旧搞重新整理成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本《中国语言学史》是继岑辍祥先生在《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之后又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虽然它只是一本“简史”,但在当时与这一领域的其它著作,如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治学史》、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甚至岑辍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相比,其观点之新、材料之富、体系之严密、研究之深入都达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