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涵 《职业》2014,(33):70-71
本文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目标出发,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从提高对技术的重视度与社会认可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充分整合社会设备及场地资源校企资源共享、坚持依托企业需求,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讨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杨靖 《职业》2016,(14):17-19
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为了解决订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国内最大的民营电影后期制作公司强强联合,共建“姊妹”视效工作室,共育适应首都产业转型的高技能人才。本文对如何创建校企“姊妹”工作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政文 《当代老年》2007,(3):10-10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表示,国家将逐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灵活的退休制度,允许身体健康、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推迟五至十年退休。对此,湖北省劳动保障厅养老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最新的相关文件,但根据国家以前的相关规定,我省已有相关措施允许高技能人才推迟退休。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缺失是阻碍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时代内涵,以及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多角度地探究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通过开展企业实践建立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和优秀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教学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构建“线上+线下”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标准等方式,有效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构建学校专业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刘峰  孙佩石 《职业时空》2008,4(3):91-92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重要阶段。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是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具有精湛操作技能,在生产一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手,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新机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权威发布     
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名单公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名单已于1月出台。92个企业培训基地和78个学校培训基地被确立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分布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30个试点城市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名单(机电项目)的通知》中强调,各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通过多种方式沟通信息、指导工作,并进行必要的检查评估,根据工作情况对基…  相似文献   

7.
李真 《职业》2014,(5):29-30
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实施。“双元制”采用学分制管理形成有效教学评价,形成了一系列教学课程体系,完成了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在项目建设、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创互利互惠双赢局面。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支“学校双师型-企业服务型-行业专家型”“产、教、研”一体化的高技能专业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8.
李雪莲 《职业》2012,(14):14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企业生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以经验积累为主的技能传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取而代之的是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技术型、知识型、复合型的技能培养方式。原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9.
李怀甫 《职业时空》2009,5(5):78-79
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状况,以及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一步提出了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工的思路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蔡宇宏 《职业》2013,(23):30-31
通过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从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探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职业》2012,(8):9
近年来,重庆不断创新政策,完善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达6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7%,其中企业高技能人才达56万人,占全市高技能人才的85%,占全市企业职工的11.2%。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06,(8)
高技能人才宣传表彰将现高潮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深入落实,宣传、学习,表彰高技能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各地通过开展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果展示、技能竞赛和交流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宣传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的企业和院校典型。高技能人才楷模宣传画在企业生产车间、经营场所、技工学校、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显著位置广  相似文献   

13.
蒋林华 《职业》2014,(5):96-97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高校人才培养质与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其重点表现为课程设置宽泛,学生缺乏竞争能力;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综合素质不强;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层次不清晰。高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在人才结构上都存在着不足。这样的现状一方面导致了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如不经过企业再培训就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用人需求缺口巨大,阻碍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因此,公共实训基地如何发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零距离”用工,已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曾海振 《职业》2008,(14):23-24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单依靠培训鉴定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目前,许多企业都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法来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其中"师带徒"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可以节约培训资源,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高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之后,濮阳市结合技能人才发展实际,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导向,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扩面提质、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王京伟 《职业》2017,(8):23-25
本文围绕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与研究这一课题,就如何根据人社部、财政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对照北京市仪器仪表高级技工学校管理质量、师资队伍、培训能力、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对培训市场的技能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依托学校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装配与维护、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特色专业中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和压缩机工三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及企业中长期规划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开展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欧阳洪波 《职业》2013,(17):170-171
目前电子商务的毕业生与社会发展需要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上。如何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全面塑造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成为各大中院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之一。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和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加快高技能人才成长,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化。  相似文献   

19.
章振周  何晓琴 《职业》2015,(8):33-34
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奇缺为背景,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述了院校培养、企业培养及双元培养三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晓飞 《职业》2016,(18):19-19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用工的主要来源。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企业接纳学生。那么,职业院校如何与企业无缝对接,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校企联合,实现工学一体,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就职业院校校企联合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