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特别是思想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从强化“教书育人”观念,将德育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开辟第二课堂五个方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阐述了寓教于文的做法与观点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发展的不平衡性,收效的不一致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原因在哪里?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来说,“教而不导,导而不入”,“教而不得其法,导而不得其门”,加之,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障碍着教与学的深入进行。于是,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应有的训练,自学能力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教是为了不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和语文教学研究,已历时七十多年了,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辟的教学理论,至今可见诸他的浩瀚的著作中和他近几年来多次谈话中,结合自己四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实践,细读、精研叶老的语文教学的论著和谈话,我深深体会到:叶老的语文教学思想,是我们语文教  相似文献   

5.
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生前一再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主张。他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这是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也是叶老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对于深化我国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开创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笔者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师…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对语文教学规律探讨的深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已引起了广大语文工作者、教师的高度重视,被列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积六十余年语文教研的经验,针对我国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一整套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他指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157页),并反复强调“语文教学首在养成读书习惯”(同上,书26页),“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同上书,717页)他有句名言叫做“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全部语文教学思想的最好的概括。这些见解,对我国语文教学及其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都说“文如其人”,教也如其人。语文教学的质量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示范与表率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您有一句名言传播甚广,叫做“何谓语文,我即语文”。听听您谈谈这方面的经验,我想一定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一句话是我一次在讲座中不经意用上的。当时我强调语文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应该在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行为习惯方面时时处处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起潜移默化和感染熏陶的作用。我讲得颇为激动,不免过甚其辞,便脱口说了这一句话,其实前面还有半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敢于说出”,可知这是一句自勉的话,并不是自…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乐教是他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音乐居第二位。孔子在《礼记·经解》中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可以看出他提出乐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宽广善良的品德。虽然他的乐教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但他却能够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及音乐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乐教在孔子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乐教与礼教、诗教的相互结合,达到真善美的谐和统一,进而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正确全面地分析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今天学校艺术教育乃至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边学边教教学相长马月华我从事藏语文教学工作将近四十年了。深深体会到教无止境、学无尽头,边学边教、教学相长。也深感能够当一名教书育人的园丁,是无尚的光荣。能把毕生的精力融入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民族教育事业,是最大的幸福。过去多年,我一直从事藏语文专业基...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L,从教多年,积有经验,有心研究余之语文教学思想,书信往复,关系渐稔。一日远道来访,求余为之全面介绍教学思想经历。纵谈半日,凡语文教学之方方面面,几无所弗及,对长久累积之难点难题,尤着意探讨。既辞,即将访谈内容过滤整理, 总为问答若干题,庶可窥见余积年思考之大略。盖所录无非身历体验之辞,率多逞心而论,难免主观偏见。爰志数行,题曰“教臆”,亦示纪实云尔。  相似文献   

11.
辛安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尤其重视普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小学教材编写和少儿(学前)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以富有时代特征的课程论、教材论和教学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由来已久,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是在新式学堂出现以后。至于学科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具备教学大纲性质文件的出现,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1946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室拟订并颁行《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初显语文教…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各学科的教学都把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作为努力的方向。对此,作文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写什么和怎么写,都与当代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也与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观念息息相关。作文与做人,文品与人品中密切联系不能分割。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13.
涂又光是一位有着深厚诗学素养的诗人。作为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包括五律、七绝、七律、词、赋、联文等;其品骨自高,其寓意自远。作为教育家,他把诗教贯串于教学之中,有着极其深邃的诗教思想;涂又光创作的诗作以自为本;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不仅是诗的表现,而且是形象的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文学表现。涂又光的诗词联文及其诗教思想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教学要得法。怎样才能得法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教中多引。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讲得很清楚:“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如果我们按叶圣老的话去做,注意引起兴趣、引发思考、引导自学,亦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求取知识,从而使他们在“智力的阶梯”上一步一步向上  相似文献   

15.
姚培谦一生尊奉程朱理学, 与当时的理学名家多有往来, 与诗教论的倡导者沈德潜过从甚密, 思想上互有激荡。其所生活的时代, 于有清三百年间最为鼎盛, 文化昌隆, 理学独尊, 诗教振兴。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姚培谦论诗积极主张诗教。他通过著诗话、编诗选等行为表明了自己的诗学态度, 即愿意同官方思想及主流话语保持一致, 提倡温柔敦厚和清真雅正的诗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价值取向的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以前,我常说,我是教语文的。随着教语文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我应该努力用语文教人。这句话就成了我今天和各位同行交流分享的话题。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这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叶先生的教学思想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说的:从事“教”的活动的是教师;“为了不需要教”,是“教”的目的,是教师活动的依归;但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的,即学生在接受“教”的过程中,要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导者,学生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对朝鲜语教学中教汉字识字法的质疑崔庸麟著紫荆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制订的《朝鲜语文教学纲要》明确规定:要让朝鲜族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朝鲜语言文字。然而,有的学校在朝鲜语教学中却偏离中小学朝鲜语文教学纲要的精神,采用了错误的做法。比如,有的人偏离朝鲜语教学...  相似文献   

19.
乐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王船山继承并对儒家乐教思想加以新的阐释.他从形上追求、社会进化、当时社会现实等层面分析了建立乐教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完满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乐教的教化.他认为乐教能引导和改善人性,使之具有德性;夯实道德和情操,完善人格培养.深入挖掘王船山的乐教思想对于我们培养和造就健康、自由、理想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是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相统一和融合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学生评教应起到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多方面作用,然而目前实施的学生评教工作却缺乏有效性。本文依据"发展性评估"方法和质量管理"PDCA"循环思想,对学生评教反馈进行流程再造,以使评教活动更加科学、成熟,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衡量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