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陆游的蜀中诗胡蓉蓉陆游是我国南宋时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为国家、为人民忧虑了一生,奔走了一生,歌唱了一生。陆游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作品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存诗九千三百多首。他的创作可分为早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中年,在川陕八年,共写诗一千多首...  相似文献   

2.
浅论范成大的爱国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宋前期的爱国诗人中,除陆游这样的大家外,还有一位几乎被史海淹没了的爱国诗人,这便是被列入田园诗派的范成大。  相似文献   

3.
作者将《老学庵笔记》中的诗论,加以爬梳和类辑,并将其放在陆游整个的文艺思想中去加以考察,认为这些诗论的主要点是:(一)作为爱国诗人,陆游论诗,注重思想内容,主张写诗要紧密联系时事,特别强调抒写“爱君忧国之意”。这是他现实主义诗论的核心。(二)陆游的现实主义诗  相似文献   

4.
“灭贼无期泪横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关山月》中抒发的爱国忧忿,至今仍然强烈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他的感情是那样真挚深刻,诗的艺术形象又是那样的鲜明真切,这就使得这首乐府诗始终保持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陆游(1125-1209年),字务观,号放翁,是在1177年任四川制置使的时候写这首诗的。那时离开宋孝宗(赵睿) 与金人第二次和议已经十四年,朝廷上正弥漫着一股妥协投降的气氛。诗人在这首诗中忿怒斥责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腐败无能,深切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  相似文献   

5.
张毅 《兰州学刊》2008,(4):183-185
杨万里评价陆游“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历来被解释为陆游诗风似杜甫而爱国思想近屈原,这实际是一种误解。结合陆游本人和他的时代、他的环境对屈原和杜甫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把陆游的诗歌放在当时的诗坛上进行比较考察,会得到与传统的解释恰好相反的结论:陆游命运和思想接近杜甫,而诗风接近屈原。陆游与屈原诗歌的共性,在于善“怨”。陆游善于选取具有感伤色彩的素材并在诗中突出其感伤内涵,使诗歌呈现感伤风格。而这一特点在两宋诗坛是一种新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陆游论诗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篇,现保存下来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除此而外,他还写了不少的跋和序。在他的诗和跋、序中有许多对于诗歌的精辟见解。陆游认识到做为一个诗人,要写出杰出的诗篇,务必要“养气”。即诗人本身要进行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行为端正,始终如  相似文献   

7.
范成大出使金国所作诗艺术蠡测景宏业宋室南迁,成就了南宋一大批爱国诗人和词人,陆游、辛弃疾自不必说,即使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以田园诗著称的范成大,其“爱国诗也是不可忽视的,只不过由于他们的风格手法和陆游不同,表现得较为含蓄深婉,不象陆诗的豪迈劲直罢了”...  相似文献   

8.
打开我国古代文化这个光辉灿烂的宝库,我们不但会为我们祖先辉煌的文学成就所惊叹,更会为我们祖先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所激励。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的创作领域,形成了我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荣传统。本文试对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渊源进行探讨,这对于正确的怀念古人,用以激励今人,做到有益后人是不无意义的。陆还(1125—1210),目分观、云散象,极洲(乡浙江绍兴)人,最需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我们阅读陆游的诗篇,可以冒出陆游的大量诸因果登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后抗益兵侵略,…  相似文献   

9.
<正> 陆游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仅示子诗就有二百余首,这在我国诗坛上实属罕见。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抒发自己爱国之深情,报国之壮志,并自始至终把这一情感灌输给他众多的儿孙。正因如此,他的示子诗并非寻常的训诫之词,而能给人以感染,以激励,堪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陆游创作宫怨诗词是有情感基础的,即爱君爱国思想。陆游的宫怨诗词正是在爱君爱国思想的统摄之下,成为了宋代具有批判精神的宫怨题材诗词的代表。在这种爱国爱君思想的指引下,陆游的宫怨诗词批判了摇摆不定的抗金信心,驳斥了屈辱妥协的“和亲”政策,抒发了壮士愤慨,表达了壮士豪情等。当然,陆游的宫怨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1.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一首专门赞美“粥”的诗中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吃粥可以使人长寿。不过放翁说的粥是“药粥”,也就是粥里加药,当然是中药,而且是食、药两用的中药。 药粥是药膳的一种。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  相似文献   

12.
试论陆游“写梦诗”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擅长写梦,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清人赵翼《巨北诗话》谓其“记梦诗,核记全集,共九十九首”,超过其存诗总量的百分之一。至于那些不是以“梦”为题、不是通篇记梦、但篇中写到“梦”的诗词就更多了。诚然,在陆游的“写梦诗”(词)中,确有一些无聊、平庸之作,但更多的篇章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赵翼(巨北诗话)云:“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我of认为,赵翼仅仅从作品及其题目的关系上去探求陆游“写梦诗”的成因是不中肯的。陆游的“写梦诗”,…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把郭小川称为“战士与诗人”,把他的诗称为“颂歌和战歌”,不是没有道理,却显得一般化。实际上,郭小川是新中国难得的一位忧患诗人。郭小川表现在许多诗中的,是对祖国,人民和人生、生命由爱之极,知之思之渐深而生长起来的一种崇高、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郭小川成为具有“过人胆识”的“思想战士”和诗歌大家”,才使他的诗蕴含着超乎时伐的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忧患内容,才使他的诗独树一帜,呈现出人格的崇高美、思想的忧患美艺术的艰难美。现在,是深入认识郭小川诗歌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这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一生写诗9220首,为我国古代多产作家之冠。由于他满怀抗敌御侮、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其爱国主义精神至死不衰,所以他的作品气势雄浑、慷慨激昂,历来被目为“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但是他也有少数情意缠绵、婉约清丽之作,其中最出色的首推《钗头凤》。《钗头凤》一词,是陆游为表达对前妻的深沉怀念而作。陆游的前妻是其表妹唐琬(舅父唐闳之女)。他们自幼青梅竹马,婚后琴瑟相和,感情深厚。可是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她。后因唐琬将亡母遗留给她的一对金钗,捐助给陆游的挚友陈达观,作为抗金义费,被坏人造谣中伤,陆母于是逼子休妻。唐琬被迫改嫁同邑的赵士程。在封建礼  相似文献   

15.
《陆游散论》是张福勋先生继《宋代诗话选读》、《萤窗诗词拾翠》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专著,从中可见出张先生对陆游其人相知之深,对陆游其诗参悟之透。虽曰“散论”,形散神聚。这“神”就是陆游的伟大的人格和爱国的诗魂。回视张先生的学术道路,《陆游散论》的问世,标志着他学术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反映了他在这急剧转变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而且随着他思想发展的逐步提高,对于这一时代的反映也就更加深入。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最大的转折点,杜甫的中年正跨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个转折点上,他的作品才成了划时代的诗篇。可是处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的生活与思想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年时期”,是指他  相似文献   

18.
张孝祥(1132—1169),是我国南宋初期一位有才华有成就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散文均为时人所推重,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不够,往在影响到对他的思想和作品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就下列若干问题作简略考述,希望能对张孝祥的研究略有补益。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日本诗话中的陆游论,主要表现在对陆游其人及其文学史定位、诗歌艺术的探讨、作品的解释与运用以及对陆游诗歌的异见四个方面.日本诗话中陆游论的形成,源于陆游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其中,中国诗话与诗论的传播、爱国情怀的心理认同、日本汉诗人的模仿与推崇以及日本的唐宋诗之争等四大因素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朱自清称闻一多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大家公认朱氏是严谨的学者,为什么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与第二个十年众多的诗人中,只称闻一多为爱国诗人,而且是唯一的爱国诗人呢?这似乎是一个谜。 朱自清的这个结论,不是随便妄下的,是他深思熟虑后才作出的。从1935年到1947年十二年中,他先后五次重复过类似的看法。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是1935年8月写的影响很大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他说:闻一多“又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到了1943年,在《新诗杂话·爱国诗》中陈说了这一判断的理由:“辛亥革命传播了近代的国家意念,五四运动加强了这意念。……这是发现个人发现自我的时代。自我力求扩大,一面向着大自然,一面向着全人类;国家是太狭隘了,对于一个是他自己的人。于是乎新诗诉诸人道主义,诉诸泛神论,诉诸爱与死,诉诸颓废的和敏锐的感觉——只除了国家。这当然还有错综而层折的因缘,此处无法详论。但是也有例外,如康白情先生《别少年中国》,郭沫若先生《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等待便是的。我们愿意特别举出闻一多先生;抗战以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他歌咏爱国的诗有十首左右;《死水》里收了四首。”1946年闻一多遇害后,朱自清在《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