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基于《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一书,从先伦理学路径出发阐释先秦儒家治世之道的逻辑谱系,其基本要义在于:"分名伦和"作为先秦儒家治世伦理文化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儒家理论形态的知识理性。具体来说,"分"是生活世界的本体界定,治世之道的逻辑起点;"名"是价值世界的实践诉求,治世之理的德性归依;"伦"关注现实世界的普遍生活,治世之政的身份定位;"和"构成了理想世界的绝对精神,承载治世之道的知识传承。  相似文献   

2.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对孝道作了理论上的系统总结,体现在家庭伦理上则子女为父母养生送死;体现在社会伦理上则是仁民爱物;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则是移孝作忠,基本完成了对孝道的理论创造和思想架构,为后世儒家孝道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构筑了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4.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敬华博士撰著的《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论要》一书于2014年4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儒家从孔子的"性近"说开始,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孟子和荀子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孟子是性善论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既为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同时也是儒家仁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6.
试论先秦儒家的犯罪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犯罪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先秦儒家承袭了前代的犯罪学思想 ,但又予以改造和发展。先秦儒家的犯罪学思想是世俗的思想理论 ,这一理论摆脱了神权的束缚 ,以民本主义的观点对犯罪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曾有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的犯罪原因理论、先秦儒家的犯罪防治主张以及伦理(道德 )与犯罪之关系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法家的政治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来源,对先秦儒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作评述,可为我国目前的治国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富贵道义观与市场经济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儒家是重义轻利的,并把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归结为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其实,儒家思想虽有重义轻利的一面,也有肯定现世的功利主义和相信财富作为道德完美的一种普遍手段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先秦儒家那里。本文从分析先秦儒家富贵道义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人性基础出发,对先秦儒家的富贵道义观进行初步分析,意在为我国市场经济伦理的确立提供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9.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释王弼的贵“无”哲学。认为王弼关于“德”、“道”关系的论述是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而他的“本末有无”之辩则是“道德”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崇本息末 ,以无为本”的观点则是他哲学发展的必然结论。王弼的伦理学为先秦以来的儒家伦理理想摆脱繁琐虚伪的经学 ,开辟新境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上承先秦儒家 ,下启宋明理学 ,是儒家伦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先秦是儒家忠德发展史上的整合与创建时期,主要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从德性伦理学角度来看,先秦儒家把忠德整合为"德之正也"、"令德"、"全德",使忠德成为众德之基;二从政治道德角度来看,先秦儒家把三代以来上对下的"忠"发展到了忠德在实践上具有平等性、互惠性的层面;三从忠德实践角度来看,先秦儒家认为忠德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先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及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先秦儒家人文精神的确立.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可知论并促进技术主体的能动性;先秦儒家重视生态整体性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生态伦理意识,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合理的人文规范,体现出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在人与自然层面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孝亲思想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孝亲方式的"养"和"敬"的二重性;其二是孝亲义务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其三是孝亲功能的逻辑推演性。可以预见的是,旨在强调家庭伦理之"孝"的先秦儒家"孝"论,必将对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人欲观的基本倾向,即“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强调从民所欲,强调士君子、为政者要以义制欲,并提出了化利己之欲为仁爱之心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在当今市场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伦理与个人道德的冲突中,先秦儒家的人欲观较之于宋明时期理学的人欲观有更多的合理性和健全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仁爱思想是先秦儒家及伊斯兰伦理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提倡亲亲为仁,克己为仁,施行仁政。伊斯兰倡导敬爱安拉,仁爱互助,平等博爱,关爱自身。儒家之仁与伊斯兰之爱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区别。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与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西方宗教伦理与儒家政治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西方宗教伦理以关心人类个体生命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具有人性化的色彩;儒家政治伦理讲求“内圣外王”,突显个体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儒家政治伦理的价值标准是政治利益,西方宗教伦理的价值标准是宗教信仰。儒家政治伦理讲求意义与自愿,西方宗教伦理讲求理性与自觉。中西传统伦理与现代经济伦理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和连续性,在批判的基础上,传统伦理可以向经济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16.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主流和"常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政治伦理逐渐形成了以礼仁、民本、中庸、和合、忠孝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伦理架构。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性而出现的政教分离、历史进步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现代意识,对儒家政治伦理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挑战。因此,只有对现代意识进行解构,重新恢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与和解,还儒家政治伦理以本来面目,才能实现儒家政治伦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政治是一种德化的政治,由一群道德精英所领导,是一种内以成圣,外而成王的圣王政治。先秦儒家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可以从圣王原理中窥其大纲:从惟圣者始当王和惟圣者始能王,去了解圣王的权利与义务;从即道德即政治,即政治即道德,去了解圣王的政教一如;从尊君礼臣重民,去了解圣王的统治型态。因此,先秦儒家的道德精英主义是以道德教化为政治,化政治为道德;先秦儒家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就是以道德言政治,统政治于道德中。  相似文献   

18.
由先秦儒家创立的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在学派思潮林立的争鸣较量中胜出,并在西汉之后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官学地位,从而使儒学政治化.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儒学有其赖以生长发育的经济土壤和社会环境外,还得益于儒学理论内在逻辑一致和情感普遍认同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戴东原"群""欲"概念上溯先秦儒家礼义起源于饮食男女。饮食之道可以引喻个人与众人生命的安稳与否,男女婚配则可匹配天地五行之义,故所谓饮食男女,实又不仅仅止于饱食与性欲。儒家以血缘为基础,以两性生命之结合为开端,开展各种社群关系的价值,究其实则俱不离形体生命的繁衍;而价值观念的形成,也都不离血气心知合一的身体。自"欲"至"群",人类社会始简终大、始寡终众,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由此而生。戴东原群、欲之论,与先秦儒典旧义有承继发展之关系。先秦儒者重视饮食男女之身体活动的道德价值提升与开展,东原则特别勾勒出一个分殊与一体并存的世界,注入儒典尤其是《孟子》之中,提揭其中的社群意识。东原的案例提醒了我们:对于先秦儒家经典的义理,在宋明理学典范性的解释以外,还有另一条康庄大道可以依循。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谈审美和艺术,不只是着眼于美的形式特证,而是将美的形式持证同深刻的理性道德内涵、同人的道德品质结合起来。美善结合、美善统一,即所谓伦理美,在先秦儒家美学和伦理学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它既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也是先秦德家道德教化思想的重要特色。深入探讨伦理美对于现实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孔子的伦理美思想很丰富。从伦理道德的观点看自然现象,将自然现象看作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所谓“以物配德’”或‘和德”.是他的伦理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他讲:“岁寒,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