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国内外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管理层的长期激励问题。从以美国经验为主的国外经验来看,对公司管理层实行长期激励的主要方法是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本文在探讨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措施对股权激励带来的影响及目前对股权激励计划的争论,并提出了有效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需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江西社会科学》2018,(6):227-233
以2007—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内部人股权激励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内部人股权激励与企业R&D投入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管层持股比例、董事会持股比例、监事会持股比例等对企业R&D投入强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对企业管理层、治理层等内部人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R&D投入强度。因此,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适当提高公司治理层持股比例;完善企业经理人市场并实施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完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股权激励是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作为一种有效解决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长效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模式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股权激励计划是否真正有效,是以管理层能否服从股东利益为前提的。通过对21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经营效果及利弊的评价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的激励效果优于其他模式。因为该模式激励效应稳定,既可以避免管理层的操纵,也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相似文献   

5.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上市公司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在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的情况下,公司经营绩效与股权激励呈现正相关关系;民营控股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能显著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但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这种效果并不显著;与股票激励相比,期权激励更能显著降低代理成本,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以2006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权激励的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比较研究法和配对样本 T 检验,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判断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否促进了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以及该行业股权激励的应用特征及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存在股权激励模式较为单一、激励强度较小以及激励期限偏短的问题;通过对比同一年度和跨年度股权激励效果,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政府监管部门可酌情实行监管力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激励性的福利计划等。  相似文献   

7.
在对股权激励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股权激励和不同市场有效性条件下的上市公司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股票市场是否有效,股东给予高管人员的最优股权数量以及股东和高管人员的均衡预期总收益将随着高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着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和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当股票市场有效(无效)时,高管人员的最优努力水平随着高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降低),随着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和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而减少(提高)。论文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股权激励和市场有效性对上市公司委托-代理关系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二是其决定因素是什么及如何决定。从决定因素的角度,对我国管理层股权激励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与代理理论及国外研究不相符合的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只与企业成长机会正相关,符合最优股权激励水平,与企业规模、企业风险、自由现金流和管理层任期的关系同最优激励水平所要求的不相关甚至相反。非市场化的管理层激励决定方式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则是“内部人控制”,尤其是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外部人内部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管层股权激励是国际一个的长期性争议性话题,特别在金融危机下,高管层股权激励争议性更大,本文从高管层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美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的发展,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的发展与现状这三面来思考中国高管层股权激励未来的变革与出路。  相似文献   

10.
以2004年-2006年沪深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Evicws5.0,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高管层股权薪酬和持股比例影响高管层资本结构政策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层的股权薪酬和持股激励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显著为负,与代理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例,透过股权集中度的视角,对样本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进行统计性描述,并进一步进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股权相对集中于第一大股东、高度集中于前五大股东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最突出表现;样本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总和CR5所代表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现倒U型特征;减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尤其是减持国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建立适当的股权制衡机制将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激励不足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严重问题,研究表明保险公司必须探索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股权激励方式。文章着重介绍了股权激励的运行机制,并从我国保险行业的现状出发,研究和探讨了保险公司推行股权激励的功能和实施风险,最后提出了保险公司施行股权激励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股权激励绩效与股权结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激励绩效与股权结构间的关系分析对股权激励制度的推行意义重大。运用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中在相关的年份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公司进行的全样本的动态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股权集中度降低;在注意提升内部人持股比例,加大激励力度的同时,提高了股票的流通性;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当年的股权激励绩效与公司第一大股东、前五大股东、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股权激励绩效与国有股比例、非流通股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非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内部人持股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不同控股权性质(国有控股与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通过消除非流通股同流通股的制度性差异,进而提高了上市公司绩效;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者探讨股权激励时,多从现金流角度,没有发现股权激励带来的声誉收益。本文分别从经理人获得的声誉报酬、上市公司获得的声誉收益、上市公司股东获得的声誉收益等角度探讨了股权激励声誉机制提供的增量的、不可消减的信息,为股权激励决策发现了新的激励信息,丰富了股权激励的决策维度,使得一些净现值为负的股权激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本文采用假设检验等方法对股权激励实施前后上市公司基本面进行对比检验发现:股权激励实施有助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业绩增速提高,也有助于上市公司进行成本控制,但是可能带来费用增加。同时本文通过事件研究和组合投资等方法对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不同公告对股价短期影响和股权激励实施后相对行业长期超额收益进行实证测算发现:股权激励董事会预案对股价的冲击最为显著,股东大会、实施公告和行权公告等依次减弱;股权激励实施之后1-24个月中公司相对所在二级行业具有显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7.
股权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其对代理成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由于大量需要资金,为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更多的使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此外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家经济调控也是以房地产行业为重心的,也使得研究其股权融资与代理成本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2011年97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对代理成本影响较大的债务指标,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以检验股权融资对代理成本的影响.最后得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代理成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 ,股权治理市场化是其基本要求 ,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 ,解决国家股一股独大和难以流通等市场经济模式非市场化运行的畸形发展的问题 ,才能使股权治理市场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高管权力视角下的股权激励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管理者权力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定的制度背景,以高管持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回归分析模型,研究高管权力视角下的股权激励效应问题,进而分析股权激励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20.
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公司绩效都有关系,研究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有助于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升其公司价值.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房地产公司资产负债率受到公司规模、实际税负水平、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和资产担保价值的显著影响;公司股权集中度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选择不显著,实际税负水平对于公司的银行贷款率产生的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