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文章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有关的抽样调查数据,对阻碍农村女性代际流动机会和地位获得的文化教育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当前农村女性代际流动与职业地位获得的障碍、促进城乡与两性职业发展机会平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贫困问题表明,现代化的发展困境、制度或国家政策的政治性干预、社区贫困文化的再生产、教育的实践逻辑等构成了农村贫困的根源,而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经济危机、土地制度与政策调整、过分的财政依赖和现代化的意外后果带来了农村贫困的再生产.事实发现,重视穷人的主体性参与、增加和完善对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国家强制性干预发展的逻辑和未来战略的重新定位等能有效应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通奸事件的规训实践中,文化和权力对性越轨者的运作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处于一种无所不在的监视之下,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监视者,又是自己的监视者,同时还是他人的监视对象.在无形的监视压力下,每个人为了避免外来监视对自身的不利,只有在思想和行为上实行自我监视和自我监禁.由此,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知识与驯顺人群得到了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在线喂养中的分化问题,反映了同代人参与知识再生产过程中涉及数字接入、使用和结果层面的不平等事实。其理论依据在于,知识再生产概念是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串联起技术、个体和情境的多重要素,是数字鸿沟的综合体现。将在线育儿社区中的喂养故事和一对一深层次访谈作为经验材料,通过编码和归纳将研究锚定于资源搜寻、知识加工、新知扩散三个节点,进而勾勒出单一社区和跨媒介网络、教科书宣教型和数字叙事型、普通阅听者和亲密公众的差异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知识再生产过程如何产生数字鸿沟。需要重视不断扩大的知识再生产鸿沟,因为它分别在线下和线上形塑了育儿实践和育儿观念,甚至带来了家庭权力关系的重塑和限制弱势群体从公共动员中获利等更突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是动态性的认同。作为规范化、程序化的象征性活动,政治仪式具有唤醒记忆、传播观念、营造权力情境的功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以政治仪式的权力再生产为中心考察国家认同的变迁历程,在政治仪式依托的象征权力经历传统型→人格型→法理型的变迁中,国家认同呈现附魅与蛰伏→狂热与虚妄→理性与自觉的历史嬗变逻辑。其中,公权力僭越与私权利萎缩→公权力异化与私权利张扬→公权力制衡与私权利正当是政治仪式权力再生产呈现相应样态变迁的隐秘逻辑。  相似文献   

7.
制度排斥与再生产——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限制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 《东南学术》2006,(5):17-26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0年在福建省福清市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计算流动表和回归模型等方法描述和分析了福清农村社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农村社会流动限制的形成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论认为,现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们往往对现实形成一定的知识(包括观念和信念),并借助常人的日常实践而把这种知识外化为现实("知识建构现实")。另一方面,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知识的社会建构")。所以,知识往往是共享的知识。这样一种以共享知识来建构现实的观点,可以叫作"知识同义建构论"。但"知识同义建构论"难以解释在自上而下的动员型体制中,同一种话语和概念在不同的人那里被赋予不同含义的现象。"知识异义建构论"则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分析的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流动与社会化成为社会学领域日益关心的重要议题。本文引入知识旅行与再生产视角,用以解释在转型时期不同群体存在显著“认知”差异的背景下,知识新陈代谢的微观社会化过程。通过引入民国时期社会教育路径下“现代”知识大众传播的案例,以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出版的《民众教育季刊》和《新民》杂志为例,探究知识分子对现代民众知识世界的建构。研究发现,知识分子通过“实验”和“民间文艺”这两个核心话语建构了大众倾向的话语范式,为推进知识旅行作好铺垫。与此同时,在行动自觉指引下,知识分子将大众倾向的话语范式渐次落脚于社会教育的大众实践——建构大众话语范式下的“现代”知识。最终,“现代”知识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逐渐从研究层面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完成知识旅行。由此出发,可将知识旅行与再生产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日常生活知识建构的一个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0.
11.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23,(4):112-119
中国现当代散文有各种各样的概念,充满丰富性、复杂性、含糊性、矛盾性,呈无序状态,可从散文的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对之进行归类。散文概念中存在不少难解之谜,是易被学术界忽略和遮蔽的,需要从散文理论话语角度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更需要以清醒的理性建构意识,运用科学方法与现代意识实现跨越式发展。散文理论话语建构要整合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强调经典化进程,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二元供给体制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供给体制;改变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方式;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立健全"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自下而上"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了解农村女性居民的信息需求是有效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通过非随机判断抽样发放问卷、辅以访谈的方式调研河北省五百九十八名农村女性居民的信息需求。结果表明,当代农村女性居民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等特点,网络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她们期待建立村镇图书馆,并提供依托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5.
陈红娟  姚新宇 《社会科学》2024,(4):77-86+108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形塑与赋义,在跨文化话语旅行中不断生产新的语义。概念的出场、演变与形塑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革,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亦见证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见证着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事实发生而凝练提升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话语。围绕“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道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表达的外化,将现代化的书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正义的本源性不在于复杂概念的厘定和先验制度的设计,而在于究竟该持何种理念去建构正义。理智的审思是正义建构的逻辑之基,坚持理智的审思有助于克服传统理性观的缺失,使包容且又宽严相济的理性观得以还原,亦使形式理性走向实质理性,从而为正义的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开放的中立则是正义建构的位置要求,秉持开放的中立,才能走出位置客观性的幻象,避免陷入封闭中立的泥潭,才能充分彰显开放中立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我们的视野。多样的缘由,则是从现实的角度对正义的应有考量,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束缚,才能对各种不公和非正义作出更加清晰的辨识,才能对正义形成更加正确的判断,由此而建构的正义才可能更加理性、客观和公允。  相似文献   

17.
18.
现代德国史学对历史知识之建构性、目的性、功用性的认识经历了显著的变化。18世纪,为了对抗历史怀疑主义,德国史家强调历史知识的视角性和建构性。这种认知因为契合了当时科学概念中的个体性特质而流行一时。至19世纪中叶,科学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德国史学首先通过摆脱政治伦理说教性和理性从属性而确立了"自为目的性",其次随着历史"写作"与"研究"之间割裂的弥合,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论证方法从而保障了这一特性。"自为目的性"有力地支撑了历史学成为一门自治且自洽的现代科学学科。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史学开始转向更强的社会地位诉求。与此同时,史学的科学性与功用性、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论争此消彼长。20世纪70年代,历史知识之建构性重新被发现,发挥史学功用性的策略也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转为培养个体历史思维能力。纵观现代德国史学的这一认知变化脉络,与其说是在科学性上的递进,毋宁说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地位和社会现实地位而做出的建构、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19.
格尔茨指出,从民族志深描及其揭示的普遍文化观念中,人类学家能离析出一种"本土审美观"(a native aesthetic)。这一思想正可以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本土美学建构提供极富价值的启发。一门发展成熟的本土美学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本土文化语境、本土事实与本土话语。中国本土美学建构要求我们立足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努力开掘每一民族(包括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审美感知和艺术形式创造力背后深广的社会文化根基,并致力于揭示这些社会文化根基在本土艺术和审美实践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发挥的深刻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整合出一整套从概念、范畴到理论体系的中国美学本土话语系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艺术和审美文化景观,足以成就中国本土美学博大、恢弘而包容的气度以及思致精深的理论品质。中国的本土美学建构,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下世界美学和美学史书写西方美学一统天下的极端不合理格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