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的时候,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是促使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随着对市民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在人类解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西方经济学家从抽象先验的原则出发研究经济问题是非科学的,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资产阶级利益而辩护。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应该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目的,通过艰辛的努力,创造出造福广大人民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两德统一后,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但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未沉寂。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文本、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社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马克思思想复兴"、"马克思热"。因而,今天德国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之一。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理解,而且不少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MEGA2的编辑出版研究、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的方式,以及重新发现马克思、重新诠释马克思、重新塑造马克思的热情、激情和努力,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释学的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的。我们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确立科学的解释学意识,并以此来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这样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研究问题是从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具体讲是无产阶级的生存)以及一系列的感性对象活动中(实践、劳动、交往、生产、再生产)来理解、分析、建构其理论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离开这一立场是错误的.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层转型,必须紧密结合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存境遇而不是离开这一基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虽然卢卡奇天才性地解读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但是,他的物化理论并没有贯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而是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韦伯形式合理性这两个研究视域下建立起来的。在黑格尔辩证法的视域下,卢卡奇试图坚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但是在韦伯形式合理性视域下,他抛弃了马克思的上述立场,从而开创了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8.
"回到马克思":一种可能性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0.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现有研究而言,学界对人工智能科学内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对人工智能的理论观照和人工智能助推马克思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向度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问题意识不足、对话缺失、教育工作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未来需要在辨识与辩证中明晰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的问题域,在科技与文本中推进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形态建设,在阵地与场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阵地,网络阵地中马克思主义面临与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网络黄色及低俗现象、恶意网络舆论的斗争。树立互联网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就是要树立阵地占领意识、阵地守土意识、阵地责任意识、阵地警觉意识,从战略上和具体措施方面思考巩固互联网马克思主义阵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斯大林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错误理解 ,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重新分析思考这一问题 ,对于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文化自觉之于企业文化的基础性地位,以文化自觉为核心概念,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指出虽然文化自觉在内涵、基本命题、边界划定、体系建构等方面存在不足,但作为我国本土提出的理念,其对企业文化研究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理应引起学界的更大关注.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延续了他一贯的民间写作立场一历史意识,却采取了一种戏剧化与狂欢化的方式来审视民间社会与历史,看到了民间社会在主流政治入侵后所发生的改变与异化,以及荒诞的历史表面背后所折射出的巨大悲剧。小说以荒诞化与戏剧化的方式来审视民间与历史的同时,也把复杂的人性放在了历史情势下来审视,使得作品在多维度与多层面上呈现出了丰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视野中的1873年经济危机及其对马克思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国内外理论界在马克思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缺失,以对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考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这次危机与马克思理论创造的关系.文章首先引入经济全球化视野与方法,考察1873年经济危机所具有的全球化性质及其特点;进而以此为基础,分析这次危机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理论及社会变迁模式所形成的挑战;同时指出马克思生前对这次危机特殊性与挑战性的有限认识以及理论研究上的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17.
古城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民众的齐心协力。民众保护意识与古城保护息息相关。借鉴苏州经验,从加强对民众进行古城保护意识的教育与引导公众参与古城保护两个方面入手,大力培植民众的古城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对死亡的强烈意识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量的死亡主题、虚无主义主题、英雄准则都与他的死亡意识密切相连.海明威的死亡意识是变化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既有恐惧害怕和逃避的一面,又有决不妥协轻蔑嘲笑死亡的一面.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又和他的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女人和写作相关联.海明威的死亡意识构成了其人生观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它成就了一个海明威神话.  相似文献   

19.
略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现代化素质的核心内容。针对新时期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缺失的现状,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灵活教学、融会贯通等基本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认定个人性格是建立在人与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的,由此他把社会性格看作是一个团体绝大多数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社会性格的形成是文化、教育、家庭及社会的无意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性格在弗洛姆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弗洛姆的理论、经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他评判社会奠定了基础.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性格论,也弥补了马克思理论的不足,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但他过于注重心理的作用,从而偏离了马克思思想的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