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选取中部地区代表性的省份———江西的产业发展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优化所包括的两部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生产要素资源(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在产业间的配置尚未完全形成产业结构系统性协同的效果,并且三次产业的相对地位即比重趋向不协调,导致产业结构合理化低;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原因,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开发方式,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通过旅游产业开发,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生产要素是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旅游扶贫实践长期采取的是资源驱动型的旅游开发方式,旅游生产要素不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瓶颈。贫困地区应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各种旅游生产要素;提升劳动、土地和旅游资源等旅游初级生产要素利用效果;创新和发展企业家才能、技术和信息等旅游高级生产要素,形成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以合成控制法作为主要方法,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沿线地区整体层面和单个省份层面的两维视角,定量识别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我国沿线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各省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自然环境等层面存在差距,倡议对各省份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开放效应,提出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思路。对因地制宜有效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经济效应和开放效应、完善沿边开放机制、引导产业开放并实现产业衔接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地区作为我国多种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区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落后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三、二、一"模式。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地区,区域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任务,如何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文章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与产业空洞化理论,阐析了中国产业空洞化现象在经济中的映射及其所呈现出的有别于梯度产业转移的"技术空心化"、"区域经济空心化"与"中小企业组织空心化"特征,从产业转移中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对称、生产要素不能实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流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在不同地区的转移、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失衡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角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空洞化的形成原因及路径,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同时结合国情实际的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株潭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形式和形象概括,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试点地区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最前沿,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与绿色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和长株潭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长株潭绿色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式,明确产业重点、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资源型产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1994-2005年,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较大,并与其产出增长较为协调;而且其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明显,加工日益高度化.同时,虽然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相似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其专业化程度和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理论与实践认识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产业转移趋势,为西部地区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主旨在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认为产业转移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必然现象。同时产业转移是包括资金、技术、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转移,并在区域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引起一系列积极效应,会产生发展机会的传播,使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界定为"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的主流观点,遵循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的原理,运用交易成本的分析工具,从理论上解释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发展与扩张,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背景,给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经济学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起点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经济学原理,对安徽汽车零配件产业做了分析,发现合芜蚌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严重不足,该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安徽汽车零配件产业的长足发展,必须要形成合芜蚌为一体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本文阐述了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因素,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转换速度以及转换方向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2000-2011年30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基于SFA方法从全国和各地区的视角分别对农产品物流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度,探讨了外生性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差异及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及各地区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外生性环境因素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的综合效应,其中东部地区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变化,中西部地区则几乎全部来自于技术变化.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宏观上要依托于我国地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中观上要倚重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方向,微观上要注重于合理配置物流核心过程中人员、物资、资金及信息的流动.  相似文献   

1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目前各市间合作层次不深,政务服务缺乏联动;政策雷同,冲突明显,产业结构趋同;港口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行政管理幅度过小,不利于资源整合和结构升级。建议将近海沿边的崇左、玉林两市并入,并把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市两两合并,即南宁与钦州合并,防城港与崇左合并,北海与玉林合并,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龙头的形成,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新一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风土与旅游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风土是因大气与大地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地域产生的特有现象,而这种特有现象的产生过程需要人来参与,因而风土表现为突出的人文特性。自然与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即构成了风土,也就是说风土的构成既包括自然因素,亦有人文因素,其中气候条件在自然因素中作用最大,而风俗习惯则成为人文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旅游古已有之,但现代旅游却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旅游以为人们休闲、商务和其他各项服务为目的,在对其进行经营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它的规模效应。该文在对风土、旅游进行初步考证的基础上,阐述了风土与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从“风土产业”的角度出发,提出“风土旅游”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肉鸡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中国肉鸡业生产布局情况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肉鸡业生产布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中国肉鸡生产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则,肉鸡生产有从东部逐渐向中部转移的趋势,总体生产格局仍较分散,在空间布局上有扩张的趋势;另外,地区之间的诸多差异导致中国肉鸡生产不同主产区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5—2009年省际规模以上工业面板数据,构建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状况。从静态角度来看:(1)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处于中优水平,有约25%~40%的节能空间;(2)工业生产过程表现为能源利用相对低效,全要素能源效率低于全要素技术效率;(3)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差畀性较大。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在区域之间自东向西递减,而地区内部的差异性却自东向西增大。从动态角度来看:(1)2005—2009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绝大部分省份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2)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全国范围内差异性有减小趋势,各地区内部差异性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提高了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减少和降低了粮食种植面积及其在农产品种植面积中的比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粮食种植面积及其比重会进一步减少和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依靠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对积极提高粮食单产和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势、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产业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在分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态势和问题的基础上,对中部地区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就业权益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对于农民工来说,实现这一权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参加生产而获得劳动报酬。然而,就是这一基本权益也容易遭到侵害。本文从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生的“民工荒”现象分析中得到启发,提出构建以最大限度减轻对农民工就业权益的侵害、保障其“收入安全”为目标的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机制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