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顺擘 《社科纵横》2014,(7):107-109
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面对国外舆论的批判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发动日本报纸为日军暴行进行掩盖与辩解。此时,福泽谕吉完全追随了日本的对外政策,在自己创办的《时事新报》上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其掩盖与辩解既体现了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也说明了其在甲午战争前所主张的"文野之战"是掩盖日本侵略中国与朝鲜本质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扩大侵略战争的军事基地。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 ,从 193 4年至 1945年 ,日军先后三个时期在东北边境构筑了一系列军事要塞。这些要塞的构筑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直接产物 ,它不但见证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真实历史 ,也深刻揭露了日军的侵略行径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4):92-100
甲午战争前,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的爆发被日本认为是侵略朝鲜的"良机",也为福泽谕吉提供了实现其积极鼓吹的"朝鲜政略"的机会。甲午战争期间,福泽谕吉阐述了自己的"朝鲜改革论",为日本"改革"朝鲜寻找"正当理由",并为此积极地出谋划策。福泽谕吉的"朝鲜改革论"随着甲午战争的进程而有所改变,大体上追随了日本的对朝政策,其只不过是在其文明观掩盖下的对朝鲜的"侵略论",实质就是使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正当化。  相似文献   

4.
甲午陆战中,日军在朝鲜战役后兵分两路进攻中国本土.日本第一军团在山县有朋的统率下,于1894年10月25日自朝鲜义州(今朝鲜新义州)抢渡鸭绿江直扑辽宁安东(今丹东)的九连城、沙河,从安平河口突破了四川提督宋庆、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联合指挥的清军鸭绿江防线,先后攻占虎山、九连城、安东、凤凰城、大孤山、岫岩等地.宋庆等路清军被迫退守连山关、摩天岭等地.日军第二军团3万多人在陆军大臣大山岩率领下,10月24日至31日由大连湾花园口登陆,渐次进犯金州、旅顺等地.在光绪皇帝等主战派的推动下,抗击日军侵略成为主旋律,涌现出了左宝贵、聂士成、永山、徐邦道等誓死抵抗、重创日军的清军将领,但是也有弃城而逃的部分地方官员.“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黄遵宪的诗形象描述了甲午战争中清军溃逃的乱象.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5,(3)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对东北进行军事占领,东北各地人民组织起抗日武装,开展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国民救国军便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自延吉县小城子起义后,首战敦化城。由于史料的匮乏,国民救国军攻打敦化城的一些问题尚存疑惑,需通过对中日历史资料的考证,为人们明晰这段历史,勿忘抗日救国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6.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野心的形成与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自明治维新初期开始形成,并于其后逐渐膨胀起来。促使其形成和膨胀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全面继承古代日本对外开疆拓土的传统;二是在幕末学者吉田松阴“失之欧美,补偿于鲜蒙”的对外扩张思想影响下,采取仿效西方列强、侵略亚洲邻国的路线,并在其入侵朝鲜和备战中国的过程中,于19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全面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三是在日本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的背景下,明治政府力图通过武力掠夺别国领土和财富,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刘焕明  周彦 《学习与探索》2005,14(1):160-163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吞并朝鲜,进而最终独占“满洲”的重要战略基地的旅顺和大连。战争结果虽如愿以偿,但竟因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不得不还辽于清政府;同时,俄国又插足朝鲜,严重威胁着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地位,甲午战争的主要目标并未实现。于是日本于甲午战争十年后,为了再次实现其“大陆政策”既定的侵略目标,通过战争打败了俄国,从俄国手中夺回了辽东半岛,巩固了其在朝鲜的特殊地位,并获得了“南满”铁路的占有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8.
金颖 《日本研究》2009,(4):81-84
近代东北水田农业开发时期正是日本吞并朝鲜,不断加深对东北的侵略势力与实行殖民统治的时期。日本依仗其国家强势,在农业领域中重点投资经营水田农业,构筑在东北日本人粮食的生产与供应基地,并欲利用散居在东北各地主要从事水田农业生产的朝鲜移民扩大其侵略权益,以致水田农业部门成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我国史学界尚未有从东北水田农业这一微观角度深入细致地论述日本侵略势力的渗透及东北地方政府的抵制对策之研究成果,与近代东北地区有很深关连的韩国、日本史学界则普遍存在贬低东北地方政府在促进东北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倾向。本论文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具体而深刻地揭示近代东北全体官民全面一致抗日的真实画卷,揭穿日本推行其“满蒙政策”的险恶用心和侵略本性。  相似文献   

9.
朝鲜移民迁入中国后,经历了中朝边界纠纷、沙俄入侵镇压义和团运动、中日“间岛”问题等诸多重大政治事件.面对中外不同政治势力,在不同历史阶段,朝鲜族移民在政治认同上都有亲华与非亲华派别、阶层之分,时此朝鲜移民自身也坦然承认,从不避讳,在反抗日本侵略斗争中也从未停止过对亲日派的打击.中国对于亲华的朝鲜族垦民或人士也尽己所能做到了“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利的使命”,如对玄德胜、李同春等人的任用与保护.因此,当“间岛”问题出现时,部分朝鲜垦民喊出表明其领土、身份归属认同的“中华之地”、“中华之民”等呼声是其真实的心声,而非取悦于清廷的应景口号.  相似文献   

10.
李玉胜  孙孝科 《社科纵横》2010,25(11):103-106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战争与施虐罪行,真正可以说是罄竹难书。而其中最臭名昭著、最大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则是日军1937年11月进攻南京途中及占领南京后所进行的大屠杀。从日军施暴的心理层面看,这是日本长期对士兵实行军国主义教育,使日军普遍形成非正常心理的必然结果,日本军国主义才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1.
安成日 《求是学刊》2006,33(6):134-139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被侵略国家和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人的、物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而且也给日本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损失和灾难。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更是进一步强化了朝鲜作为其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的地位,这给朝鲜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相似文献   

12.
时代的闭塞与大正民主运动 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这段历史,是充满激荡与平和、闭塞与明朗对立存在的历史。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获胜后,1910年开始吞并朝鲜,并将势力伸进我国东北地区。日本凭借扩张和侵略,国力大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列强之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在华势力暂时后退,,日本趁机扩大在中国的权益,给日本经济带来飞速的发展机会,把日本暂时从日俄  相似文献   

13.
尹铉哲  唐烈 《社科纵横》2014,(9):147-150
张作霖时期的奉系军阀对日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日关系的重要阶段。甚至可以说张作霖时期的对日关系发展状况决定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而非中国的其他地区。在这个阶段张作霖与日本其实形成的是一种互相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双方在这一时期即在合作当中存在矛盾,又有矛盾冲突当中存在合作关系。一般以第二次直奉战争为界限,前期是合作大于矛盾,后期是矛盾大于合作。史学界一般对这一时期张作霖的对日政策评价为具有两面性。众所周知,日本于《乙巳条约》签订之后把朝鲜变为自己的"保护国",1970年又打着"保护"间岛地区朝鲜人的幌子,在间岛地区没立了非法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将势力深入到了地理位置重要且物产丰富的间岛地区。东北朝鲜人以及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保护"政策成为日本侵略东北的一枚重要棋子与此相对应,奉系军阀对东北朝鲜人的政策则成为其对日政策的一个缩影。《三矢协定》1的签订,标志着奉系军阀对东北朝鲜人的态度从"温和"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14.
日本行政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日本行政改革的四个潮流  l、传统的行政  战后初期 ,按照波茨坦公告的原则 ,在美国占领军总司令的部署下 ,日本政府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彻底的调整 ,构建了资产阶级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体制。 50年代后 ,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改变使日本非军事化的初衷 ,转而大力扶植日本的垄断资本 ,使日本成为美在亚洲反共反苏的基地和“后方加工厂”,于 1 951年开始允许日本政府对美占领时期发布的各项法规进行修改。以此为契机 ,日本政府对原有机构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建立了一套与其国力基本相符的政府机构 ,有力推动了日本经济复苏。  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叶,日本对我国东北进行了近40年的移民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中国人民痛失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沦为日本移民的佃农及长工。刺刀威逼下的疯狂劫掠与欺压,使中国人民倍受凌辱与伤害。日本移民亦成为日本移民侵略政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4):102-106
为摆脱日军在中国战场持久战的困境,日本统治集团曾一度陷入北进战略与南进战略的争论。北进战略即大陆政策,主张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首先进攻苏联,以"解决北方问题"。南进战略即海洋战略,强调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首先南下进攻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实现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控制。最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昭和天皇的主导下,日本迈出了南进步伐,并缔结了三国同盟,走向了日美战争。  相似文献   

17.
朝鲜之役是明朝君臣在前期情报工作不力、军事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且仓促展开的一场国际战争,福建巡抚赵参鲁因早期情报工作处置失当,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朝鲜之役爆发以后,明朝君臣出于稳定东北亚封贡防卫格局的战略考虑,暂时搁置了对战前朝日关系的查勘,入朝抗倭.在长达七年的和战过程中,明军的情报来源显然是多元化的:对于福建巡抚许孚远在任期间所派遣赴日的两批情报人员的间谋活动、反间活动,应该结合情报科学的原理加以具体的辩证分析,不宜过度拔高;在朝明军从多种渠道获取情报的努力总体上值得肯定,功不可没,但亦留下了若干沉痛的历史记忆,平壤之役、尉山之役明军先胜后败皆与明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无法完全贯彻情报互证的原则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朝鲜之役结束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日本以及朝鲜、琉球都曾成为明军海外情报侦控的重要对象.明朝情报工作的这种持续性、广泛性与着力点,既肇源于明朝君臣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是明朝军力、财力长期积弱不振、其封贡防卫体系墓于地缘军事关系的变动趋于圈层性收缩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18.
李淑娟 《学术交流》2003,(2):145-148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有着明显的本质特征。移民输出的特点体现于移民实施过程之中 ,同时又与移民输出的背景、动机、目的相关连。认真分析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特点 ,对深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危害性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和移民侵略的政治性、军事性、掠夺性 ,移民的国策性、法律性 ,移民输出的强迫性 ,移民宣传的欺骗性等特征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正>1894年7月25曰,中日在黄海打响了丰岛海战,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8月1日,全国对日宣战,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战前备战不足,协同作战不力,仅以北洋水师应战日本举国:至威海卫一战,清同败局已定,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乘势沿岸线南下,所过之处清军无力抵抗,只好以一纸《马关条约》求和,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中日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不仅付出了北洋水师将士生命的代价,国运中衰,海权、航权尽失;更助长日本对华扩张的野心,为后来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提供了"前车之鉴"甲午之于中闻,失败之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20.
试论日本“满蒙政策”的形成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在这种形势下,明治政府很快确定了一项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即后来所说的大陆政策。此后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对华侵略活动就是实施大陆政策的结果。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矛头,除台湾外,首先是指向东北地区。与此相适应,在实施大陆政策的总范围内,日本还专门制订了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满蒙政策”。可以说,日本的“满蒙政策”既是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本身的特点,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深入研究、探讨“满蒙政策”的有关问题,不仅有利于对大陆政策问题的探讨,同时对深入研究日本近代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特别是对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地区史,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