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诗歌和其它文体一样,主要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再作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便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东西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成分。仅以古代诗歌意象为例,即能看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血肉联系。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构成,重新估价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许是有意义的。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性,主要来自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对于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日文…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局限有:脱离文学实践,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学文本、解释文学经验,并将之推广为普遍的文学规则;出于对以往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颠覆,将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推延至极端;套用科学主义的恒定模式阐释具体文本。当代西方文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伦理差异和审美差异,这决定了其理论运用的有限性。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一是抛弃对外来理论的过分倚重,重归中国文学实践;二是坚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国语境,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论遗产;三是认识、处理好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建构二者辩证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是五四文学的旗帜与象征,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的梦想与追求。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与传统价值观完全不同的现代性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的现实可能性。然而,人文主义原本是西方文化的历史传统,它究竟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新文学作家又是怎样对其加以理解和运用的?这一关键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对五四文学的精神资源进行反思,认为五四文学是本土意识深度介入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科学哲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东方文化主义"则构成了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背景。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又包括两个流派:其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新儒学;"其二则是政治保守主义的"三民主义哲学"及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5.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出发,关于人的尊严的认识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对人的尊严的理解和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立场并不是根本对立的,都包含人文主义的预设,都是以传统等级制度为社会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尊严观念既包含传统价值基础,又以现代理性作为认识基础,它是科技进步、经济独立、公民权利确立、人权运动勃兴等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健全的结果。而"反思现代性"意义上的人的尊严观念对人的尊严现代观念的"普世主义情结"提出了重大挑战,对人的尊严现代观念的理性基础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对人的尊严现代观念的价值基础和文化根基进行了全面反思。  相似文献   

6.
以西方启蒙话语为标志的文学史观念,基本否定了"十七年"文学,赵树理小说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这种元叙述并非始于八十年代,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内部就表现出知识等级化倾向。赵树理坚持传统的文艺形式,以顽强的艺术个性开拓了传播五四新文化的文学途径。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的小说既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时代与社会的总体结构中被结构化地建立起来,由此突显出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性体验及其特点。重新阐释大众化时代所产生的这种文学形态,解释它对接受的传统定位,以及在尊重本土接受基础上多元的艺术取向,对认识当今大众文化市场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王建民 《社会》2010,30(3):175-181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议题.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至少有两个面向:一是在"传统"与"现代"对比的意义上揭示人类社会的当代转型,并由此暗示、确立和指认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行者"地位;二是基于全球化和(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揭示西方中心的现代性既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也是规范认识意义上的是如何改造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并锻造了后者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8.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3,(1):137-14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是一个涵盖从“五四”新文学的前期酝酿到当代文学的最新进展、基本上与整个二十世纪相始终的文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学科前沿对其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 ,并逐一评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和广义的“文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思路 ,对其学术创新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特征,其实是在与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有别的另一种知识语境中、用另一种知识话语来理解和解释文学的。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却忽略了文化批评与传统文学理论在知识构成上的这种差异,忽略了文化批评的"问题意识"与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介绍和阐释,往往因为偏重"方法"或"模式"而忽略了理论生成的知识语境,忽略了理论研究的演变与知识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批评对文学研究的冲击集中体现在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知识状况的质疑,文学理论知识结构的更新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不必也不会都在文化的领域中研究文学,但却不能不思考文化批评的知识结构对拓展文学理论研究视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程金城文学与哲学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是20世纪一个世界性的重要文化精神现象。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西方现代主义各种文艺的兴起和嬗变,无不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转向作为直接动因。中国传统文学渗透着东方哲学精神,这是...  相似文献   

11.
1917年发端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以至由此开始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它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在当时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西方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出现的各种外来文化,包括西方现代派哲学、文学思潮和理论,因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西方世界,正是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兴起时期,正如胡适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所归纳的两种趋势:“一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文学阐释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以港台比较文学学者所倡导的“阐发研究”最为突出,其特.点是运用西方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文学进行再审视和再阐释,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的理论又进行检验、调整与改造。阐发研究在理论上的渊源,来自传统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转变。目前,海内外学者的阐发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1)模式演绎;(2)圆览旁通;(3)中西文论的比照与体系的重建;(1)误读。阐发研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对我国旧的治学方法,尤其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是一个冲击;其次,阐发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在世界范围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方面军;再次,阐发研究将与现代阐释学相互促进,使各自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兴 《社科纵横》2008,23(7):87-88
西学东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背景,作为现代作家,林语堂从出生那天起就打上了这种背景的"胎记".然而,林语堂的意义却在于不仅能以其"幽默"超越这种背景,给中国文学注人现代性新质;更重要的是:他以"生活的艺术"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进行了堪称独步的现代阐释,从而丰富了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品质,从文学上成功地实现了东学西渐.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7,(3):111-119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5.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新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从共名和无名、意识形态性、术语界定、西方话语殖民等与文学的关系上对其进行重估,指出了以往论述的一些迷误,认为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根本上是哲学本体论,它与"存在性"问题而非"生存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适化与无名时代和现代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根本底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张宝明 《求是学刊》2004,31(2):88-94
五四时期的Humanism思想将“人”抬到了中心位置。“人的文学”一度成为时代的呼唤。就中国现代文学孕育、成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 ,新文学的指导思想至少有三个明显的传统 :陈独秀的受传统思想制约的人道主义 ,胡适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文学观 ,周作人的夹杂非理性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文学观。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人的文学”的路径 ,乃是当今文学创作突围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语境"已经成为今天许多学术会议的热门话题。20世纪的中国文学面临着"全球化语境"下学术话语的重新清理和调整,同时也表现出积极应对中的焦虑和困惑。问题的关键是,对全球化时代现代文学本体意义要有正确理解和认识。首先,现代知识结构的话语分析与现代人生存空间精神情感分析相结合的主体建构了"文学现代性"。其次,从追求文学意义、学术立场的价值评判转向大文学整合、学术积累的文化思考,"全球化语境"带来了学术研究指向的转变。再次,"全球化语境"创造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化时空,可以深度探寻作家个性、文本现象的经典性及其文学史整体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的"吏学便是史料学"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的命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学史料建设是文学研究的基础.科学准确的文学阐释大都以翔实的史料作为基础;没有史料支撑,很多问题都得不到有说服力的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建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深入认识史料建设的重要意义,尊重史料建设者的劳动;力戒浮躁情绪,树立严谨的学风;克服避讳心理,直面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20.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