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正飞快地向帝国主义过渡。作为帝国主义对内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国统治阶级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的加强。一八七五年的公民权利法曾宣布黑人在旅馆、学校及其它公共机构内与白人一视同仁,虽是一纸空文,但到一八八三年却以“违反美国宪法”的名义干脆废除了。此前两年,即一八八一年,田纳西州通过的法案,规定在使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将黑人隔离。接着,南部各州踵起效疣,通过了一系  相似文献   

2.
如果以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解读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可见小说以白人小孩哈克与黑奴吉姆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中心,哈克对吉姆采取“他者”的态度,而吉姆也对白人权力向往,双方都深受殖民意识和种族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翻译理论强调制约翻译的外部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用它的相关理论运用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四个中译本中俚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有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描述“国王”与“公爵”的种种丑恶表演。“国王”、“公爵”、“皇太子”和“特权阶层”等词句的反复出现构成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隐语和各种实例。通过对这些隐语和实例的分析和阐释,可以看出作品漠视与否定王权的真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语言的巨匠。他在语言艺术上的伟大成绩集中体现于他最优秀的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之中。这都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很显赫的,为此海明威评价这本书是:“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海明威这样推崇这部小说,相当  相似文献   

7.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美国文学史上都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体裁与形式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两部小说创作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典型意义,两部作品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现实意义与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9.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不仅有现实主义的描写、浪漫主义的抒情,更有蕴含着丰富意义的象征。本文分析了其中两个主要的象征,即“死亡”的象征和密西西比河的象征:重新审视了哈克——吉姆——汤姆的关系,并进而为该小说发掘出一种全新的阐释:哈克的密西西比河之游是为其不安的灵魂寻找精神归宿的旅行。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这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开一代创作先河的小说家,为后人留下了20多篇不朽佳作.其中,令人惊讶的是:在他全部作品中,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始终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并一直被中外学者公推为其代表作.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美国文坛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克·吐温为什么选择了儿童的角色,而又把他们塑造很空前成功?纵观文学界对马克·吐温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论述,似乎都不能够圆满地答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容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对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成长小说与成人仪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小说的母题、原型、结构、人物,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世'与'他性'的冲突。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家面临上述冲突而作出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体学的语言学派认为文体即变异.以功能主义目的论(Skopostheorie)为理论框架,对世界名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两个中译本的文体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由于译者所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各异,在文体的传译上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在文体翻译方面应打破固有的等效观念,代之以译文是否满足特定翻译目的作为评判文体翻译好坏的标准,允许和鼓励不同风格类型译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15.
鲁滨逊式的英国人优越感来自两方面,一是他们不断进取的技艺带来突飞猛进的器物进步所造就的船坚炮利之国力,二是其自恃合理的现代思想之尖锐力度。鲁滨逊手捧《圣经》、肩挎长枪的“拓疆者”形象,似乎是霍布斯的“利维坦”的象征。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历史性的“创世”,在于强行以现代“技艺-技术”征服原住民的同时,用基督教世界观取代其文化,实现将整个世界“大一统”到西方文明阴影下的隐秘运作。在鲁滨逊们的眼里,西方的历史即世界的历史。然而,西方造就的“利维坦”真是全人类的福音吗?  相似文献   

16.
永不晦暗的艺术形象——谈《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美国文学,自欧文1以来,精品华章,浩如烟海;名家巨擘,灿若群星。各种类型的小说同时并荣,杂然纷陈,形成一种令人目不暇给的多彩局面。其中,开一代文风的艺术天才马克·吐温独树一帜,以对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儿童心理的深刻揭示和精彩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永不晦暗的艺术形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1884年问世的世界儿童文学经典著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就是这样一部杰作。它被誉为第一部以“地道的美国话”(trulyAmericanVoice)写成的伟大作品,影响了从安德森2、海明威3、福克纳4到塞林格5乃至80年代成名的美国小说家温斯顿·…  相似文献   

17.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讲述美国内战前白人少年哈克与逃亡黑奴吉姆乘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人间冷暖和世间百态。小说中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与岸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哈克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映出作者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以及对人的贪欲的批判等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研究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废奴主义思想的呈现及对人性残暴方面的批判,进一步说明该作品及其作者的伟大之处不仅取决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他在作品中展现的社会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以幽默的笔触,细致的描述,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汤姆·索亚,一个天真幼稚、吹牛撒谎、顽皮淘气、性好格斗、机智敏捷、愤世疾俗、善良正义、多愁善感、富于想象、乐于冒险的典型的男孩形象。汤姆追求传奇浪漫生活的故事,至今仍令少年读者倍感亲切,更令成年读者回味无穷.马克·吐温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在细致地把握和呈现局部生活场景的同…  相似文献   

2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善与恶交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哈克贝里·芬这一矛盾个体。小说中主人公哈克贝里·芬这一矛盾个体在寻找自由的旅途中与社会的相悖与相容揭示了人类寻梦之旅的归宿感和安全感以及人类永恒处于两难境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