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孔子云:"忠恕行则仁德昌,仁德昌则天地和,天地和则万物兴。"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别看一个小小的"和",它蕴含着生命繁衍进化的本质,它道尽了宇宙万物同兴共荣的真谛,它是万事顺利的根源,它是万物兴旺的根本。2饮食讲究五味调和,奏乐讲究八音谐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烹饪艺术因讲究菜的色、香、味、型俱佳闻名中外,而讲究菜的美名,同样为各方烹饪大师所推崇。菜名不仅是菜品内涵的体现,也是美味佳肴的创造者们审美趣味的集中反映。因此,追求菜名的艺术境界,也能达到享受美味和愉悦精神的完美统一。翻开一部中国烹饪史,我们看到:中国菜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味道的表达方式及味觉的隐喻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味道和味觉进行考察。味觉作为人类共有的感觉,具有社交性感官的功能,也具有因为食物和性的联系所带来的隐喻,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味觉还有更为重要的含义。中国人以和为美的性格从而具有五味调和的味觉要求;道家追求自然而清淡让中国人的味觉体验清新自然;儒家追求食精脍细,所以中国人在饮食上还追求利益和章法;中国人有医食同源的观念,进而对味觉的追求也伴随实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味论翻译观包括本体论和鉴赏论两部分内容,味本体论描述了翻译活动具有"趣味"的内涵和具有"风味""义味"和"异味"外延;味鉴赏论提出了译作赏析的三个层次,即"味内味""味外味"和"境界味"。儒家思想的"中和味"和道家思想的"味无味"是味论翻译观的理论基础,道出了翻译活动"调和"之美和翻译作品"化境"之美的根源。构建味论翻译观,不仅赋予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以时代精神,而且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传统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精神核心的当属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中的“五味”说就是以阴阳五行,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而饮食文化中所追求的“原物、原形、原汁”等,就是从道家思想所崇尚的“自然清淡”中繁衍而来的;色、香、味是饮食文化所讲究的,它更是儒家美学思想——食精脍细所要求的;原始神话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时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饮食活动自然也是处于其氛围之中,受其影响,留下了各种原始神话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虚实相生这一美学原则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指出各类艺术美的真谛正在于:讲究虚实之理,追求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使人能够产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及"咫尺见千里之势"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振兴豫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菜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形成了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等独有的特色,在中国烹任史上曾几度辉煌。然而时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河南餐饮业中川菜、粤菜馆满目皆是,豫菜馆却芳踪难觅。豫菜文化被尘封,中国八大菜系中豫菜已不在其列。有识之士应关注豫菜文化的命运。振兴豫菜文化,将大有益于振兴河南经济。  相似文献   

8.
商朝宰相伊尹有一篇烹饪专著《本味篇》,被吕不韦收在《吕氏春秋》里: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这篇3500  相似文献   

9.
董建伟 《社区》2014,(33):50-50
如今,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讲究,不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俱全,就连筷子也是花样繁多,市场上就出现了各种材质的筷子,有竹子的、木质的、彩漆的、塑料的、骨质的、银制的、不锈钢的等等。  相似文献   

10.
儒道释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艺术设计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讲究"天地之和"的和谐之美,其设计语言雅致和谐;道家追求"道法自然"的自然、理想之美,其设计语言古拙简练;释家则追求"心明于物外"的空灵之美,其设计语言简淡空灵.把握传统美学思想之精华,结合当今先进的设计理念,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设计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1.
"味"是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然其并非一开始就直指人的精神审美之思,它基于"饮食之味"的感官体验以及"哲学之味"的形而上学转变,最终走向美学的"审美之味"。"味"的艺术美学内涵既体现为丰富多义、绵延不绝的诸种滋味,又体现为静心忘我的咀嚼过程,并通过余味、淡味、体味等"家族相似"之语,凸显了其通向无限、平淡的审美旨趣和静悟的审美践行,表现为以有限达无限、化浓烈为平淡、虚心以悟道等审美特征。"味"这一艺术美学范畴,对当代中国以及全球社会精神生活依然富有积极的阐释力和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宴飨之风盛行,是达官贵人们穷奢极欲、淫乐恣肆的享乐生活的突出反映,也是汉人整体饮食水平的一种表现,更体现出汉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以食材的丰富,饮食种类的多样,美味(味觉追求),食器(视觉追求),乐舞,游戏(审美追求)六方面而论,汉代饮食文化以汉代农业经济高度发达为基础,既张扬着汉代人极富生活气息的现实理想,也表明汉代人对全面的感官享受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习,形成了楚人具有个性特色的饮食文化。楚人饭稻羹鱼、五味调和、桂酒琼浆,既显出有别于中原的饮食习尚,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与"以禅喻诗"等类似,"以食喻诗"亦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重要批评策略。历代运用"以食喻诗"的学者不计其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的传统,其中苏轼和袁枚堪称集大成者。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食喻诗"衍生出了若干种批评形态,包括正喻式及反喻式的"以食喻诗","以食衡诗""以食别诗"等。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诗与食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着深层互通性,这为"以食喻诗"提供了基本的学理依据。"以食喻诗"存在具象化和抽象化两条逻辑理路,前者通过具体饮食的譬喻诗歌,后者则从饮食中提炼出"味"这一抽象、终极的概念,从而替代具象的饮食介入诗学批评,此种"以味喻诗"与"以食喻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面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时代课题,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驻地方分社,2022"新春走基层"期间,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青年采编团队在总社的统筹指导下,传承发展"中新风格",秉承"国际视野+中国立场"的报道原则,用乡土美味、共富味、外籍海味、两岸一家亲味、运动味、公益味、坚守味"七味真火",走出了...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就像一顿美味大餐,而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大餐中不可或缺的压轴菜,如何将我们的这道主菜"烹调"得色、香、味、情、趣、意,六味俱全,全面扎实的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研究的,执教语文以来,我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的语文,对此,我也做过一些尝试:1."宁静以致远"———阅读教学应还课堂一份宁静;2."不求甚解"———给学生的理解留一片空白;3.让阅读因想象而美丽。  相似文献   

17.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巧妙地通过设定饥饿艺术表演这一荒诞情节,暗含了艺术创作 中两对无法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一是用饥饿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寓示艺术和“物”的矛盾,二是用饥饿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寓示 艺术和大众的矛盾。由此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努力,也是卡夫卡创作生涯的写照。《饥饿艺术家》因此可 看作是一部卡夫卡人生的寓言。  相似文献   

18.
江大红  邓薇 《社区》2010,(18):19-20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味”是最重要的一项要求。而现在,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口味在不断发生变化——无辣不欢,老感觉菜没味儿、炒菜离不开各种酱料……其实,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人们的口味都在越变越重,不断追求更咸,更鲜、更辣。  相似文献   

19.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巧妙地通过设定饥饿艺术表演这一荒诞情节,暗含了艺术创作 中两对无法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一是用饥饿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寓示艺术和“物”的矛盾,二是用饥饿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寓示 艺术和大众的矛盾。由此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努力,也是卡夫卡创作生涯的写照。《饥饿艺术家》因此可 看作是一部卡夫卡人生的寓言。  相似文献   

20.
《诗经》包含大量有关饮食的诗篇,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期人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文化。主要有追求美的饮食,娱乐身心;讲究阴阳平衡,以饮食益生;饮食思礼,以亲和人际关系,是中华健康饮食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