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近年学者提出的铜车马"祭祀"性质,通过对吉礼、凶礼内容及特点的分析,首先否定了铜车马是"秦始皇奉献给天帝的祭品"之说。又根据文献关于葬毕前后的"奠祭"和"祭奠",结合覆土对遗迹的叠压层位关系,从秦始皇帝陵园覆土工序完成与否进行双重分析,认为铜车马遗迹属于秦始皇陵葬仪中的"奠祭"行为,目的为"事死如生",而祭奠的"事神致福"应在寝殿举行。列举了铜车马某些部位的刻文属于计数方式和含义,同时强调了文化发展、融合当为古今文明之原始。  相似文献   

2.
丧礼与《诗经》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学成 《学术交流》2006,(4):154-157
丧礼反映了上古先民的丧葬礼俗,表达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更是对于人生最后阶段的高度重视。丧礼的存在强调了对于个体生命归宿的尊重,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同时亦包含着对个体生命一生行为品质的总结。丧礼表达的是生命终结时的恭送情怀。丧礼的重要特征是体现孝道,这是君子品德的重要体现。“人为歌声以助哀”的《诗经》悼亡诗,体现了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伦理秩序。与此同时,丧礼与挽歌,反映了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丧礼的规格大小之别,不仅是生命世界等级秩序的体现,更是强调死者对于社会贡献大小的区别。丧礼越是隆重,个人的价值就越是充分,对于生者的示范意义就越大,事死如事生的意义就越明确,死者为大的意义就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3.
人之不"老" 作为生物人之"老"与作为社会人之"老"有着本质区别。在汉语言体系中,"老"有两种基本涵义:其一,指向生物人意义上的人的生理机能方面的发展状态,如年纪大、老年、晚年、死等;其二,指向社会人意义上的发展过程及完善程度,如历时长久、陈旧、富有经验、尊称等。  相似文献   

4.
吴蕴慧 《社科纵横》2014,(6):122-124
《礼记》有关治丧和丧礼的记录是儒家"重死"文化的典型反映,其治丧的繁缛过程以及基本原则又充分诠释着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斯宾诺莎关于抽象概念和共同概念的独特区分有其深刻的理论原因。尽管这种区分有助于解决其知识体系中推理知识的确定性来源问题,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在写作《理智改进论》时期方法论的某种缺陷,但这种区分也同时深刻地体现了一些理论困难。这些困难存在于斯宾诺莎哲学的身心平行论、追求真观念的方法观和它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思想中。  相似文献   

6.
方付建 《阅江学刊》2011,3(5):78-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七站八所"人员臃肿、机构瘫痪、职能不清等现实困境促使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其中,湖北推行的"以钱养事"改革最有独特性,也颇有争议。这场改革解决了站所存在的一些痼疾性问题,但随着改革大背景的转换,这一改革样式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需在汲取湖北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构"七站八所"改革路向。  相似文献   

7.
《“兵马俑”证谬》后叙——兼驳刘庆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是《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一文的续篇,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针对刘庆柱"缺乏起码学术常识"的粗暴否定,指出郎的研究经过长达二十年的艰苦思索和竭泽而渔式的材料搜集,并得到许多著名学者的鼓励支持。根据"事死如事生,礼也"这一古老的传统观念和古代礼仪,并以阳陵陪葬坑为生动例证,说明秦陵陶俑只能是近臣侍卫郎官俑,所谓送葬说、军阵说等等完全不能成立,流行几十年的兵马俑说是天大的笑话。刘庆柱违背历史,对一些基本问题混淆不清,甚至说话不顾起码的逻辑。从方法论而言,郎的工作完全凭材料说话,严格按逻辑推理,绝非一句话就能轻易推翻。中篇进一步阐述郎的工作。其中的关键是拿相关成果及古典文献与考古坑的平面和立体结构逐一比照,得以确认郎的身份与坑的原型,二者完全对应,密合无间。而兵马俑以及其他相关诸说之所以误郎为兵,一错皆错,就在于为表象所迷惑,置坑于不顾。针对刘庆柱以汉俑作为兵马俑的证据,指出从形态和工艺考察,汉俑自有渊源,与秦俑并无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从古代殉葬陪葬的历史演变看,尽管形式形态有变化,但"事死如事生"这一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一以贯之,与军事暴力无涉。而从车与马这一中外文明的共同母题看...  相似文献   

8.
刘九生 《唐都学刊》2011,27(2):1-34
在秦始皇帝陵出土铜车马的研究中,"灵魂乘车说"、"兵车说"以及从铜车马引出的卤簿制度研究,皆存在着文献不足,考古资料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问题。只有在沟通天人大背景下,从秦人的实践及其对这种实践的理解出发,去究明铜车马的性质,方可达到这几方面的有效整合。铜车马坑是祭祀坑;两件铜车马是祭祀皇天上帝时献给神明的礼物。其理据有四:(1)从秦襄公到秦始皇,秦人传承着悠久的包括用车马祭天传统。(2)秦始皇陵丽山是为沟通天人而建筑,丽山陵与骊山主峰则组成天门;铜车马坑位于丽山园内城西门里,对应天官西宫:咸池,即五帝车舍,北斗七星为帝车;铜车马是秦人献给天的帝车。(3)铜车马坑是一个密闭系统,跟秦陵地宫毫无联系,铜车马为秦始皇灵魂乘用说没有根据;铜车马坑有举行祭天"禋祀"的焚烧痕迹。(4)铜车马一、二号车形制虽有差异,但其处于同一规格等级,将其性质分别定为"兵车"和"安车"显然不妥。秦原出东夷,与农业关系密切,"舂"是秦人的表征。在辗转迁徙的过程中,秦人受到周文明的影响,又在马与马车的东传中占得先机。造车技术及马的驯化,传自西亚中亚,制造铜车马的原料—铜和锡却只能是来自中国西南,铜车马御官俑的写实风格则指向古希腊。一体多元或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在铜车马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权绘锦 《社科纵横》2012,(1):97-99,106
晚清历史小说观念的新变始于"小说界革命"。尽管梁启超等人对历史小说颇多责难,但觚庵、黄人等却能在客观冷静地正视历史演义传统弊病的同时,体现出对历史小说文体特征的反思和探索。尤其是吴趼人的历史小说观及其创作实践,既受到维新改良运动的影响,也具有晚清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性因素,因而体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徐大军 《求是学刊》2008,35(2):109-113
李渔"结构第一"理论的思路具体体现在七条原则的关系上.这七条原则皆针对"传奇所用之事"立论,论述思路总体上是总分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其中"立主脑"为核心原则,是对总论中"有奇事方有奇文"原则的进一步阐释,其他六条原则皆是这一核心原则的生发.这七条原则所体现的论述思路正应合了李渔的"点血"论和"立主脑"原则的旨意,而事奇、文奇的内涵又表现出了李渔"结构"论的理论渊源,它与此前小说、戏曲批评中所倡导的事奇、文奇原则有着精神上的相通和明显的承续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艳婷 《社科纵横》2010,25(7):103-105
〈玉屑〉的"情性说"一方面深受理学家性情观的影响,秉承先秦的儒家礼教,尊崇理学家特别是朱熹关于性本情用二分法中对"情"的培养和对道德修养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能突破儒家礼教的束缚和理学观的限制,高扬人的主体情性,坚持写性情的合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理学家抒写情性认识上的片面,还原了诗歌的本来面貌."情性说"的美学品格表现为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旨归于提高主体心性和人格修养,具有折衷辩证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在生、老、病、死的问题上,日常“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病”的问题通过举办合作医疗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老、死”的问题还是农村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农村老人退休以后,缺乏工人文化宫、公园等设施供老人娱乐、休息,因此感到晚年生活乏味,同时,农村老人的“死”的问题也还是一个较严重的现实问题。现在农村多数地区还没有火葬的条件,还以土葬为主。由于风俗习惯等各种原因,农村老人逝世之后的丧葬费用仍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这笔丧葬费用往往  相似文献   

13.
朱万曙 《阅江学刊》2014,(6):100-108
明清时期徽商的文学创作活动无疑是历史本原的组成部分,具有或高或低的审美价值。"徽商"或者"徽州商帮"的兴起乃在成化、弘治年间,徽商文学创作也开始于这个时间以后。鲍弼当是较早见于记载的有诗歌创作的徽商,其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漂泊异处他乡的商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情感。郑作在宋梁一带经商的时间大约在弘治、正德年间,既是较早外出经营的徽商,也是较早与文学发生关联的徽商。嘉靖、万历时期,徽商的创作势头不减,在徽商聚集的扬州和杭州等地,徽商成为文坛上的活跃人物。徽商走出去以后,他们的文化姿态立即表现得令人侧目,由此也决定了明代徽商之于文学关系的特点:一是喜爱文学并积极创作的徽商人数众多;二是徽商刚刚崛起之时,就与文人士大夫有了密切的交往,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观方面都深受他们的影响;三是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四是与徽商发展轨迹同步,但是到了晚明时期,随着文人士大夫对商人了解、理解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徽商获得巨额财富以后,儒、商之间才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才有了两者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邹伟林 《社科纵横》2014,(12):130-132
《生经》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一部本缘部佛经,经文故事性强,语言通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汉语口语的面貌,但是考释《生经》全文,有些语词不易索解,辞书未载,本文对《生经》中的部分疑难语词如"博掩子、参宜、下使、驰迸、隆崇、流盈、虚欣、顽騃、殃舋"等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5.
王博识 《南亚研究》2011,(2):121-130
老子与原始佛教在哲学思想上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原始佛教对抽象的世界观问题并不关注,而老子则建构起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两者世界观的共同点是对现象世界溯源式的认识思维方式及关于人生现象生成过程的描述。在价值观上,二者均追求精神的超越:老子对于现实政治、人生仍有自身的现实祈向和价值追求,原始佛教则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老子将"道"视作现象世界的本根性存在,建立了"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在思维脉络上,老子首先强调"道"的超越,然后又从道的高度反观人生、指导人生;原始佛教则通过对人生现象无常苦空本性的体悟实现对人生痛苦的超越,其超越是藉由洞观的智慧达成的。  相似文献   

16.
鲁渊 《社科纵横》2009,(7):127-129
回文诗与中国古典哲学关系密切,《周易》"阴阳变易"的宇宙观,古代"天圆地方"的思维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都在回文诗中有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偏重于实践,主要包括: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服事观”确立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层次的治理模式,其对维系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中心”的地缘观逐渐演变成一种狭隘的世界认知模式;重陆轻海的地缘观导致海权观念淡薄、海洋权益丧失。当代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应在继承古代传统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再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闫彩红  刘殿巨  张曼 《社科纵横》2010,25(12):149-151
为了深入认识和把握大学生"三生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三生教育",以红河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对大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和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高校"三生教育"在内容上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压力应对教育、生命价值和生命责任教育,从总体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赵世超 《唐都学刊》2011,27(5):113-115
众所周知,秦始皇陵发现有铜车马。发掘报告编写者认为,2号铜车自名为安车,应是供秦始皇灵魂乘坐的车子,即御用的陪葬物;1号铜车较低矮,四面敞露,盖高,御官俑以立姿驭马,车上备有弩、盾等兵器,其性质应属于戎车,即立乘的兵车。并进而推定:两辆车都是秦始皇车驾卤簿中的属车。多年来,除有个别委婉的批评声音外,上述意见从未遇到过严重的挑战,几乎成了定论。  相似文献   

20.
日本传统文化与军事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川 《日本学刊》2004,(5):135-149
军事观念是一个传统文化与军事实践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长期以来 ,在一些日本人中间形成了崇尚武力的军事观、狭隘的民族使命观、极端的日本中心主义利益观和缺乏自律的战争史观等独特的军事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对日本的军事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