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2.
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类学的进化论研究的是宏观社会——文化的变迁,马文·哈里斯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中“新进化论”的代表之一,他以其进化论上的鲜明唯物主义特征而著名。本文主要剖析哈里斯的唯物主义进化论与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并进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4.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尼采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进化思想。他的“精神三变” ,既是文化的三个形态 ,又是文化进化的三个阶段 ,并在辩证否定中催生出“超人”。在尼采的文化进化论里 ,充满着生命、强力意志、自我超越和永恒循环的思想 ,尼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界定“人”的。“超人”就是在抗拒世俗的悲剧中自我超越 ,而一般的人则在世俗文化的滥觞中沉沦。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西比较的理论视野往往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孰优孰劣展开,以致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主体性被重重遮蔽.究其原因,除“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之外,现代性扩张中文化进化论的高歌猛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重树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实现恰当的文化自觉以及适度的文化自信,必须澄清其失落的学理背景.当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瞩目,重树中国文化主体性现实条件正在充分孕育,其实现图景空前清晰.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支配我们文学史研究的是一种进化论文学史观,它必然带来一元化的结果。真正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多元化的。我们的近代文学研究要实行多元化,必须正视以前被否定的文化保守主义作家,理解他们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接受西方影响的做法,发掘他们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边缘的视界:刘咸炘对进化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学者刘咸在上个世纪20年代撰文批判进化论,区分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立场上指斥社会进化论不能被视作普遍有效无容置疑的科学真理,同时强调了进化不能等同于进步,并提出了"智进德退"的观点。刘咸的文化相对主义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并吸收了20世纪初传入国内的西方文化人类学观念,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东西文化之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及文化进化论的文化观为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是统治精英阶层文化观念主导的"控制下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级结构基础上的和谐,是停滞的和谐。这种和谐由统治精英进行的家国合一统治模式、道德法律化、法律刑罚化等一系列精巧控制而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置于文化进化论视阈中,讨论了文化进化的主要观点,用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问题,并以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以文化进化视角分析东阳木雕非遗的变迁,并尝试用模因理论来解构东阳木雕文化,以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有效的视阈。  相似文献   

10.
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今文经学朴素进化观和西方进化学说是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由此中国近代思想家进化论的思想来源也有所不同 ,“多源”是近代中国进化论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发挥高校文化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以政府主导规划和组织引领方式,建立陕西高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协同创新架构。立足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彰显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聚焦国家级大项目驱动辐射效应,解决陕西文化发展“追赶超越”力争上游的体制瓶颈和机制障碍。把陕西打造成为中华历史传统文化源流标识地、世界自然地理人文典型生态带,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文化战略转折地和丝路文化与“一带一路”文化引领区,整体提升陕西文化品质和社会形象,实现新时代陕西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杭州文化特指西湖文化,以婉约精致为特征。随着时代的推进,“杭派文化”的概念随着“大杭州”地域的形成也逐渐成型。其内涵包括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钱塘江文化三部分。杭派文化将在西湖文化基础上,逐步形成大气开放与婉约精致和谐一体的新型现代地域文化。然而,就杭州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而言,上述“杭派文化”的表示遗漏了杭州地理上一个重要的组成空间,即萧山沙地等钱塘江人海口的文化沉淀,该区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及其孕育的具有“海岸带”区域特色的文化风貌显示出江南文化与东海海洋文化兼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进行论是中国哲学思潮的主流。进化论唤醒了民族意识,加速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史学变革提供了社会条件;进化论直接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教条、复古史观、循环史观,促使人们冲破凝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僵化的、封闭的思维模式,为史学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史学领域经历了激烈变革,进化论与史学变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用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探讨达尔文进化论对体育文化生态建设的启示。研究认为,在体育文化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树立科学、理性的观念;保持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与稳定;就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应为适应新环境做出改良。  相似文献   

15.
进化论思想与唯物史观同为近代中国影响广泛的思想。二者的传入时间接近,并且都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随着进化论思想在现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和质疑,唯物史观早期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也经历了重新的审视。文章从近代思想史发展的事实出发,重新厘清两种思想的关系,并具体论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能否从广义上归结为一种进化论的思想,以及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是否经历了一个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庸俗进化论除了理论界认定的渐进的庸俗进化论这种形式外 ,还包括了激进的庸俗进化论。激进的庸俗进化论主张人类社会遵循“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规律演进 ,强调社会历史笔直地不断向前进展。它经历了“戊戌维新”时期的萌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片面张扬、“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文革”时期的快速膨胀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李存山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8.
胡适用进化论的利器把中国文学史分割成两个对立的部分 ,将非正统的白话文学从文学史中剥离出来并加以增色处理。在胡适的观念中 ,白话文学最具备与西方文学整合的内在机制 ,他试图以此为结合点实现中西文学的对接 ,从而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胡适重述文学史的文化姿态具有典型的转型期中“过渡人”的特点 ,他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西化” ,另一方面又极力弥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痕。胡适文学进化观中所潜伏的一元化话语立场和目的论、意志论的史观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 ,人类面临着三大也许是永恒的谜团 ,一是宇宙之谜 ,二是生命之谜 ,三是认识之谜。对这三大之谜的不同回答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科学的主题和基础、哲学的主题和基础、宗教的主题和基础 ,并因此而演绎出不同时代的科学体系、哲学体系、宗教体系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打上了对这三大之谜回答的深深的烙印。产生于 19世纪的达尔文的“进化论” ,是人类思想史上对生命之谜进行探索和回答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今天看来 ,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对全人类的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文化以及方方面面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 ,达尔文是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的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但是 ,从“进化论”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 ,这期间人类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思想的历史长河中仍然闪现出思想的光辉的同时 ,也暴露出狭隘、粗糙、简单等缺陷 ,因此 ,在人类探索生命之谜的道路上 ,超越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势在必然的。正因为如此 ,2 0 0 3年 4月6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会议室 ,举办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困惑与出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评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化论”的历史渊源、思想本质及其影响。认为其进化论的历史观、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的封建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全面反传统”的极端文化批判态度,滋生出民族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西化论”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