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正推荐度指数★★南京市3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主要针对"刚需"市场、增加中小型商品房供应等层面提出了7条措施,简称"宁七条"。其中,9050政策,限定地价,按季度分解控制房价涨幅这3条最引人注目。"宁七条"的落地,标志着分类调控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业内人士认为,通过限地价、限房价、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11日.中央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细化。自2005年6月1日起,国家将对个人购房不足2年即转手交易的行为加大税收调控力度:今后“炒地”行为、转让“期房”行为都将禁止。国务院办公厅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意见分为8个部分(简称“国八条”),分别是: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  相似文献   

3.
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随着近年来房价的快速上涨,中低收入家庭购房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部2007年3月23日公布的《关于各地落实住房建设规划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提出,“对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房价涨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结  相似文献   

4.
限价房简单理解就是限房价、限地价的"两限"商品房,2006年5月份九部委联合出台的"十五条细则"中,明确界定:"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土地的供应应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可简称之"双限双竞"。该政策目的在于稳定房价、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带有一定住房保障色彩。这样发展限价房政策对解决部分人的住房问题,缓解刚性需求压力和稳定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讯     
《领导文萃》2013,(19):132-137
吹风李克强: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与此相适应,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采取的措施要一举多得,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南风窗》)  相似文献   

6.
李东卫  梁晓萍 《决策探索》1995,(6):34-35,3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目前金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即实现货币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的平衡,建立稳定的货币供应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一松就乱”,“一紧就死”,如何解决好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本文拟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0,(16):19-19
继4月14日、15日国务院连出政策后,《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10条”)在17日签发当天就对外公布,这个以往并不常见的举措,显示了政府对楼市调控的决心,“国10条”中提到,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可以实行停贷三套房等政策。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呈现出由“中央”向“地方”转移的趋势,未来地方政府的调控措施有望走向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正地方政府应对楼市低迷纷纷出招"五一"小长假,国内楼市较之以往出现了交易量的缩水。最新发布的城市地价数据也显示,全国一季度地价涨幅在7个季度后首次收窄。自全国两会启动"双向调控"楼市指导政策后,近期有消息称,国土资源部将暂停发布连续4年对外"张榜"的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改由地方自行公布各省供地计划。5月14日传出消息,央行已经开始施压,要求各地银行不得停止个人购房贷款。另外,主政辽宁期间力推棚户区改造的陈政高被调任住建部任党组书记也被视为楼市调整政策转向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9.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建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当前,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控制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一些房地产热点市场依然存在着房价上涨过快的压力(如长三角一些城市从2003年进入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阶段,房价上涨迅速,不论是上涨幅度还是平均房价都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有些市中心的楼盘短短一两年内,增幅达到1倍以上),需要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综合发力,才能收到成效。(一)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1.金融政策。严控信贷政策。2004年,人民银行继121号文件后,又出台了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和开发企业资本金比例以及严控信贷规模等“严控贷款”的调…  相似文献   

10.
从07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开始发生变化,住房市场成交量持续下降,城市房价的涨幅终于开始回落。再加上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氛围下,房地产市场终于结束了几年来"疯狂"增长的势头。目前全国楼市基本上都已经进入降温期。在此以北京市前三季度的情况为例为例,对我国当前房价走势做一下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住房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增长,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目前,一些城市的房价终于有所降温。那么,宏观调控如何刺激或抑制地产投资,政府应该怎样把握好房地产调控的力度?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手段,即土地调控政策、金融调控政策、房地产产业政策、税收调控政策等四个方面论述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自2005年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房价呈倍数级上涨,在数轮宏观调控下,结果却是报复性的反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人民的基本居住需求,是政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吹风     
《领导文萃》2013,(19):132-132
李克强: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与此相适应,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采取的措施要一举多得,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南风窗》)  相似文献   

14.
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组合拳下,房地产热已经降温,炒房者的投机行为受到遏制,居民买房的意愿回落.然而,各地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反应却"冷热不均",在宏观调控下何去何从,各地房地产业走到了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3,(49):11-11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11月.环比涨幅有所收窄,但同比上涨的城市仍有69个。从全国楼市看,市场已经严重分化、冷热不均,即一、二线城市持续快速上涨,三、四线城市平稳甚至冷清。“楼市分化是今年市场的显著特征。”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分析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一、二线城市房价易涨难跌、涨幅惊人,整体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四不均:需求不均衡、供应不均衡、库存不均衡、价格涨幅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房价的过快、过猛上涨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土地供应、税费、房地产交易制度和交易方式以及房地产供应结构等多个关键环节采取调控措施,“增加供给、抑制需求”,从而实现对房地产价格过快、过猛上涨的调控,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三方面的最佳抉择。同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的调控,不是促使房价大幅度地下跌,而是把房价控制在一个温和价区,控制在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上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国十条”、提高存贷款比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开始出现松动,现在逐渐向二线城市蔓延。房价再次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问题,税金作为房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对房地产企业涉及到的税种进行深入的了解。本文重点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入手,阐述了相应的税务处理。  相似文献   

18.
对于高烧不退、逆政策而疯涨的房价,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比较突出,提出“各城市政府要切实负起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责任。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将从全面调控转变到“重点打击”。  相似文献   

19.
自1998年北京开始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以来,不论在建设和供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解决了众多中低收入家庭和房屋拆迁居民的住房困难,为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平抑房价、保持社会安定,促进房地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领导文萃》2008,(11):9-9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规划中心主任牛凤瑞提出:现在房价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供给不足,这是一个关键。其他政策无论怎么设计,土地供应上不去,房价不可能降下来。现在一方面希望控制房价,一方面又限制土地供给,这无异于一只脚踩刹车,一只脚踩油门,不可能起作用。在一些城市,开发商之所以有“谁捂(盘)到最后,谁受益最多”的共同预期,就是因为他们瞅准了有效供给不足的“软肋”。供求关系是决定物价的基础,房价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