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政法上的公民拒绝权研究——以人权三种存在形态理论为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志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
转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频频出现的公民直接抵制公权力活动的现象值得关注,人权三种存在形态理论为公民拒绝权研究提供了独特分析视角.作为人的一项应有权利,公民拒绝权源自近代宪法思潮中的抵抗权.行政法律规范对公民拒绝权的明确认可,实现了其由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飞跃,标志着行政相对人主体性的回归.公民拒绝权由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有赖于无效行政行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行政诉讼类型化思潮的兴起则为此提供了宝贵契机. 相似文献
2.
3.
冯娜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59-61
权利在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三种形态: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以主体资格为逻辑起点的应有权利构成了法定权利的价值原则和基础。法定权利是权利的制度化,是权利存在的主要表现形态,它自始至终都处于应有权利与现实权利的中间位置。现实权利是权利转化的最终结果,是权利价值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构成了权利主体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权利的归宿。实现司法赔偿请求权关键在于法律程序的设计和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董笃笃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7-33
已有虚拟财产法律学说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虚拟财产是否具有财产性。对此,虚拟财产法律学说呈现出学说上的多歧样态。这些学说并未清晰地阐述虚拟财产之社会实然、有效规则及联结两者的证成理由,反而借助抽象的法律术语,将与虚拟财产相关的利益倾向,隐藏于研究路径的抽象论争、社会实然的选择性描述、既存规则或判例的引申性解释之中。在描述实然规则的意义上,虚拟财产相关的现存规则不具有财产性;‘虚拟财产’是否具有财产性这一问题的误导性作用大于其引导性作用。在寻求应然规则的意义上,虚拟财产法律学说可以财产理念为基础进行论证,但应结合具体的社会实然进行更为深入的精细化、类型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段洪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139-142
公民环境权是随着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项新型人权 ,自提出后 ,在法律内涵、内容等方面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论文着重分析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依据 ,探讨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具体实现形式和存在问题 ,以促使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从应有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相似文献
6.
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虚拟财产的继承为切入点,在分析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和国外相关举措的基础上,从虚拟财产继承的范围、继承的方式及对无人继承的虚拟财产的处理等方面对我国虚拟财产的继承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吴晓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2-84
作为网络经济的增长点之一,网络游戏的发展令人瞩目,而其孕育出的虚拟财产所引发的法律纠纷,则被看成是影响游能否健康发展的顽疾。目前理论界对于虚拟财产的合法化问题以及其法律性质问题仍无戏统一定论。虚拟财产具有虚拟性、价值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它是一种新的财产形态。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公民环境权实现的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凝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104-107
通过分析公民环境权实现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障碍,如现行环境立法对于保障公民环境权的缺失,行政主体的趋利行为对保障公民环境权的阻碍,公民环保意识薄弱,漠视环境权等。为了从人的深层意识上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加强对公民环境权的立法完善,强化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培养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以促使公民环境权从应有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相似文献
10.
李祖全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23-26
虚拟财产作为法律规制的对象不仅在于其具有现实财产的基本属性,而且在于其作为财产的功能性。虚拟财产权是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形式,它具有不同于现实财产的涵摄、扩张和渗透功能以及虚拟财产的交易机制,尤其是将无体财产的功能性渗透到虚拟的世界,扩大了现实法律对社会财产调整领域。将虚拟财产权纳入财产权的范畴,重构社会财产交易的法律秩序,有利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均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杨丽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4):89-93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集中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财产权的法律性质上.本文从所有权结构的历史考察入手,分析国家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法律性质,及其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产权关系,明确所有权权能可以分离的理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连接提供了法律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界定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从此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不再虚置,国家行使所有权的形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程宗璋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28-35
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立法应确立登记行为私法观念,建立统一、独立、以服务于交易安全为任务的登记机关、登记赔偿制度、异议登记制度等;确立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基础上的实质审议主义,公开登记薄以确立公示与公信原则;确立嘱托登记、宣告登记、公有物登记、区分建筑物登记、预告登记等登记种类。 相似文献
13.
胡雪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3):63-67
物权的定义及物权的性质、本质、特征等法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问题是物权法领域极为重要然而也是极为混乱的问题。为正本清源,严格地遵循逻辑学及语言学的规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关于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的准确结论。 相似文献
14.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颖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90-93
虚拟语气是语言学界具有争议的一个课题。学者们对其见解不一,但大多都基于对其语法结构层面的分析。从认知的视角去关注形式与意义的内在联系,通过解读语法形式的认知意义,揭示该现象的隐喻本质。 相似文献
15.
钟金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0-63,73
网络的发展对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社会行为的变化产生了广泛影响。与此同时,与网络相关联的犯罪案件和各类纠纷也日渐增多。其中如何对网络主体虚拟人格的名誉权进行保护,成了法律界的热点问题。从对虚拟人格名誉权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对此问题的立法现状及对其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16.
梁姝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1):57-59
完整产权是指剩余控制权与剩余收益权结合在一起并落在同一主体上的一种制度。某一产权主体若只具备其中的一部分,即为产权残缺。产权残缺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源,改变残缺产权制度,确立完整产权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物权关系的法律调整不等于《物权法》对物权关系的调整,物权关系需要整个法律体系及其各法律部门协同调整。从历史来看,民法及其物权法并不能调整各种性质和类型的物权关系;从发展趋势看,经济、社会的社会化是物权关系需要各部门法协同调整的根本原因;从实践看,各部门法协同调整物权关系是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例如,民法及其物权法在调整投资经营公司或企业法人条件下形成的物权关系、国家和地方物权关系、合作制集体物权关系时存在着固有的劣势与不足,因此需要企业和公司法、国有财产法、合作社法等与民法及其物权法的功能组合,才能实现对这些物权关系的有效调整。 相似文献
18.
回顾建国后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演变历程,阐述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的基本特征,并对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的法律定位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现行住房供应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现行住房供应体系存在无法有效解决特定历史阶段,个体保障对象支付能力动态变动与保障群体总量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没有有效衔接保障与市场间的关系等问题。共有产权住房作为一种运行机制,可以在需求导向型理念下实现保障对象支付能力与实物型保障房供给之间的内在统一,又使得实物型保障房与商品房的互相转化更加顺畅,进而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市场化运行。所谓住房保障市场化运行主要指实物型保障房获取土地、开发建设、销售方式以及保障房的租金与售价的市场化。在产权共有期间,保障对象是保障房的实际使用者,因此,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和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20.
鱼壁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15-18
文章从财产权属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新型公司制企业改制后财产权属关系,包括股权、法人财产权的性质与特点,以及"股权--法人财产权"结构模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论证了财产产权制度扬弃财产所有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固守于大陆法系财产所有权制度观念的局限性.明确指出股权与法人财产权是两组在内涵与外延上完全不同的产权权利束,作为股权--法人财产权这种结构形式,既不是私有权,也不是公有权,而是社会共有权的财产形式,是资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