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重视统一,强调和谐,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大特色,体现于伦理领域,就是“人和”精神。它贯穿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各个领域:家庭和睦,上下和顺,万邦协调;把“人和”看作是家庭、宗族关系以及整个社会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的最高原则和价值目标。“人和”精神在其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成为民族内聚力的精神要素,是传统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遗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鲁迅以其对国民性的思索深刻地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本质精神。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①改造国民性,实际上就是清理民族文化心理中消极、恶劣的历史积淀及其文化根源。文化与心理是互为因果的,一定的心理状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心理现象本身则又是某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在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已内化于国民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样式之中。就是说,植根于传统小农社会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余绪鹏 《兰州学刊》2013,(6):150-154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是公民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相比于经济的快速改革,文化转型却显得缓慢而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生长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王权观念压制民主思想,臣民文化阻碍权利意识,人治思想排斥法治精神。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在基础结构上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主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弘扬民主精神,养成权利意识,培育法治理性,也是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神体现。今天,这种尚义轻利的伦理精神仍然支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也会被筛选和取舍,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辩证地评价和吸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义利观的建构,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心理,在很大程度上积淀在李大钊的思维模式中。但是,李大钊并没有被传统所束缚,能够比较辩证地评估传统思想文化的功用,通过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尊重与阐释、眷恋与继承的审视,表现出勇敢的彻底自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人常引以自豪的是“中国心”.中国心,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纵横凝聚、积淀的结果.中国人中,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自然不会是多数.但作为文化积淀的优秀传统,主要不是通过读经,而是通过社会的熔铸,而成心理特质,世代相传的.所以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而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以女性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宋词,对女性给予了特别关注,冲破了以男性为表现主题的惯例,显示了一定的进步性.但其中的男性词人由于受到男权社会文化语境性别立场的影响和性别上的隔膜,他们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无论是对才貌俱佳的女性的外在形态描写,还是对性弱情怨的女性内在品质的熔铸,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男性生理、心理追求而忽视女性的主体意识,流露出词人男权意识的传统积淀.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心理作为形成并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中崇尚权威作为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影响培育理想行政人格的重要因素,强化了官本位意识,与培育行政人员的服务精神塑造合理的行政人格形成了冲突,官本位、敬官畏官心理皆由此产生,民众缺乏民主监督意识,从而对行政人员服务精神的确立缺乏有效的监督,进而形成求同的思维方式,要消除崇尚权威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就必须从理念上、制度上和思想上人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加强伦理制度化建设,加大对行政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开放思想,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台湾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台湾前途。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决定了台湾社会意识必然呈现中国意识为主体意识的特征。中国意识是台湾回归的心理基础,是抵制“台独”的最深厚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精神现象,而且也存在于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当代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构建同样需要坚持这一原则,只有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侠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 ,他们从《史记》开始正式登上文学史的舞台。侠义精神虽然被封建正统思想所排斥 ,但由于受传统文化传承和健康人格心理的需要 ,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倍受推崇 ,积淀为中国人性格深处的侠者气质 ,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冯杰  任智英 《河北学刊》2008,28(1):246-248
本文围绕中国生育观念与现实的反差,生育观念形态的历史传承,影响农民生育心理的众多因素展开探讨,认为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民生育观念不能实现近代化突破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东亚价值观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人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价值观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东方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的独特方式——东亚模式。作为东亚模式文化基础的东亚价值观,保存了东亚传统价值观念(其中以中国儒家观念为核心)的精华,又吸取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因素,是文化观念的一种创新和融合。应该说,东方传统是其精神内核,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西方现代文明因素是外在的、形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非政府组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魅力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提高社会运行质量、促进民主政治、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当前影响我国农民组织意识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潜在因素——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儒道释融合的传统文化;根本因素——农民自身的经济收入状况和加入农村非政府组织的预期收益;直接因素——农民的文化程度;外在因素——国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的忏悔意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过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社会原因以及由此影响下沉淀在文化人个体心灵上的精神产物.它是由于时代的动荡交替,陈旧的价值体系崩溃,新的价值观未获得确认所造成个体心灵上徘徊,惶惑的精神现象.大致说来就是未知的、理想化的未来与已知的,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投射在个体心理中所产生的文化重负.具体到文化个体身上的精神因素来看,就是个体心理上的原罪感、孤独感、优患意识、迷惘、心理失控等意识现象.再具体到“五四”时期的知识群体的每个人身上,就是在反传统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意结”在每个人心理上的体验.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的代表鲁迅来说,这种意识也是比较突出的.  相似文献   

16.
杨淑琴 《北方论丛》2004,(2):99-101
以儒释道精神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而儒教、道教、佛教作为宗教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体现为对其天命观、鬼神崇拜意识等宗教心理的塑造.在儒释道教化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现代承传过程中,侠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民族性中的侠性心态.新文学作家的侠性心态呈现为两大鲜明特色:一是以侠性和人性交融为特征的人格楚构思路;二是以大小传统沟通为潜在意旨的文化建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的认同与适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事实,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形貌,本文以深受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河洛文化影响的河南省商水县在北京的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农民工的认同与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启蒙、救亡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11,32(5):108-113
启蒙与救亡是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建构的重要驱动力。启蒙意识的确立是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登上中国社会及文化变革舞台,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它带来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他们走向了争取新的人生价值与人格独立的道路。救亡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过程中既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又成为建构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它促成了知识分子精神内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启蒙与救亡的双向运动,共同培育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20.
传统理论认为,农民的生育偏好取决于传统的生育文化,经济效用、功能需求、生育文化、生育需求理论能够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农民"多生、早生、生男"的偏好及其行为,但是无法解释当今农民"适度生育、生男生女一样、打死也不多生"的偏好及其选择.社会解构模型则能够较好地解释当今农民的生育偏好和行为,经济解构、文化解构、需求解构从反方向侵蚀、消解农民的传统生育文化,从反方向影响、冲击农民的传统生育偏好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