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南子》书名演变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淮南子》一书的名称历经千年演变,共出现了十多个不同的称呼。在成书之初,淮南王刘安将其定名为《鸿烈》,意欲向世人昭示他的成就。不久,刘向就代表官方将谋逆的淮南王书改称为《淮南》,并分内、中、外篇。内篇即是指代《鸿烈》,故《汉书》又称其为《内书》、《淮南内》。东汉中后期起,该书被尊称为《淮南子》,列入子书。当时的文人著述有时也以《淮南书》、《淮南记》、《刘安子》来指称。魏晋以来,《鸿烈》、《淮南》二名合成《淮南鸿烈》一名,有人又误把高诱的《鸿烈解》归之刘安名下。宋明学者亦不辨原文和注文,又以《淮南鸿烈解》之名代称《淮南子》。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撰成于汉文帝末期,刘安综括其要题名<鸿烈>,因武帝严加禁锢,太史令司马迁也未能一睹该书之宏观.东汉刘向校订石室书籍时,取名<淮南>,东汉人题名<淮南子>、<刘安子>,唐宋之际又名<淮南鸿烈>.相关文献证明,<鸿烈>的作者自东汉以来,普遍认为除刘安外,另有道家苏飞等八公及儒家大、小山等人,及赵贤、朱骄如两位兵家和九位精通<易>学的宾客.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约公元前179—前122年)与其门客合作编著的一部理论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原本分内外篇,内篇论道,计有21篇;外篇杂说,共有33篇。今仅存内篇。过去被列入杂家书目,现在看来,它乃是汉初黄老之治的理论佶晶,属于道家著作。其成书大约在景武年间。《淮南子》是汉初新兴地主阶级营造新的上层建筑的理论总结。这部鸿篇巨制,以其“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的理论深度,而闪耀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宗,兼采儒、墨、名、法、阴阳诸家之长,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完整体系,使“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其关于黄老之治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约公元前179—前122年)与其门客合作编著的一部理论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原本分内外篇,内篇论道,计有21篇;外篇杂说,共有33篇。今仅存内篇。过去被列入杂家书目,现在看来,它乃是汉初黄老之治的理论佶晶,属于道家著作。其成书大约在景武年间。《淮南子》是汉初新兴地主阶级营造新的上层建筑的理论总结。这部鸿篇巨制,以其“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的理论深度,而闪耀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宗,兼采儒、墨、名、法、阴阳诸家之长,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完整体系,使“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其关于黄老之治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是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著的。全书的概论《要略》叙述其编著的指导思想,指出:“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道”是其理论核心,用以阐述“本”,达到“与化游息”的终极目的,其他各种思想却是用来阐述“末”,以解决“与世浮沉”的具体事务①。全书对道家、老庄思想作了一定改造,以此为指导,综合其他各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思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集众宾客所撰,自名“鸿烈”。刘向父子校书,定名为《淮南》。自《隋书·经籍志》始,以《淮南子》名世。《汉书·艺文志》注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按《汉志》注录形式,内篇、外篇当为两书。...  相似文献   

7.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道家类著作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均对生命结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生命的形神、身心二元结构理论,奠定了道家生命结构观的理论基础。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第三种要素“气”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形、神、气生命三要素论,并对生命之形体与精神的各自内在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大大细化和深化了先秦道家的生命结构观。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在《汉书·艺文志》里被列为杂家,班固在评论杂家著作时,指出它的特点是“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澹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可见《淮南子》和其它主要杂家著作一样,具有密切接触时政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高诱是中国学术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其生平与著述却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他把大半精力用在注释儒家经传与诸子著作上,著述颇丰。结合相关材料考辨,高诱的著述主要有《正孟子章句》、《孝经解》、《淮南鸿烈解》、《吕氏春秋注》、《战国策注》等,但不曾注解《礼记》和《淮南万毕术》。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是汉代黄老道家著作,它对《史记》的影响主 要在思想方面。《淮南子》在构建天人古今知识体系、对待先秦诸子的思想方法、倡导法与 时变、礼与俗化、主张审微、重时等一系列问题上,给《史记》以深刻启示。《淮南子·天 文训》与《史记·天官书》之间也存在着学术联系。  相似文献   

11.
无论学术传统还是文化传统,常将儒家与道家、孔子与老子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加以观照和研究。通过对读先秦儒家与道家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尤其《孔子家语》与《道德经》,可以看到孔子与老子的人生哲学实是深深扎根于西周文明土壤的并蒂之花。两者在人生哲学的诸多方面存在极大的相通乃至相同,这也启迪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先秦儒家与道家文献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于和谐人生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先秦法家思想对于《淮南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上.秉持圣王中心的历史观念,《淮南子》对于法家的君道观念多有承绪,并引用道家、儒家思想资源进行了修正.但总体而言,《淮南子》的这个努力依违于法、道、儒之间,表现出似是而非的特征和理想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论道”具有缜密谨严的理论逻辑,这突出体现在作为全书序言的《要略》之中。无论是“论道”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论道”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要略》均有深刻具体的理论体现。在此系统化“论道”的基础上,《淮南子》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会通、熔铸与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三学,深刻阐发自身“明道务治”的黄老经世思想。对《淮南子》“论道”逻辑及黄老旨趣的充分体现,使《要略》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政治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转型期的重要作品,是“杂家”的代表作,其受《楚辞》影响的一面以往没有受到重视。文章简要分析了《淮南子》与《天问》在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见《楚辞》、尤其是《天问》对刘安的影响,反映了《淮南子》对先秦文化吸收的广度。  相似文献   

16.
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胡孚琛老子《道德经》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形成。道家学派由老聃而关尹而杨朱而列御寇而庄周而稷下黄老学派而《吕氏春秋》而《淮南子》是道家在学术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期间道家诸子虽各有不同的思想倾向,但大致不离道家之旨。特别是汉代开...  相似文献   

17.
和许多人一样,我得知合肥刘文典先生的大名,是从读他的名作《淮南鸿烈集解》开始的。记得50年代初期,我念《淮南子》,用的便是线装铅印的《集解》,对其精详博大极感钦佩。后来见闻略广,自然地知道刘先生的若干轶事,但是对他一生行事和学术的整个风貌,只是在最近看了厚厚四册的《刘文典全集》之后,才能有所窥见。  相似文献   

18.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