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瑞开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是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著的。全书的概论《要略》叙述其编著的指导思想,指出:“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道”是其理论核心,用以阐述“本”,达到“与化游息”的终极目的,其他各种思想却是用来阐述“末”,以解决“与世浮沉”的具体事务①。全书对道家、老庄思想作了一定改造,以此为指导,综合其他各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思 相似文献
2.
许抗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4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道家思想,其道论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应作具体分析。张允熠认为,《淮南子》处于西汉意识形态由"黄老之学"转向"独尊儒术"的过渡阶段,故其思想主旨是调和儒道。丁原明认为,《淮南子》的道论、无为论及其综百家之长的特色均表明《淮南子》建构的是一个以道德为统领而兼容百家的黄老学体系。陈广忠认为,史书所载刘安"谋反"案为冤案,刘安的自杀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一书综合百家之说,试图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一套完备的理论学说,书中对为君之道进行了详尽而独特的论述.它承袭了道家“法自然”的思想,但又反对其纯任自然的消极主张而用儒、法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改造;它吸收了儒家有关道德自律的思想,用以改造法家关于君臣关系、重势等方面的学说,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法家的苛酷,从而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主要从君道无为、君臣异道和修身正己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君道思想. 相似文献
4.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38-46
《淮南子》将思、史、事三者相结合,力求寻找理论思考、历史经验及现实需求之间的联结点,为无常生活提供可循之常。为此,《淮南子》既传承了道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及精神气质,包括以自然为核心、万物的视野、反思批判精神与反本的指向。同时,它又站在道家立场上,借己与群的不同需求、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之分,给予其他各家思想发挥作用的空间,吸收各家伦理思想来弥补道家力有未逮之处,通过思想融合完成治伦理之序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6.
7.
8.
王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3)
将<淮南子>置于儒道二家对生死问题不同认识的背景下,从本体论和气化的角度对<淮南子>的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揭示其生死关系的内涵.通过与老庄生死观的比较,阐释了<淮南子>在生死现上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生死思想的基本继承和发展.在对待事生与事死关系上,<淮南子>结合现实需要积极吸收儒家仁义道德观念,显示出融合儒道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9.
李少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94-97
《淮南子》对社会变迁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即从人性、政治、生产力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变迁的性质,并描绘了人类社会理想的图景。同时,《淮南子》还肯定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对君主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10.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集之处,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精神及境界上二者又有所不同。道、儒思想的立场差异,是《淮南子》与《法言》论“学”异、同的根本原因:前者追求原性返初、清静无为的道家之学,从“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批评儒家之学;而后者则立足儒家教化观念,强调仁义礼乐之学的根本性,反对道家之学。在儒学独尊、黄老衰歇的时代变化中,《法言》所代表的儒家之学,最终成为影响汉代士人的主流学习观。
相似文献
11.
张运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道”是《淮南子》一书的重要范畴。这一概念来源于《老子》,通过对道的论述,《淮南子》详尽地发挥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由此形成了系统的自然宇宙观。《淮南子》的道论主要论述了道的整体性、无限性及其演化阶段和理论。通过这些论述,使老子以来的道家理论得以深化,显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审美理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国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6-21
《淮南子》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大浑为一"之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大"道"是"大浑为一"之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二、"大浑为一"之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和大审美观视野;三、"大浑为一"之关体现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神化"最高境界.《淮南子》的审美理想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纪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3):40-45
《淮南子》既接受了道家文艺思想中的形而上观念,又认为文艺有自在的规律性与规定性;既接受了儒家文艺思想的目的性与功用性因素,又不单纯以"言志说"去揭示文艺的本质。它的视界与言述空间有异趣:即文艺的起源偏重"道论"下的"物感说",文艺的审美性更关注美感与美的形态,文艺的功用并未摆脱礼乐教化论的窠臼,却也超越了道家的虚无论,文艺的发展与世推移,可最终的指向却是更原始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15.
论《淮南子》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书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7-101
在迄今为止的各种文学史著作中,对<淮南子>一书的表述界面和价值定位是不符合该书文本实际情况的.因为,以此书的文学价值论,起码应在秦汉散文著作中列入上乘精品范畴.比如<淮南子>中保存的大量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乃至古习俗等等,都是该书文学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该书文本在行文方式上的比喻和铺张、以及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仙气十足的浪漫主义艺术追求等,至今还缺乏从文学价值视角切入的较为全面的评价与关注;而关于该书在文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也需要给于符合文本实际的界说. 相似文献
16.
王硕民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5
《淮南子》全书贯穿治学思想,提出了学习作用上犹如人之砥锡,开启聪明,目的上在通道略物,学以致用,方法上要心志专一,持之以恒,知权善变,触类旁通,对治学的整个环节都论述得较为详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治学观念。这一观念虽然是在传播"道"的思想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的学习之中。今天淮南子的治学观念有助于良好治学风气的形成,并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刘安所主编的《淮南子》在史学思想方面颇多建树。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发展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任务则是揭示人类创造历史的能力和智慧;历史学是研究包括自然史、人类社会史和思维发展史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学问,其功用主要是给人提供智慧和能力。"道"是历史发展的渊源及其规律,人们创造历史必须顺从"道",一是要注重"时",即注意依据历史条件的变迁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注意到人民在历史发展的作用。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是退步的。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其因是历史认识客体的自身规律特征、主体相应的知识意向和由文章与情绪所构成的历史认识媒介;认识的形式一是从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出发来认识历史即"执一而应万",二是从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认识历史就是类推;认识的范畴主要是"阴阳"和"五行";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和体验的相对真理则是普遍的。史学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淮南子》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18.
张亘稼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6-20
《淮南子》对人性的弊端作了充分揭露,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性堕落的历史;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巨大;贪欲使人性堕落;不良心理倾向伤害人性;诈巧之心伤害人性;人性堕落的原因极其复杂;人性弊端的表现多种多样;回归人性的本质的关键在"自得"。 相似文献
19.
马庆洲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转型期的重要作品,是“杂家”的代表作,其受《楚辞》影响的一面以往没有受到重视。文章简要分析了《淮南子》与《天问》在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见《楚辞》、尤其是《天问》对刘安的影响,反映了《淮南子》对先秦文化吸收的广度。 相似文献
20.
张科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55-59,97
本文认为,《淮南子》在扬弃诸子思想的基础上架构出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理论体系,但由于与所处时代相去甚远,其学说最终未能登上国家意识形态的宝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