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斯捷尔纳克的著名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作为一部悲剧性的经典,除了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和拉拉的悲剧性艺术形象外,安季波夫的悲剧性形象也是非常典型与突出的。从这悲剧艺术典型身上,了解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以进而解读安季波夫悲剧性与苏俄近50年历史进程中政治与社会悲剧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是一部流传后世的佳作.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相似文献   

3.
有关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的研究已经很多,研究者从曲式结构、音乐取材、演奏技法、律制、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和探讨,这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笔者认为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依然不够完善,比如从悲剧性视角所做的专门研究就没有出现。鉴于此,笔者认为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正在于它真实体现了人生命的悲剧性存在。只有从这一视角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部作品,也才能真正揭示这部作品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的内在秘密。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辨析前人关于"悲剧性"范畴的性质诸说的基础上,采用语境还原法,从"存在"性质和"概念类属"两个维度对"悲剧性"范畴的性质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悲剧性是一种人类现象,悲剧性是一种意向性存在,而不是一种实体性事物的存在。"悲剧性"范畴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事物范畴,表现的是处于具体语境中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契合关系。这将为彻底清除制约悲剧理论研究的概念障碍、建构现代形态的悲剧理论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性情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社会历史和心理层面分析柴科夫斯基音乐悲剧性因素的成因.柴科夫斯基音乐悲剧性因素的存在是因为当时俄国社会的悲剧性,也是因为他本人双重性格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从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悲剧性因素入手阐释其音乐,并以柴科夫斯基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创作手法三个角度论述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悲剧性因素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整个一部宋遗民词史,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被剥夺了生存权利的民族以及个人的痛苦灵魂,充满着极度沉痛的人生忧郁与历史悲哀,情真语苦地记录了词人们在悲惨的人生境遇中痛苦的生命体验与寻求解脱的心灵,导致宋遗民词在审美理想上具有沉郁深厚的特点。本文试考察宋遗民词中极富悲剧性生命体验的思想内涵,以透视宋遗民词中人生情趣与观照方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海明威的经典著作《老人与海》中存在的悲剧性意味及其宗教仪式,发现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被神化的渔夫,这说明作品中悲剧性意蕴是一种叙述策略,目的在于凸显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命意识、超越动机、动机与效果悖反、两难境地几方面,阐述《罗生门》思想的悲剧性;从作品的题解、意象、情节构筑,阐述《罗生门》艺术表现的悲剧性,进而认识作品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对社会、对环境的反思,从而认识它的价值和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其主人公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主要表现为意识超越能力的矛盾。它既体现在这些人物与外在现实环境的冲突中 ,也体现在他们自身无法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固有价值规范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传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并限制了他们走向新生活的能力。但是这些人物在受苦中又始终没有放弃抗争与反抗 ,并始终坚守着自我的个性意识 ,这正显示出他们悲剧性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唐代趋于成熟与辉煌 ,并形成了以悲剧性的秀美为主要特色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并表现出以悲剧性的秀美为主要特色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眼中的《桃花扇》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桃花扇》与《红楼梦》的悲剧比较中,指出了《桃花扇》的悲剧特征,认为《桃花扇》虽与《红楼梦》同为悲剧,但其悲剧性则大异其趣。如果说《红楼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普遍而必然的人生哲学悲剧,那么《桃花扇》只能属于借“风花雪月”及“人生之事”以写“故国之戚”的、偶然而“例外”的、“他律的”社会政治历史悲剧。《桃花扇》的悲剧性亦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4.
莫扎特的创作一直被人们冠以具有"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莫扎特的创作还存在着一些体现其悲剧性情感表现的作品,试图透过他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对莫扎特作品中的悲剧性因素的成因进行剖析,从而以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对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美国作家德莱赛的作品《珍妮姑娘》的悲剧性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角度和方法各异,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部作品提供了很大帮助。然而,与德莱塞的其它作品相比较,这部作品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青睐,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仪式的角度对文本的悲剧性进行解读,指出这部作品实质是珍妮始娘为自己举行的一场盛大的悲剧仪式。而贯穿这场仪式始终的,主要是婚姻仪式和宗教仪式的严重缺席,以及感性仪式的过度在场。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中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但同时又充满反抗性。人物因身处困境而不幸,但又因无畏反抗而豪壮。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使他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独特的悲剧性与反抗性,从而形成了《史记》中人物特有的"悲剧—抗争"二元模式。这一模式既赋予了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表达出勇敢无畏的进取精神,将悲剧不幸升华为壮美激越。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整体上给人的阴冷、深沉而刚健的审美体验缘于其深层的“黑暗情结”,它以人物的不确定性及其阴暗心理、环境的黑暗性和阴冷性、叙述语调和聚焦视角的悲剧性呈现出来,由此充分实现了他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启蒙意图,传达了他对人生悲剧性和生命悲凉感的真切体认,使作品获得了传诸久远所必具的生命因素,创造了中国悲剧性艺术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8.
由于屈原与曹雪芹所处时代及个人遭遇的不同,他们在具有同样的悲剧性的作品中表现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离骚》与《红楼梦》的悲剧性,彰显二者内涵和外延的差异性,进而透析处于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封建文人的不同思想及心理,并探索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必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评论赵辰先生的<"民族主义"与"古典主义"--梁思成建筑理论体系的矛盾性与悲剧性之分析>一文, 重点分析其关键词"矛盾性"与"悲剧性" 所揭示的问题, 重新反思中国建筑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中的婚恋话语需要如何界定,它呈现出怎样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构的?成因如何?这些问题对于重新解读鲁迅的婚恋小说无疑至关重要。其悲剧性机制形态主要有:惧婚症和性政治两个主要层面;而同时也从小说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创伤与悲剧性认知结构的形成等视角考察相关话语悲剧性机制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