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一     
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于1988年3月26日在北京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会议室召开了第一季度学术讨论会.在京的会员及阿拉伯文学爱好者29人参加,15人做了发言.会议的议题为“我所了解的阿拉伯当代文学”. 社科院李琛同志作了题为《阿拉伯女作家与妇女问题》的发言,并介绍了第三代和第四代阿拉伯女作家,分析了她们的作品,如埃及努瓦尔·莎尔达维《一钱不值的女人》(1974)、伊格芭尔·芭莱卡的《丽拉与未知数》和《春回大地》(1965)、叙利亚乌勒法特·伊德丽碧《大马士革,啊悲楚的微笑》(1982).库雷特·扈莉的《日月穿梭》(1980)、黎巴嫩伊米丽·纳苏尔拉的《人质》、丽拉·  相似文献   

2.
穆罕默德·阿卜杜·哈利姆·阿卜杜拉(1913~1970)是埃及小说家中著名的“三骑士”之一,出身农村,从小受尼罗河文明的熏陶,喜吟古诗,酷爱文学。1946年,他参加埃及阿拉伯语言学会举办的文学创作比赛,他的参赛作品《弃婴》以其诗情交融的独特风格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位评委的心弦,  相似文献   

3.
关于阿拉伯文学译介的几点浅见近十几年来,东方文学名著的译介取得长足进展.印度方面,翻译了《罗摩衍那》(全集)、《摩诃波罗多》(插话)、《佛本生故事》、《簿伽梵歌》、《印度古代诗选》等;波斯方面,有《列王纪》(选)等;阿拉伯方面,有《一千零一夜》(全六卷).以上均系从原文直接翻译.不久《阿拉伯古诗选》、《纪伯伦全集》也将问世. 在阿拉伯方面,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纳·马哈福兹的作品至今已出版12种.在他获奖前就已出版9种.从事阿拉伯文学研究、翻译的同仁,一直把他作为当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到约旦安曼出版的《阿拉伯思想论坛》1998年7月总第154期,上面载有穆娜·穆克拉姆·奥贝德女士撰写的《埃及学者看美国的中东政策》,觉得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综述.这里将其译出,供我国中东问题学者参考.穆娜女士是埃及国民议会前议员,开罗美国大学政治学教授.文中的提到的穆罕默德·赛伊德·艾哈迈德、萨拉马·艾哈迈德·萨拉马、乌萨马·加扎利·哈尔卜等人,大都为埃及报刊的专栏作家或编辑.  相似文献   

5.
萨尔瓦特·艾巴扎是位老作家,在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文坛享有盛名。他出生在埃及加格齐格市一个名门家庭里,父亲是前内阁部长。1950年,萨尔瓦特·艾巴扎毕业于开罗大学法学院,先后担任过律师、职员、《共和国报》、《小说杂志》编辑以及埃及最高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兼埃及作家协会主席。1956年他的代表作《遁世者》问世,轰  相似文献   

6.
伊哈桑·阿卜杜·库杜斯是埃及和阿拉伯现代最有名的文学家之一.他1919年1月1日生于开罗一个艺术、政治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1942年毕业于法学院,当过律师和新闻记者,60年代和70年代曾先后担任过《鲁兹·尤素夫》杂志、《消息报》、《金字塔报》的主编或管委会主席.他出版的作品共100多部,其中50多部已经改编成电影、电视和广播连续剧,堪称一位多产作家.由于对埃及和阿拉伯文学的巨大贡献和影响,他曾荣获埃及文艺一级勋章,并于1986年得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接见,握手留影.  相似文献   

7.
穆罕默德·古奈尼·希拉勒是埃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他于195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以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的体系为基础,结合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欧洲各国文学,介绍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对象、方法乃至工具的运用等.介绍了自滥觞至20世纪西方比较文学的发展史,特别介绍了比较文学在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情况.《比较文学》是迄今阿拉伯比较文学的最重要著作,已成为阿拉伯国家比较文学课程的教材.  相似文献   

8.
此文系根据埃及伊斯兰研究会前秘书长阿卜杜·贾利勒·沙勒比博士所著《伊斯兰教教法》一书(1989年版)译编。该书内容丰富浅显易懂,自1981年问世以来曾多次再版,是阿拉伯国家的畅销书,也是一部介绍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宗教、习俗、礼仪等情况的通俗读物。本刊从今年第2期起予以连载。  相似文献   

9.
埃及文学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为之欢呼,中国文学界,特别是阿拉伯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也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人民日报》和一些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为之祝贺,并介绍这位埃及和阿拉伯当代大文豪。我们国际电台阿拉伯语广播也播出了一些稿件,其中有录音采访“阿拉伯也门驻华使馆参赞、文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杰出的阿拉伯作家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因脑溢血医治无效,不幸于1990年1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71岁。噩耗传来,埃及文学界、艺术界、新闻界无不感到悲恸。《金字塔报》、《消息报》、《华夫脱  相似文献   

11.
艾尼斯·曼素尔新作问世埃及著名作家艾尼斯·曼素尔曾辍笔数年,最近带着他的又一力作《没有十月战争就没有和平》返回了文坛。这部新作取材十月中东战争,以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为轴心人物,透露了阿拉伯兄弟国家之间至今鲜为  相似文献   

12.
埃及的乡村小说发端于本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渐趋成熟。乡村小说主要描写乡村生活,是真实反映埃及乡村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一面明镜。本文试从埃及乡村小说的时代背景、作家、文学特点及语言特点四个方面作一浅述。 一、乡村小说的时代背景 1902年,埃及作家马哈茂德·赫伊拉目睹遭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埃及农民的现状,创作了埃及文坛第一部反映乡村生活,体现农民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小说《乡村青年》。1906年,丹沙微事件爆发之后,马哈茂德·塔希尔以这一历史事件为社会背景创作了《丹沙微的少女》。从此埃及出现了第一代乡村小说作家及其作品。 20年代,埃及社会上倡导公正,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为此创作了长篇小说《宰娜白》(1914)。三四十年代,埃及陷入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危机,为了填补挥霍殆尽的国库,统治者们对农民课以重税、盘剥无度,使农民的处境极度悲惨。这一状况使“社会小说”成为埃及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小说是:陶菲克·哈基姆的《乡村检察官手记》(1937)、阿伊莎·阿卜杜·拉赫曼的《庄园主》(1944)、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的《土地》(1954)。  相似文献   

13.
30年代初,《复兴》与《曙光》两本杂志的问世,象征着苏丹文艺复兴的开端,一种思想与风格崭新的苏丹文学渐渐地成长起来.在此之前,苏丹诗歌一直墨守中世纪阿拉伯古典诗的陈规和传统,从内容到形式都无重大变化. 由埃及诗人马哈茂德·萨米·巴鲁迪开创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在哈菲兹、邵基·穆巴拉克、阿卡德、塔哈·侯赛因、阿波罗诗社等诗人、文学家和文学组织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苏丹与埃及有着密切联系,苏丹青年文学家向往埃及,深受埃及文坛的影  相似文献   

14.
小说《作家》是埃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塔哈·侯赛因(1889-1973)于30年代发表的一部文学作品.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小说《作家》作初步探讨. 一、小说《作家》在塔哈文学影响中的地位塔哈一生涉猎阿拉伯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为阿拉伯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他的文学论著和文艺作品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纪念阿布·阿拉》、《日子》、《先知传札记》、《向远方》、《哈菲兹和邵基》、《论前伊斯兰文学》、《星期三漫  相似文献   

15.
《鲁兹·尤素福》是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的一份十分畅销的综合性周刊。“鲁兹·尤素福”原本是埃及戏剧舞台上一位名嗓一时的女演员的名字,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时常能扮演妙龄女郎。但在话剧《牺牲品》中,剧团者板瓦哈比没有让她担任女主角——一位18岁的少女,而把角色给  相似文献   

16.
据埃及《消息报》报道,阿拉伯著名大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名作《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三部曲已被译成波斯文.在德黑兰举办的1992年国际书展上展出了《三部曲》的波斯文译本.这是埃及长篇小说首次译成波斯文出版.  相似文献   

17.
埃及图书总署出版的杂志,质量一流,印刷精美,价格低廉,适合所有的读者阅读。其中,有月刊,也有季刊,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作》月刊(每月1日出版)是一本具有文学性、思想性的杂志,它经常登青年文学家、艺术家和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探讨各类思想、文学问题。该杂志对造型艺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在每期刊出一些诗作。 主编:艾哈迈德·阿卜杜·穆阿特·希贾兹 2.《开罗》月刊。是现代思想、艺术杂志,每月15日出版。杂志涉及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文化人士的种种思潮,经常探讨一些当代最新思想,以把握时代的脉搏。 主编:加利·舒克里博士 3.《戏剧》是唯一的戏剧文化月刊,其内容广泛,从剧本创作到表演形式,应有尽有。内容注重各种戏剧形式的研究,并经常连载优秀剧本。该杂志印刷精美,彩页篇幅大。 主编:穆罕默德·阿纳尼博士 4.《四季》是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文化性杂志。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图书总署对该杂志特别重视,其装帧精美,每期都在300页以上,由埃及和阿拉伯国家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负责该杂志的编辑工作。 主编:贾比尔·阿斯福尔博士 5.《图书世界》。该杂志向读者提供有关图书的最新研究成果、资料、文章和数据。该杂志还重视目录学的最新成果,致力于发展阿  相似文献   

18.
今年9月底,应中国对外友协的邀请,埃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尤素福·沙鲁尼对北京等地进行了友好的学术访问。国庆前夕,他抵达上海,下榻于锦江饭店。欣闻此讯,笔者与《阿拉伯世界》编辑部的同志怀着仰慕之情拜会了这位遐迩闻名的阿拉伯作家。 尤素福·沙鲁尼,1924年出生于埃及的穆奴菲省,4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诗见长。他勤于笔耕,著作颇丰,以现实主义和深刻的人物心理剖析相结合这一文学风格在埃及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现在,他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谈吐诙谐,创作热情高涨。当我们走进他的房间时,他热情地邀我们入座,请我们用茶,然后亲切友好地与我们交谈,领着我们步入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1954年,尤素福·沙鲁尼发表了短篇小说集《五个恋人》,之后又陆续创作了小说《致女性的一封信》(1960),《拥挤》(1969)、《精神的甜蜜》(1971)、《夜半追踪》(1973)、《最后一颗葡萄》(1976)等。在这些小说中,他的得意之作莫过于《拥挤》,因为该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均有效地体现了主题。在内容上,它以低矮的房屋和狭窄的街道为背景,刻划了人物内心由此而产生的郁闷,反映了埃及因人口众多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在形式上,则摒弃了阿拉伯语中最常用的连接虚词,采用了较长的句  相似文献   

19.
对埃及现代文学稍有了解的人没有不知道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但是知道这位大作家与埃及电影有着紧密联系的人却为数不多。马哈福兹不仅蜚声阿拉伯文坛,而且在埃及电影界也享有崇高威望。他对埃及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可以用四个第一来说明。一,马哈福兹是埃及第一位从事电影文学创作的知名作家。从他创作的《天地之间》开始,电影故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文化艺术中,文学是核心,是脊梁.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先后推出了国家文学荣誉奖,实业家也纷纷解囊相助,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奖励基金会,定期评奖.在这方面,埃及起步较早.埃及——阿拉伯文学的沃土为鼓励文学创作和评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埃及语言学会就设立了小说创作奖,可惜后来中断了.1958年起,埃及正式设立国家文学荣誉奖,当年塔哈·侯赛因首先获得该奖,次年阿拔斯·迈哈穆德·阿嘎德得奖,1960年剧作家陶菲格·哈基姆获此殊荣,1968年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被推上领奖台.此奖一年一度,从未中断,得奖者以诗人和小说家居多,也有少数剧作家和大学教授.按章程规定,得奖人一般应为健在者,但也授予过刚刚去世的作家,因为有的作家生前硕果累累,但错过了机会,对此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予以追认.埃及是阿拉伯文学的沃土,在阿拉伯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自当首推埃及人.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创设于1901年.多少年来,阿拉伯文化机构先后推荐过埃及的塔哈·侯赛因、阿拔斯·迈哈穆德·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