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明一代,《草堂诗余》盛行,但仍有许多词人热衷于追步辛稼轩。与宋、元比较,《全明词》对稼轩词的接受面更宽,接受度更强。事实证明,在推动稼轩词经典化过程中,明人并未缺席,且为清初稼轩词风的流行作了铺垫。究其原因有三:词学理论的转向、豪放词风的延续和时代因素的影响。从明词与稼轩词关系入手,可为进一步深化对明词的认识、重新估价明词的历史价值找到一个新的观测角度。  相似文献   

2.
明代弘治至嘉靖年间是明词发展的高峰时期,以陈霆、杨慎为代表的明中叶词人一方面深受"主情""主俗"之风的影响,另一方面自觉肩负起词体雅化的责任,在各自的词话专著中展现出矛盾复杂的词体观。雅俗兼并、交织碰撞,是明中叶词坛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龚鼎孳是清初词坛的早期代表。他早期填词取源《花间》,创作了不少婉媚蕴藉的令词,与词坛主流之云间派保持了相当的一致。但他又能突破云间派狭隘的理论主张,大量创作长调,不为“花间妩媚冶局限,导扬“稼轩风冶。历来不少观点认为:龚鼎孳填词带“稼轩风冶乃受阳羡宗主陈维崧的影响,实际上龚鼎孳使用长调、倾心“稼轩风冶的时间远早于陈维崧。而他对陈维崧的奖掖,更为陈维崧成为一代词宗奠定了根基。龚鼎孳对清初词坛有承前启后之功,为清词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清初前二三十年词坛盛行稼轩词风,这已成学界定论,从群体步韵唱和角度,顺康朝词人存有大量步韵宋人词的创作,尽管在这一时期此类创作集中在对苏轼、辛弃疾、史达祖、岳飞等人词作的步和上,但真正能神形兼备地传承的仍然是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5.
随着朝代的变迁和时代的需要,辛弃疾悲慨清壮的雄风在清初词坛上张扬而起.以商丘为中心,包括汝阳、祥符、睢州等地在内的豫东地区的词人群体,对"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刘扬忠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促使词的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南渡词人群体,后是以辛弃疾为主帅的稼轩豪放词派,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吐纳时代风云之气,所谓“稼轩风”一度畅行江南,成为词坛的审美主潮。但是南...  相似文献   

7.
"辛派词人"是词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此流派称谓从最早的稼轩词风格指称"稼轩体"、"辛体"、"稼轩风",到之后的"苏辛派"、"辛派"、"辛派词人",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从指称的变化过程看.它一方面反映出由辛弃疾所开创的这一独特词风渐被同时代人及后人认可,并在创作上体现出有意的推崇和仿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一领域已愈来愈多地得到词学家的关注并在研究上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8.
词学界对于辛稼轩的研究已深入到其文学创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稼轩的文学创作也由词到诗到文 ,展现出全方位的探索景观。辛稼轩雄踞于词坛峰颠 ,既有对前人的吸收和接纳 ,同时也有对后世词人的启发和引导。因而 ,在稼轩之后的词史中 ,许多人笼罩于“稼轩风”的“晕圈效应”之中。刘须溪的词作篇目在宋人中仅次于辛稼轩 ,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成为宋末辛派词人的“光辉的殿军”。本文试图以须溪“文本”为基点 ,从须溪词的比兴象征与须溪以文为词的特征两方面 ,对须溪从词体和词体精神上接受辛稼轩的作词艺术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姜夔作为南宋词坛大家,其咏物词创作自成一家,主要表现为:"花"样繁多,以梅为主;物我相融,意趣横生;风格独特,令人称道。诸种因素相互结合,使得姜白石能与辛稼轩两分南宋词坛,足见其对后世词坛之影响。  相似文献   

10.
项鸿祚是晚清词坛名家,学界对其词赞誉甚多,但论述多停留在"情真"、"感人"的层面上,对其词风的生成、特征及在词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实际上,项氏出身于"簪缨之族",但家世已然败落.正是"没落贵族"的身世直接造就了他多感抑郁的情性,而生活的封闭性、审美情趣的精致淡雅、情感的细腻幽怨则决定了其词"苦艳郁深"、凄婉幽邃的风格.项鸿祚在创作上表现出对浙派末流空疏靡丽词风的厌弃,而他有意识地借写苦涩缠绵的艳情抒发身世之感的艺术追求却与后来晚清盛行的比兴寄托之风相一致,从而昭示了晚清词坛的新气象,开了晚清词坛以比兴入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诗话所阐述的诗学理论,主要集中在格调说、复古论、分唐界宋之争这三个问题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论争,推动了古典诗学理论的发展,也体现了明代诗话的理论价值和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许学夷明诗辨体批评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代诗歌的价值,明清以来有诸多纷争。许学夷对明诗总体成就的认识及对明代诸名家诗的辨体批评实践,对于我们更为客观地评价明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学夷认为,明诗总体成就虽无法与前代相比,但这并非等于明人没有创作出直追唐人的好诗。明诗成就最高的两种体裁是歌行与七律。明初高启、杨士奇等人擅长五言古诗,明中后期诗人无法企及;歌行体各个时期均有大家,以李梦阳、高启成就为最高;七律在明中后期较为纯熟,何景明为明朝七律第一,至嘉靖诸子虽气象宏大而实少变化,日益趋于雷同。  相似文献   

13.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观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期对汉乐府诗旨的探讨表现为以传统的诗教观念来约束汉乐府,以比兴手法解诗,失于穿凿附会和繁琐考证;在艺术形式上则表现为从后来发展的艺术观念来寻找先验的格律,难免拘于旧说。但汉乐府在诗评界取得了经典范本的地位,叙事诗批评开始形成,著作之丰超过此前历代研究者的总和,呈现出集大成的风貌,荟萃诸家众说,是汉乐府研究的总结期和丰收期。  相似文献   

15.
略析胡应麟对严羽、高棅诗学观念的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析胡应麟对严羽、高棅诗学观念的继承@王明辉$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相似文献   

16.
王九思是明代中叶著名的诗文名家和重要曲家。他的词作结集为《碧山诗余》,论词崇尚苏黄,词作风格多样,不乏佳作。由于身处明代词学不振的背景之下,故词作表现出浓重的“诗化”和“曲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宋人对柳宗元诗歌的认识和评述 ,随着宋诗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北宋诗文革新作家欧阳修、梅尧臣充分肯定了柳诗刻画山水、摅写忧愤的特点 ,苏轼则对柳诗“简古”、“淡泊”的艺术特征 ,作了深刻的揭示和精辟的论述。北宋后期以后的诗坛上 ,“江西诗派”盛行 ,他们一方面坚持柳诗学陶、质朴简至的看法 ,另一方面则从字法、句法、章法等形式技巧上探讨柳诗。南宋后期 ,严羽、刘克庄也对柳诗发表了许多见解 ,其要旨是从艺术特征以及柳宗元其人其诗的关系上进行论述。总之 ,宋人对柳诗的评述大体上揭示了柳宗元诗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初唐诗格看初唐人的文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以来文人已经认识到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创作实践中却更重视辞藻声律等形式方面,导致情感内质的虚弱。初唐诗格在重视形式问题的同时,还普遍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志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理论表述.而是在具体作诗方法的讲解中体现的,才经常被人忽视。初唐诗格这种现象反映出初唐文人的文学观念。初唐文人在继承六朝文学观的同时,结合自己时代文学现状,认为主要应解决如何用更好的形式表现内容.从而把情感志趣和词采声律统一在操作层面上。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