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中国首次调低经济发展预期,然而第一季度的GDP增速下滑至8.1%,4月份进出口贸易数据也出现明显下滑,中国经济的下行信号十分明显,虽然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强调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内需,改善民生,但是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对外出口面临到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债务危机,内需在国家加强补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然无法弥补出口下滑,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助力,但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后,政府在投资上也更加谨慎。因此,本文将回顾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美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比较研究来反思政府在市场出现问题时如何选择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
2008年底,一场撼动世界经济的金融危机也冲击了中国。中国的经济虽然在整个世界中率先走出谷底,但是这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诸多影响依然存在。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对中国的整个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冲击。2009年上半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通过电话调查一些市民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与态度,  相似文献   

3.
结构调整是中国近年来经济改革的主题。但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的政策重点不得不转移到应对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已经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结构调整势必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结构转型也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经济环境影响着中国内部结构调整,而内部结构调整也必须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情况下,对中国的调整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许晶华 《城市观察》2009,1(1):117-125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珠三角外向型经济以沉重打击,也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契机。本文针对《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的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增长转型三个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并对所实施的政策进行了评论,提出了通过创新的路径选择促进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杨生文  骆潇  李菲菲 《职业》2009,(6):78-79
“金融危机真的来了!”这是2009(第六届)中国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与会者的普遍感受。2008年三季度以来,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金融危机和降薪潮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巨大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危机的影响?如何在“危”中把握“机”?如何在危机中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孙可娜 《城市》2008,(12):41-45
2008年9月,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全球经济气候骤然降温,经济周期瞬间见顶回落。旷日持久的金融海啸,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不期而遇、袭扰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将给世界带来哪些警示?面对危机,中国如何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建立反周期的政策设计?滨海新区,如何在危机中担当起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回望2010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真可谓是千言万语道不尽。一方面,金融危机的余波,还在全球范围内暗潮涌动。刚刚开始的经济复苏,遭遇了肆虐的欧债危机的当头一棒。还算得上是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也被这股突如其来的风险搞得人心惶惶。另一方面,年初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遭到了宏观调控的横向拦截。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一系列的政策出台,让经济增速进入了下行通道,"二次探底"的说法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与挑战之后,当前全球经济开始出现积极向好的局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外部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政策。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积极配合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共同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波的干扰,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危机的乌云重压之下,中国经济能否成为世界的一抹亮色?“强心针”式的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推出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4万亿究竟该如何花才能花得明白科学,既能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防止重复建设和贪污腐败,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股市自2007年10月以来至2008年9月底,在国外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大小非解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下跌近70%,为近几十年世界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所罕见。中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的财富效应已经凸现,股市的波动已经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显著影响,股市的大幅下跌也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行为、投资活动和整个经济的增长,同时,股票市场的波动还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而影响到政府宏观调控的实际操作效果。为进一步推进中国股市改革与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小非减持的交易机制和相关政策,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结构,加强监管,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2007年爆发房地产次贷危机,2008年引发金融危机。再往前追溯,日本神话的破灭以及香港地区经济几次起伏不都是房地产泡沫惹的祸吗?迪拜危机给中国经济最大警示就是,决不能重蹈其他国家过分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覆辙。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极为复杂。金融危机使全球的治理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各国转型发展的压力增大,对市场、资源、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我国逐步进入国际体系的核心部位,机遇增大,但挑战更大。2011年,中国经济可归纳为"五大目标实现"和"三大风险缓解"。2012年,中国宏观金融政策总体上稳中求进。同时,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内外推动因素,对今后10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作出趋势预判。  相似文献   

13.
雷鸣  卢卫 《城市》2010,(3):26-30
2008年-20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政府紧急出台的一揽子经济振兴方案,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均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环渤海地区作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国内经济增长“第三极”,自然也不例外。天津滨海新区处于“第三极”的增长极核部位,需要针对后危机阶段环渤海地区的新变化,理清发展思路,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阴霾的2008年岁末终于过去,但世界经济萧条尚未结束。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商业地产也继住宅市场之后,步入漫漫寒冰期,商业地产如何突围,何时能够突围成功,成为市场颇为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开发企业和投资者最关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师超 《现代妇女》2013,(12):239-239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再以控制进口商品数量为主,而是调整了政策导向,打着维护劳动者利益、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知识产权、应对金融危机的旗号行保护贸易之实。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调整破坏了全球经济的平衡.同时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制造了新的障碍。中国针对此种情势应正确估计和认识今后对外贸易发展中即将面临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障碍。在推进自由贸易同时重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引导,重视发展高新技术生产力,培植自身新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月22日,中国传统的春节假期即将来临的时候。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宣布: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9%经济增长率在全球经济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因此,中国金融高官近期也纷纷发声,表示对中国经济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7.
张志刚 《现代交际》2014,(11):173-173
目前,全球经济已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中国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复苏。经济复苏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些于大学生的就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各大高校以及社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时必须做到立足根本、抓住重点、解决难点、着眼热点,全方位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及创业工作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率。  相似文献   

18.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GDP年增长速率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最近,从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均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速正在放缓,以至政府决策机构也调整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把2008年的GDP年增长目标定为8%。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机构最近也都降低了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率的预期。  相似文献   

19.
问题不仅在于福利水平过高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时期。西方国家最初因金融危机而导致全面的产业困难和大量的失业,而目前又面临着由财政问题所带来的主权债务危机。发达国家的经济动荡对老百姓的就业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再加上2007年尚有70-80万的大学生未能就业,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另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26.96万人,2008年的数字更高。农民工、大学生、职校生,巨大的就业压力考验着中国。当人们在纷纷反思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之际,本文力图做的是,讨论在金融风暴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如何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高技术人才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