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英国中世纪的城市自治与宪政成长密切相关。英国城市的特许状是具有宪法精神的文件,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英国的城市法初步具备了近现代法律制度的雏形和基本精神。英国的城市自治制度具有宪政性质、宪政特征与宪政意义,对我国城市的社区自治制度与宪政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市民社会与近代国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一段从城市向国家迈进的历史.中世纪可以说是一段没有国家的历史,并且,由于国家的缺位,具有"自由"特征的城市得以形成.在中世纪,城市及其市民独享了"自由",同时,它们也承担起了在等级结构的缝隙中传播自由的历史使命.但是,市民社会的兴起却是发生在中世纪城市衰落的过程中的.由于城市的衰落而使原先仅存于城市中的市民社会演化成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市民社会,结果,使原先由城市所承担的与绝对国家的斗争转变为整个市民社会与绝对国家的斗争,并最终把绝对国家改造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通过对自我的否定而迈入了近代国家生成的历史中去了.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欧美学者跨学科、多方法、宽视野地研究了英国中世纪城市发展史,他们论证的内容全面深刻,翔实具体,再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英国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国内外学者从城市角度解读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首先在英国确立,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为什么领土面积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却能建立相当于本土面积50多倍的"日不落"帝国的诸种原因,提供了研究的新视阈.  相似文献   

4.
罗淑宇 《兰州学刊》2010,(4):174-177
在中世纪晚期的英国自治城市中,市政当局和市民都积极举办各种庆典仪式。这些庆典仪式除了能够调剂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还具有提升城市荣誉、稳定城市内部的等级秩序并缓和社会矛盾、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效。这些规模宏大的庆典仪式成为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折射出当时市民的社会心理和城市生活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5.
英国原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不同于中世纪那种城乡对立 ,也有别于近代那种城市支配乡村的关系 ,表现出一种相互依存 ,互为补充 ,协调发展的新趋向 ,这种新趋向对于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并加快了英国迅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全面过渡 ,极大地提高了英国在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 ,为日后迈入工业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方位近代化的国家,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目前正经历着国家的近代化进程.英国的社会制度近代化推动了整个人类由中世纪或前中世纪的半野蛮的社会状态向近代文明社会迈进,尽管向前迈进的步伐和近代化的程度,各国不一,但最终都走上了这条光明大道.自1840年以后,中国在被动与屈辱的条件下也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就是明证.它们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所谓社会制度的近代化,是指在摧毁封建主义的基础上,确立起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而英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敞田制是18、19世纪以前英国很多地区曾经采用的一种田制,它的起源、性质和效率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争论的问题。敞田制并非日耳曼农村公社土地制度的历史遗存,也不是阻碍中世纪英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它是适应英国中世纪早期的经济环境出现的,并使英国传统农业保持了数世纪的繁荣。随着英国商品经济和近代农业的发展,敞田制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曾经有过的合理性仍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魏建国 《学术论坛》2005,4(3):105-109
近代早期,英国伴随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过渡和社会结构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型,新旧社会价值构成、制度规范难免处于冲突和碰撞之中,社会曾一度出现失范。即,近代早期英国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社会价值构成上的个体本位,而社会秩序却依然是维护自然经济社会群体本位的伦理宗法秩序,这显然已不能适应货币经济社会中个体自由的需要。结果在社会失范之中,法治秩序便逐渐成为英国社会主导秩序。因为在货币经济社会中,个体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对私有财产、契约的维护,而法治秩序正是维护二者的制度之基。  相似文献   

9.
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建国 《北方论丛》2005,25(6):102-106
中世纪英国的宪政模式是司法型的,国王权力在司法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政治领域却不受限制.而伴随着近代早期英国国王所代表的行政权力强大,司法领域越来越难以约束和规范国王的权力.最终,英国通过将中世纪司法机构的议会改造成近代立法机构的议会,来实施对国王行政权力的政治规范和约束,并完成了代议制型宪政模式建构.司法型宪政模式向代议制型宪政模式的转变,标识了近代英国宪政模式的转型.宪政模式转型完善了英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也就为近代英国的崛起奠定了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0.
都铎王朝是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王权至尊的形成则是英国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政治表现。王权至尊是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来逐步实现的。国王突破中世纪的二元权力体系,成了英国教俗两界的至高权威。亨利八世一方面大力复兴罗马法,宣扬罗马法中加强君主权力的精神和原则。同时利用王在议会的立法权,向通过议会制定的法律寻求至尊王权的法律保障。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王权与议会共同发展起来,王在议会取得了英国最高立法权。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 ,为了将新疆的阿富汗人变成侵略中国西北地区的工具 ,同时干涉阿富汗的主权 ,英国与中国政府就新疆的阿富汗人国籍问题进行了长期交涉 ,英国借这个问题侵略中国新疆和干涉阿富汗主权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地区的渗透,引起了人们对祖国边疆的高度关注。姚莹的《康輶纪行》是其贬官四川后为解决藏僧纠纷两次奉使乍雅途中的札记汇编而成,以全面介绍藏族考及藏外印度、尼泊尔以及英、俄等国情况为基本内容,对西南地区边疆形势进行了考察,揭露了英国侵略者对西藏的觊觎,为加强祖国西南边防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北美独立战争与英第一帝国的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东 《云梦学刊》2004,25(4):35-37
七年战争后,英国负债累累。为了增加收入,英国对殖民地推行日益严厉的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英国被迫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从而失去了北美殖民地,这标志着以美洲为中心的英第一帝国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后期 ,英俄在中亚的角逐进入巅峰 ,帕米尔成为英俄争夺的焦点之一。 1 878年清政府收复新疆后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在帕米尔地区的防务。但由于清政府对帕米尔政策的失误 ,导致英俄 1 895年抛开清政府单方面签订条约 ,划分双方在帕米尔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念 ,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且也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顾銮斋 《文史哲》2005,(5):72-78
中英中古早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私有制基础和土地所有制的现实条件导致了“低度私有”的所有权形态。而同为“低度私有”,对中国和英国赋税基本理论却造成了不同影响。在英国,在“低度私有”的形态下,土地所有权因多层分割而变得模糊不清,从而使土地税的征收难以实施;相反,国民对动产以及人们习惯区分于动产的工商之入的所有却清晰而且牢固,不存在土地关系中的分层与阻隔,所以征收是可能的。在中国,基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老理论,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然性。这样,中英中古赋税基本理论依据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将它们设定为不同历史阶段赋税征收的主要项目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初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渐渐破坏着凡—华体系的短暂平衡。满足并试图维持现状的英国与不满足并希望改变现状的日本都在思考新的外交方针。从各自利益出发,本因贸易冲突而关系紧张的英日两国曾于1934年构想签订日英互不侵犯条约。对此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以探析及评价,对于厘清东亚国际史的这一局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理论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佰莲 《文史哲》2002,(2):126-131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技术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西方的科学体制化是依次由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完成的。透过西方科技体制化历史进程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科学体制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上与近代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相一致。借鉴发达国家在科学体制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缺失,对于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计提折旧,以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有形和无形损耗以及作为已投入基建资金的补偿,为人才培养成本提供准确信息。高校应以清产核资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相似文献   

20.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校普遍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民办高校的长足发展,这个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民办高校必须充分认识本校教育教学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教学过程视为科研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是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声誉的当务之急,也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强校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