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针对创新采纳和使用的研究加以归纳整理,结合对西方诸创新采纳理论的疏理,力图从理论的选择与调适、概念的界定与测量以及研究发现等三方面,初步梳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经验,通过比照西方理论在中国实践的应用和演变,试图在创新采纳领域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这一宏大论题略作演绎。根据本研究的梳理和比较,创新采纳和使用方面的各种理论变体具有较好的跨文化、超越创新型态的内在稳定性和一致性,显示了该理论体系的相对成熟性,反映了理论的普适性一面,这是主要的;同时,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创新采用模式又的确需要进行一些微调,反映了理论本身在应用时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某种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修撰已经走过了漫长的90年历程,但还远未成熟。这种不成熟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本身都已成为一个争执不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可被绝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从业人员所共同接受。纷纭乱象的背后,是现代文学史观的"一元性"。我们要超越"进化论"、"阶级论"、"新民主主义论"、"现代性"史观的局限,真正开启双重开放的视野,尤其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放,这就要既向五四新文化传统开放,更要向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开放。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约在本世纪一十年代中期五四运动前夕起,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持续达十多年之久的关于中西文化(或作东西文化)比较的论争,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阐述其特点,并评议其高下优劣。这场论争名为中西或东西文化的比较,实质上并没有比较中西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只是比较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就是说,主要不是中西或东西的对比,而是封建社会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对比;比的主要是不同社会发  相似文献   

4.
"新型大国关系"成为探讨新一届中国政府外交理念的切入点。审视"新型大国关系"论述在中国外交话语中的发展进程,即历史地剖析"新型"、"大国"和"关系"的含义,那么中国外交新理念中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共同发展"。在"新型"意义上,主要是降低不同国家制度对国家间关系建构的负面作用;在"大国"含义上,中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大国",而是一个通过融入开放性世界经济,从而不断取得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关系"层面上,中国持续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国际社会是利益共同体。因此,"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要以推进"共同发展"这一外交新理念为方向和指引。  相似文献   

5.
一、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体制改革稳定持续向前推进的保证。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需求的能力(包括量和质的需求),是指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战争、灾害等)的能力。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大的几次起伏,都是由农业首先是粮食的大波动引起的,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向前发展,反之就停止和倒退。大家可能对20世纪60年代中国严重缺粮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还记忆犹新,也可能没有忘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为了解决全国人民吃粮问题而做出…  相似文献   

6.
当代港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揭示了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自觉地求表现"的精神,由此去说明西方文化成就的主要是客观的人文世界.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则是"自觉地求实现"的精神,因而成就的主要是道德人格.这两种根本精神既有其价值所在,但又有偏颇,因而中西文化的会通就成为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国内一些学者主张我国应借鉴西方"消费社会"模式,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和民众(通过"占领华尔街"运动)却对这种模式表达了批判和否定态度。围绕这一"围城现象",首先从演化史的角度分析了西方消费社会在其发展中表现出的社会进步和致命弊端的两面性及不可持续的特征。其次,从"全球化时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过程中可以从西方"大众消费"发展模式中汲取有益成分,深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革,但不能顺应西方经济霸权主义,采用"消费社会"模式。再次,从中国现代化的"新型现代性"性质、当代社会理论的最新成就以及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论证了中国创造新型的社会文明,走"生活型社会"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提出"生活型社会"发展模式的现实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既非完全西化式的现代化,也非亚洲"四小龙"式或者前苏联式,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从其性质来看,主要有四个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持续发展性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赶超性"和"混合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目前没有明确界定的产权,缺乏完备的决策信息,而交易成本又很大,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恰恰相反。要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难度很大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着力进行制度创新。但中国企业的制度安排主要由政府决定,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是被动的、非自发性的。即中国国有企业制度主要是外生的,制度本身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领域的一个变量,它们是对社会发展的反应。因此,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而创新模式是以国家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辅之以企业自身的诱致性制度创新。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的不均衡问题,振兴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与现代西方纪实小说同属现实主义文学大范畴下的两大小说类型,二者在创作形成过程中鲜明地表现出相同或相似文类的构成因素以及构成心态和表现方式、技巧上的异同。比较阐析这两大小说的"异"与"同",力求探寻现实主义文学在现代中西方小说文坛中的某些发展特征或实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梳理总结和归纳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识别方法和探测指标,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例进行了验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研究和阐释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热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研究热度也较为突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为重要和前沿的研究主题;2017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发表150周年,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这一时段有关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表现也较为突出.研究方法构建与实践结果表明:基于主题强度、主题成熟性和主题辐射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表现,同时该方法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严峻、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中央稳增长政策力度逐渐加大。观察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外贸微幅增长,消费则表现出其固有的运行惯性、实际增速相对平稳。随着中央更加关注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于宪法和宪政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完善宪法、建立宪政也是我国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目前我们的宪政研究几乎都以西方宪政为样本,而对于中国宪政发展的本土环境研究却相对缺乏.这就使得西方先进的宪政理念和完善的宪政模式始终无法在中国"嫁接".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宪政环境和中国宪政的本土资源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即寻找中国的宪政语境.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几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并以此作为比较新闻学的框架和基础。中国现代化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是与比较分不开的。中西交流史上的两个基本事实 :首先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 ,西方人主动迈出了靠近东方的步伐 ;其次 ,欧洲人对中国文化大都只是停留在欣赏、研究和把玩的层面上 ,或仅作为一个认识自身的参照物 ,并不想付诸实行什么。欧洲人没有真正拿走中国的文化 ,实际上 ,中国的思想、文化对西方社会几乎没有产生过黄钟大吕般的社会影响。中西交流的基本事实是 :西方拿走了中国文化的细节 ,而中国拿来了西方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五口通商时期,中国民间所见闻的西方文明主要是,租界内所展示的西方文明、洋货、宗教及传教士所从事的文化、社会活动。鄙夷不屑与怀疑惊惧交融在一起,决定了开埠初期中国社会对西人的敌视态度。中国民间对西方文明的摄取意识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出于对西方文明的钦慕,另一个层次是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中西比较法在法律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表现为笼统定性,力证西方的法律制度或因子已存在于中国传统法中;二是表现为简单地以西法为模式,而苛责中国传统法的简陋.这都悖离了比较的原理和要求,而落入了"比附"的俗套.在创造和构建今天中国的法文化中,法律史研究需发挥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遵循比较的原理和要求,竭力探寻和破译中华法系的社会文化遗传密码,摒弃"比附",寻求中国法律史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一有知识、有文化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任何一个社会,知识分子都是其中文化素养和知识“含量”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大概由于这个原因,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生活进步,以及政治革新、战争胜负,大都与知识分子密切相关,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分子关系整个人类的命运。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知识分子都位居世人瞩目的地位,知识分子问题经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的课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众说纷法的一门显学。中国自70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它在中国走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移植西方学术界的话语.在这个热点当中,新马克思主义是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论域.与一般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是,戴维·哈维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著作,既没有走思想批判的道路,也没有走文化批判的道路,而是坚持从政治-经济批判的经典思路,得出了全然不同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变迁伴随着"西学东渐"而展开,无论在佛教界、学界、居士界都有明显的现代性变迁痕迹并显示出具有中国佛教自身特点的理性化与世俗化发展模式。从佛学思想观念之变与佛教发展的社会调适这两个维度来看,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向度可概述为三个层面:在观念层面,西方现代理性思维及现代性观念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与融通多附会西方现代性观念以及佛教内部进行理性化的自我批判与反批判;在社会层面,近代中国佛教开始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的契合,这在佛教界主要表现为以太虚为代表的"人生佛教"及其弟子推行的以"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教改革运动,在居士界则主要表现为居士佛教世俗化教团组织的建立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等;在研究方法上,开始用西方的现代学术研究方法替代"信解行证"的传统方法,这一佛学研究方法的变迁既是中国佛教现代性的一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渐成热点,但研究论域和框架仍有待廓清。借助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在西方可资借鉴的若干理论资源或研究路径,以及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特殊社会语境。结果显示:与西方聚焦的跨国移民性质不同,中国的移民,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城市"单向性国内移民。由于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与间离,研究我国"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的关系",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要立足中国语境。另外,"移民与媒体"议题应该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互动关系中考察,因为结构与政策的错位和冲突,是中国国内移民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