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愚 《可乐》2010,(3):27-27
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硕个诸葛亮”,意思是说集体出智慧。就常理而言,群体应该发挥出超越个体的智慧。然而,绝大多数时候,臭皮匠就是臭皮匠。多少臭皮匠也顶不上诸葛亮。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试问“臭皮匠”们如何胜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呢?只因为三个或更多的“皮匠”们相互协作的结果。一个高效团结的团队是如今这个日渐复杂的商业社会所必需的。对创业者来说,在一个公司还只是初创阶段的时候,唯一能够有效评估一个创业者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试问“臭皮匠”们如何胜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呢?只因为三个或更多的“皮匠”们相互协作,形成了一支高效的团队。拥有一支高效的创业团队可以帮助创业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立足。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新少年》2011,(7):31-31
我们都知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吧?可是,这句话却是有来历的,听我来讲一讲吧——传说,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他为东吴国主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孙权便召集东吴的能工巧匠,开始建造这座塔了。  相似文献   

5.
现在,我们国家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在进行改革。各级各类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既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改革事业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一、优化结构的意义任何一个领导班子,实际上是一个领导人才群体。配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只要挑选个体结构优化的领导人才,更重要的在于实现整个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1.结构往往引起动能的变化。木炭、石墨、云母、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其硬度用途却大不相同,完全是结构不同的缘故。俗语“一个臭皮匠能出好鞋样,两个臭皮匠是个好木匠,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平尚抬水吃,三个  相似文献   

6.
《新少年》2011,(Z2):31
我们都知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吧?可是,这句话却是有来历的,听我来讲一讲吧——传说,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他为东吴国主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孙权便召集东吴的能工巧匠,开始建造这座塔了。  相似文献   

7.
达洲 《可乐》2008,(6):1-1
年轻是青春,是激情,是活力,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过,当有人说你年轻时,千万别以为全是在夸你,话里也许伴着潜台词。人家说的"年轻",可能是浅薄,是浮躁,是孟浪,是难入主流的不成熟。可是,谁都年轻过。诸葛亮是中国人智慧的化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  相似文献   

8.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  相似文献   

9.
沈伯俊、谭良啸同志合编的《三国演义辞典》就要出版了。这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已无庸赘言。仅从“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之类的俗语的流行,也足可看出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因为诸葛亮之所以广泛地被人们作为智慧  相似文献   

10.
姜太公直钩钓渭水,诸葛亮散隐卧龙岗。因身有经天纬地之才,隐而不埋其名。于是,文王访贤亲自揽辔,刘备求才三顾茅庐,遂得良臣,平天下。这样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是不用着急的,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实不然。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通篇没说,如果碰不到伯乐怎么办?难道像姜子牙一钓九年,抑或诸葛亮久隐不出?当然不是。姜子牙直钩弄玄虚,才引起文王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谋士论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有一群人物伴随着君主活跃于社会的舞台上,这就是本文所要论及的谋士。中国谋士属于一个特殊的文化阶层。虽然在数量上他们的人数甚微,但其身上释放出来的能量却不可低估。从后世对诸葛亮、刘基等谋士人物的津津乐道来看,亦可以见出其影响之广大和深远。从文化心态上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她对于实际事功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是无比倾羡的。中国古代经典《周易·系辞》中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的说法,就是看重在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社会环境中把握规律的能力和智慧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固然是说人多主意多,但亦可看出中国人民是把诸葛亮当作是智慧之化身的,他们对谋士一类人物表现出来的“智”是持称赞态度的。本文拟对谋士人  相似文献   

12.
协调在现代领导的实际运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创造出协调的环境并在协调环境中开展工作呢?笔者认为领导者必须学会运用以下二种协调机制和三种协调艺术 一、构建合理的领导班子结构 在教学中,一加一等于二是不变的常数,而在领导的工作中并非尽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又可以不及一个臭皮匠,作为领导,从个体上说素质是高的,是一种人才,但是领导的个体必须以社会为存在条件,受社会制约。在领导的环境中,若把高能的帅才集中在一起,群英荟萃,那就难取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因此,优化的领导班子结构必须是以不同的个体领导成员为基础。虽然领导个体成员的素质决定并影响着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劣,但是结构中若失去协调、互补性那就不是一个优化的结构。在刘邦的领导群体中,张良有运筹帷幄之道,决胜千里之功;萧何有安抚百姓之能;韩信有“战必胜,攻必取”之指挥之威。在气质上,张良与萧何二人显内柔之美。韩信具有刚阳之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刚柔并举,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刘邦建立霸业的重要原因。很难想象,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二位粗鲁大汉能只凭勇敢而打出天下。 如何构建合理的领导班子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结构的标志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总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4.
王者之师     
大将左宗棠最喜欢听诸葛亮的故事,还以武侯自命,给友人的书札常常自署别号“今亮”;诗人杜甫,也最崇敬诸葛亮,也以武侯自命,称赞孔明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好像中国人不分文武,都奉诸葛亮为心中的偶像。在诸葛亮之前有张良,之后有刘基,这三个人都扮演了同样的历史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割据称雄。“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余业”,建立魏、吴两国。“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由于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拟定了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彝越,北抗曹操的策略,“率使刘氏以岷、峨之地为已封,粱、益之人为已蓄,曹操不敢以兵疆骤进,孙权不敢以境阔妄动”,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建立蜀汉政权,这都和诸葛亮的努力分不开的。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在诸葛亮治理的蜀国,虽然“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可是对外常“提步卒数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故里暨离阳都年代诸异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的故里,也就是他的出生地,本来不会发生问题,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很明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又同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玡阳都人也。”问题的出现在于琅玡郡、阳都县并省之后,阳都故地后代随着归属之州县发生变化而亦随他不定。编修地方志时,主其事者不明白叙述设置发生变化的因由,却各自拉名人入本县籍,这就是旧《沂水县志》及《临沂县志》均称阳都在本县境内,并于《人物》卷中都收入了《诸葛亮传》的缘故。解放以后,词书以及论文、专著中,于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在其生前生后得到过许多人的赞誉,但也受到过人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的批评。有的说他“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有的认为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有的“惜其才有余而见未至”,“未能审时定势,大顺人心”(吕温《诸葛武侯庙记》);有的更直言不讳地指出:“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苏轼《诸葛亮论》)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为何不纳魏延之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诸葛亮不纳魏延十日出子午谷以袭长安之计,是对魏蜀两国军事形势的清醒认识,决非“战略之失”。在当时情况下,只有“安从坦道”、“平取陇右”才是唯一正确的策略。而魏延之计在敌情估计、路线选择、军粮供给、时间设想、攻城准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行军者之大忌”,故不被诸葛亮所采纳。稍后华歆、王肃、陈群等人的见解,亦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史上的一件大事,凡治三国史者多有论及,也都流行着一种说法,即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就说:“诸葛亮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①直至今日,这种观点仍很流行,如韩国磐先生就认为:诸葛亮“这种出兵伐魏,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的策略。”②诸葛亮北伐,果真是以攻为守吗?质诸史实,实难苟同,故拟文以作质疑。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认为曹魏政权随着实力上升,必然积极向外发展,因此,即使蜀不攻魏,魏也要攻蜀,与其被攻,不如先发制人,以攻为守。二是根据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蜀汉军队中精兵良将大量损  相似文献   

20.
智圣诸葛亮出山,仰仗朋友指路。“三顾茅庐”时,刘备已是成名英雄,年近半百,诸葛亮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山野村夫”。倘若不幕“卧龙”之名,寄寓荆州的刘皇叔恐难屈驾三顾。诸葛亮博得“卧龙”称号,多亏朋友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