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跳坡”流传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苗族中一种有趣的文体活动。而“跳坡”中的爬竿,尤有兴味。“跳坡”苗语叫“欧桃”。“欧”是围圆圈,“桃”是山坡,“欧桃”原意是围着山坡转,引伸为在山坡上游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善良的苗族夫妇,婚后多年,没有生育,十分寂寞,有一年的春节,他们煮了很多甜酒,做了很多糯米粑粑,邀请一群青年男女到山坡上来聚会,还在山坡上树一根竿,让青年们比赛爬竿。从此,作为青年男女的社交和文体活动形式——“跳坡”而流传下来了。组织“跳坡”的人家,在春节  相似文献   

2.
一、“撒尔嗬”及其内容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当地人俗称之为“跳丧”。跳丧舞,又叫跳撒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鄂西士家族地区的史志对丧鼓歌均有记载,其中以巴东和长阳的记载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在严禁“黄、赌、毒”的中国,只有一种“博弈”是合法的,这就是“赌石”。二千多年前卞和与楚王就有一场惊心动魄的赌石。卞和由于坚持说是玉而被楚王两次剁脚。但割开石头一看,终于使楚和氏璧成为传国玉玺。  相似文献   

4.
“撒叶儿嗬”是一句土家语,来源于一种土家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号子。久而久之,土家人就称跳这种舞蹈叫跳“撒叶儿嗬”了。土家人还称这种舞蹈叫“打山鼓”或“跳山鼓”。出生在清江河畔的土家山寨里的著名作家田天就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撒叶儿嗬其实又叫做“打山鼓”,有些文人将其译为“打丧鼓”或“跳丧舞”,  相似文献   

5.
黔山居 在打邦河上游,有一座以蜡染闻名的石头寨。自远处遥望,整个村寨位于一片广阔平原中的一座山头上,俨然就是一座石头垒筑的大城堡。寨门清楚地标志出空间界限,房屋依山势而筑,使得寨内的巷道变化丰富。这不仅仅增加了巷道的趣味,更重要的是一旦强敌攻破寨门,曲折迷离的寨内巷道有利于进行巷战。在山顶上,有一座石头堡垒,那是村寨的最后防线。这就是布依族的村寨。布依族的先民就像西南各民族一样,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他们多半选择在溪旁坝子边居住,房屋依山而筑,层叠而上。但是现在的布依人已不住在干栏之上,房屋也从全…  相似文献   

6.
“五溪蛮”地的先秦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溪蛮”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的马援和南蛮诸传。至于其活动的范围,李贤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注曰:“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酉溪、(氵舞)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在今辰州界”。据考,此五溪,“有出于酉阳石堤蛮界,流经辰州府城西为北江者,名酉溪;有出于铜仁蛮界,流经麻阳县城南为  相似文献   

7.
<正> “五溪”在战国时期属楚,为楚之黔中地。这块鲜为人知的“蛮夷之乡”,却在这一时期以“黔中”之名出现于世,令人瞩目。为能引起学术界注意,特撰小文,以砖引玉。一、“五溪”是黔中的腹心之地楚“黔中”,位于楚国的西南边陲,与巴蜀、濮越为邻。秦灭巴蜀后,又与秦接壤。其大体方位应是清楚的。至于它的具体区域,史家记述虽很模糊,但“五溪”始终都在其范围  相似文献   

8.
石像的命运     
从前,山里住着一个人,他门前泥坑里有一巨大的石像,对于他来说,他只把它当作一块石头,毫不理会。一天,一个城里的学者经过他家,看到了石像,便问他能不能卖给他。山里人听了哈哈大笑,十分怀疑地说:“你要买这块又脏又臭的石头,我一直为没办法搬开它而苦恼呢!”“那我出一个银元买走它。”结果,学者只花一个银元买走了那尊石像。  相似文献   

9.
位于长江三峡中部的巴东县 ,距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仅68公里 ,为鄂西门户。全县有汉、苗、土家等各民族50万人。土地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 ,成狭长状分布 ,南北向最长400公里 ,东西向最窄仅7 5公里 ,境内贯穿长江、清江两大流域 ,纵横秦巴、武陵、巫山三大山系 ,山高坡陡 ,沟壑纵横 ,平均海拔高度1089 3米 ,相对高度2928米 ,地面平均坡度28 6度 ,地形复杂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当地曾有歌谣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风吹石头滚下河 ,一场大雨现岩壳” ,真实反映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全县水土流失曾高达2…  相似文献   

10.
<正>江南古村出了个竹雕怪杰 湘、黔、川、鄂四省的广大毗连 地区,因流淌着沅水中、上游的五大 支流,古称“五溪”。人们说起五溪, 常津津乐道于它历史悠久的巫傩文化 传统。远溯到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 诗人屈原便溯沅水而上 来到五溪,以巫觋(即  相似文献   

11.
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有着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其能够治理和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使苗族人民得以生息、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斗争中,逐步形成自己一套民族习惯的规约。其中,起到最高约束作用的是“禁盗岩”。过去,“禁盗岩”的“岩”规“岩”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盗岩”的埋岩形式是由寨老召集全村(有的几个村屯) 群众,在村边的山坡上,在其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到一份材料反映,在云南彝族聚居区的一些县、社领导干部,还在以“四旧”、“伤风败俗”、“影响生产”等罪名,禁止彝族人民“跳歌”,甚至没收、砸毁跳歌用的三弦、笛子等乐器,引起彝族人民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13.
两宋对沅水流域沿边溪峒治理,经由抚绥羁縻至平乱开拓转变,南渡之后又转羁縻。这一区域治理策略转变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两宋沅水流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土丁招募与辰砂朝贡则是沅水流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通过土丁招募,大批“土民”走出溪峒成为省民;以辰砂为重要物资的朝贡贸易促进溪峒“土民”与内地省民的交融。两宋时期沅水流域沿边溪峒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体现了中央王朝对沅水流域沿边溪峒治理的突出成效,亦为后世湘西地区与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彝族《铜鼓舞》,是根据流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麻栗坡、广南、西畴等四县彝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跳“妻丽”的素材,整理、加工、创作而成的。因跳“妻丽”时击铜鼓伴奏,又称“铜鼓”舞。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古代铜鼓的铸造始于春秋时代,汉朝是铸造铜鼓的鼎盛时期。古代铜鼓用于军事、祭祀和娱乐。每当节日、祭祀和宴请宾  相似文献   

15.
韦老汉致富的秘诀:“我只是比大家早一天进图书馆在广西一些乡镇,农民按照他们的理解,把“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变成了“知识工程就是力量”。“由于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养猪技术,过去我家的猪养得毛尖尖,嘴尖尖,象狗一样,经常跳栏,村里人形容我家的猪是跳高远动员...  相似文献   

16.
牛刚  吕培 《民族论坛》2011,(4):44-45
节目庆典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跳花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集中呈现了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在区域旅游开发背景下,节庆活动具有文化现象与经济内容的双重载体功能,本文以湘西风凰县山江镇苗族的“跳花节”为例,分析“跳花节”对苗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功能,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道口县(艹那)溪瑶族乡调查资料为例。其人口困境之一:“两种生产”即人口生产与国民经济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看,(艹那)溪乡已从1951年的总人口4265人增加到10027人,共增长两倍,而耕地却从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1.6亩减至0.8亩,减去了一倍;粮食亩产虽然已从121公斤增至550公斤,但粮食增长的速度远不如人口增长的速度快;全乡人口年平均递增175人,而森林资源每年减少1.6万立方米。全乡17个村近50%的村组原始森林基本砍光,柴草奇缺。由于森林从“昔日青山满园”变成“如今荒山秃岭”,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常引起洪涝灾害。困境之二是人口增长长期失控。大体形成  相似文献   

18.
围着篝火“打跳”来“打跳”,是居住在滇西北泸沽湖畔的普米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歌舞活动。普米人民把这种传统的歌舞活动,当成是生话中的盐食,走到哪里都有唱不尽的歌,跳不完的舞。用普米族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有嘴不唱歌做什么?有脚不跳舞做什么?”普米旅的“打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支竹笛,有一块平地,少则三五人,多至几百人都可以进行。尤其是在佳节期间,或接嫁婚丧,新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12,(6):6-7
5月16日,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投入4亿元打造的民族文化景观溪布街盛装开街,而“快活”是该旅游项目投入运行后所追求的突出主题和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20.
一包庆玉三十二岁,一米八四的个头,蒙古名叫包勒朝鲁,即“石头”的意思。在科尔沁草原放牧的七年中,他的确象石头一样顽强、坚硬,质朴无华。包庆玉一九七六年入伍,在炮连当战士。这个连里出名的“包大汉”才干两年就受到连里嘉奖,并加入了党组织,被连里列为干部苗子。一九七九年初,部队调整人员,连队相继接到了八份命令,六人被提为干部,一人入学,而包庆玉的调令却是到团后勤牧场放牧。对此,大家都没想到,包庆玉开始也想不通。论工作成绩、军事技术、资历,自己完全够当军官的条件,为啥让我当牛倌?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想通了。团里总得有人放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