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的高速发展占用了郊区农民大量的土地,失去土地的城郊农民被迫开启市民化过程.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实质是失地农民定位市民角色,内化市民角色规范,扮演好市民角色,最终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失地农民对市民角色的扮演包括静态表现和动态表演两部分内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身份认同困境、角色距离过大及角色转换动力不足等角色困境,即失地农民没有完全进入市民角色.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的扩张 ,将有越来越多的城郊失地农民在身份和职业上变为城市居民。这些已经或将要实现职业转换和身份转换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融入城市社会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本文试图通过对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障碍的分析 ,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洪梅 《社会科学》2006,(9):105-1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如何使这一群体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城郊农民角色转换中面临内在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需要城郊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更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公共政策,为城郊失地农民实现角色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正徘徊在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的入口处,何去何从,存在诸多变数。在西方城市化理论中,小农与市民是分野的,生活在农村的小农必须经过市民化改造才能转变为城市市民。中国农民市民化有其特殊性,庞大的农村人口不能都涌入城市,采用就地市民化方式可能更切合实际、更卓有成效。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讨论小农前行的进路和归宿可以看出:时下中国小农正趋向终结,将分化为城市市民和居村市民,其中居村市民主要包括居住在农村城镇、集中社区的市民和市民化农民或职业农民。国家的市民化政策不仅要安排好农民工和城郊农民的市民化,还要以城乡一体化为理念大力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使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过上与城市市民等值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基于西部地区重庆市和西宁郊区498户被征地农民调查数据,在场论的基础上从角色认同的视角对原城郊农民市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文化程度、现在收入与被征地前相比情况、被征地意愿、未来生活信心、与原城市人的交往观、补偿满意度、社区环境、与原城市人的交往情况等与原城郊农民的城市人角色认同正相关,年龄与原城郊农民的城市人角色认同负相关,而被征地时间与市民城市适应性不相关。其中,现在收入与被征地前相比的状况和被征地意愿是影响原城郊农民市民角色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千方百计保障和增加就业机会,保证和提高原城郊农民市民化后的收入,落实他们的失地收益;搞好失地安置工作,完善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城郊的崛起,突破了历史上人为地将全国划分为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大块,两者互相隔绝、壁垒森严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目前在我国的450多个城市中,郊区农村,由于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得交通发达之便利,加之受城市经济的辐射,其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一般乡村。通过1990年对东、中、西部25个城市十年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郊是一个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农村的特殊地域,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城郊占地面积广阔。城郊是城市领导农村的前沿阵地,是城市与农村发生社会经济联系,实行城乡互助的联结点。城乡结合,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共同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和郊区农村的社会经  相似文献   

8.
加强城郊农民教育是城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城郊农民的增收,有利于实现城郊农民的市民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完全融入城市社会之中的新型农民。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山西省城郊农民的教育存在着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教育内容方法针对性较差、教育投入保障不力等问题。对此,应建立健全城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注重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与教育形式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土地,实现着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失地农民遇到了许多的制度壁垒,社会保障制度则是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应对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社会保障安排,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从而难以实现城乡间的衔接与转换。虽然各地都出台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但是依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本文旨在讨论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论证发展集体经济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提出"政府+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模式,以特殊背景下的暂时性制度安排,来应对政府短期内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不足,为下一步的农民市民化目标实现打下基础,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城郊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萍 《天府新论》2004,(3):60-62
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郊经济发展对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城郊经济发展既有利于增长城市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又有利于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要扭转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就要重视发挥城郊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成为无土地、无工作、无保障的失地农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身份隔离、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政府缺乏科学的城镇化管理理念以及失地农民维权能力弱小等原因,失地农民面临着土地财产权利受到削弱、政治参与权利被虚置、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不公平对待、文化教育权利受限制等权利保障困境。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必须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转变政府主导城镇化的理念和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土地收益分享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以南京市A区村改居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空间的改变无法代替其行为和心理的完全转变,适应城市生活是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角度调查和分析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以及这一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所具有的特征.并就促进失地农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市民化:传统超越与社会资本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农民超越自身的传统性的过程。通过对定县(定州市)的再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在接受现代市民素质、实现市民化的同时,自身的社会资本也在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向:农民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出现转变,自发性组织在增多,而且信任观也从传统的特殊主义信任开始走向现代市民性的普遍主义制度信任。在建构和完善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制度体系时,这些都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就我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而言,不应当只是将由市民所构成的社区视为建设的主战场;也不能只是强调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在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之下,失地农民卷入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且卷入程度很深.建设“国家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覆盖以及居民利益表单元”的城市社区,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社区形态以及社区所发挥的特定功能都应当被毫不犹豫地予以关注.随着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步入深水区,当前失地农民在城市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瓶颈”.如何借助城市社区建设实践解决失地农民城市发展诉求满足的问题,文章以聚居型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具体分析,并基于发展性视角提出了“社区重建”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社会资本创新与农民城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城市化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传统的离土不离乡和就地城市化转移模式由于脱离中国国情,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当前的产业转移导致内地中小城市的复兴,为农民城市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由于农民的城市化依赖于传统社会资本提供的资源支持,随着传统社会资本的瓦解,农民的城市化难以持续,只有积极构建新的社会资本,废除城乡二元体制,完善社会保障,提供制度资本与人力资本支持,农民的城市化才能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征用现象日益增加,尤其是城郊地区。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征地补偿问题。城郊地区征地补偿标准有两点不合理性:一个是公益性项目用地和非公益性项目用地的区分,一个是补偿标准太低。政府应着眼于农民的长远利益,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城郊农民市民化与撤村建居的过程中怎样处理集体经济问题,一开始就受到政府的重视,但在实践中有碍市民化深化的问题未受到重视。学术界对此问题有所研究,但对集体经济在撤村建居前后的作用变化、集体经济组织与新成立的社区管理上的矛盾等问题,关注不够。长远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对撤村建居与城郊农民市民化,并非只起积极作用;政府解决城郊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集体经济问题应适时,应该注意搞好城郊农民与集体资产的剥离,给予城郊农民同等市民待遇,并创新对原有集体经济的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空间的改变无法代替其行为和心理的完全转变,适应城市生活是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组织化是助力流动农民建立城市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提示了先赋性的“乡土型”组织社会资本是流动农民组织成功的关键,但却无法解释为何还有组织失败。本研究提出“复合型”乡土资本这一组织社会资本概念作为解释框架,对一项城市流动农民组织的组织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流动农民组织的成功在于实现了对“乡土型”组织社会资本在城市里的新建设与新发展。“单一型”乡土资本通过将流出地的乡土秩序转变为组织社会资本,快速建立起组织能力,将成员带入城市,却缺乏建立拓展组织网络以抵御城市竞争和维系组织应责的能力。本案例中,流动农民组织通过回到家乡,在“单一型”乡土资本的基础上,拓展出政治性的庇护关系和适应城市市场的乡情约束组成“复合型”乡土资本,弥补了城市中的组织网络建设能力和组织信任维系能力不足的问题,令“乡土型”组织社会资本保持了延承性,维护了组织发展。研究进一步认为,城市里的外来组织在原本的“单一型”乡土资本基础上拓展出“复合型”乡土资本更具现实可能性,这一过程中流动农民新的城乡身份得以塑造,有利于他们分别在城乡之间的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20.
休闲产业作为城郊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乡村观光旅游产业,它的产生有其内在的消费需求动力源。它的发展对于当前解决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农村发展又对其有反作用,从而驱动城郊休闲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城郊休闲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发展的本质定位和重点模式,才能确保健康、稳步、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