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斐伏尔把城市组织及其形态的变迁作为理解资本主义空间的生产及其历史条件的一把钥匙。他认为,都市规划是二战后新资本主义进行空间生产的战略工具。都市在传统城邑瓦解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它不是一种本质,也不是一种实在,而是全部社会生活的要素汇合与集中的形式。新资本主义的空间实践通过都市形式的建立使历史城市变成了具有几何性、视觉化和生殖崇拜特征的抽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刘怀玉 《求是学刊》2007,34(3):12-17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开拓者。他放弃了对资本主义宏观的历史必然过程之科学分析,而凸显了现代性日常生活这个微观的主体批判角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对社会统治的重心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不再是经济与政治领域而是日常生活领域。这便出现了所谓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现象: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的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迫被自我压抑所取代。这种恐怖主义与当代西方强势意识形态所渲染的“恐怖主义”无任何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场域与空间异化批判——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域的空间问题研究有三个主题:空间自身的形塑,空间内部进行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以空间为载体的符号与思想文化再生产之间的共时循环关系.寻根究底,马克思和列斐伏尔都为我们指认了空间中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幕后推手作用,准确地分析了由于实践的异化所带来的差异性出场与断裂性在场的历史根源.列斐伏尔在继承马克思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所开创的哲学革命内核基础上,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准确对焦资本主义制度的商品与符号的景观社会,创造性地阐释了空间中的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异化本质.他将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嫁接,完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在新时代更为细微而完整地阐释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思与史的辩证关系的指认.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怀玉 《求是学刊》2003,30(5):44-50
文章比较分析了列斐伏尔、海德格尔、赫勒与科西克等几位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他们从不同角度共同发现,日常生活已非人类可以完全信赖与依托的"精神家园",而是无可挽回地趋向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状态。但他们又不约而同地认为日常生活并非无可救药,仍然是一个充满着巨大创造潜能与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kfeb-vre)的研究方法曾受到法国结构主义的极大影响.尽管对索绪尔(F.saussure)、列维·施特劳斯(C.Levi-Strauss)、阿尔都塞(L.Althusser)等人的结构主义方法持一定批判性态度,但列斐伏尔仍将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运用于对社会文化现象条分缕析地剖析与批判之中.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9,(4):10-19
列斐伏尔的城市思想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的有机延伸。通过建构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法,他试图从"它者"或"第三项"的元哲学语境中,诠释以"差异空间"为前提的现代城市乌托邦,对以"抽象空间"为座架的资本空间再生产机制的消解作用。其理论始基,则是在"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象征空间""抽象空间-空间矛盾-差异空间"以及"资本-土地-劳动"三组三元辩证体系中,对资本主义缘何长期幸存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日常生活-城市革命的激进展望。据此,列斐伏尔在空间辩证法的开放视域中,重新定位了马克思实践理论同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的内在统一;进而,以城市为切入点,勾勒出在资本剥削方式已发生转向的情境下,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当代路线图。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普遍的都市化,都市作为社会关系的构成中心,影响和塑造了现代生活方式与形态,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重新构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图景。根据列斐伏尔的理解,现代都市生活既带来了生活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引发了现代生活的复杂化与多变性,加速了现代生活的商品化与消费化,造成了现代生活的碎片化与个体化趋势,加剧了现代生活的庸俗化与虚无化,呈现出丰盛与贫乏、永恒与短暂、多变与压抑等内在的矛盾和悖论。我们既要吸收与借鉴列斐伏尔对现代都市生活全面批判与反思的思想,也要从新时代中国现实出发,重新审视现代都市生活的历史趋势与可能前景,建构以美好生活为取向的现代都市生活。  相似文献   

8.
空间转向主要是指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空间具有社会性.从列菲伏尔、卡斯特到哈维和索亚等人对这个转向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个问题的兴起和突出,理论上与法国哲学中重视空间的传统有关,实践上与近代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化有关,与当代信息化和全球化下空间问题变得突出有关.空间转向对我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哲学研究以及城市问题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品 《社科纵横》2010,25(6):87-89
空间研究成为近几年城市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知识史的回顾与总结,整理出空间理论的核心基础,使之呈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同时认清空间转向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未来空间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晚年列斐伏尔到大卫·哈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列斐伏尔在晚年由对日常生活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空间问题研究之先河.列氏在他那具有巨大理论效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开篇就批评了近代以来将空间理解成一种严格的几何学概念这种笛卡尔主义式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层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地位差别的一定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社会分层的实质是反映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状况。西安社会阶层目前已经分化为党政机关和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上述十大社会阶层在全国大城市具有代表性。社会阶层不和谐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劳动者阶层处于明显劣势;产业工人的地位迅速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社会阶层的地位迅速上升;贫富不均。西安对全国构建和谐社会阶层的启示包括:关键要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市委和市政府尽快建立有效协调各阶层利益的经济、政治、文化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公民应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就业和再就业应列为"一把手工程";设立"弱势阶层受损补偿准备金";大城市应构建"菱形社会结构",尽快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大城市应多管齐下,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向弱势阶层倾斜;我们应在所有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社区的村委会设立"民意接待室";新建"和谐社会指标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任云英 《唐都学刊》2010,26(4):83-87
目的:近代西安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巨变,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转型过程为建国以后西安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不同程度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今天城市建设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方法:通过历史文献、档案以及实地踏勘,采用交叉学科分析方法,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近代化表征及其成因;结果:揭示了近代西安城市中心模式、交通结构、工业发展及其布局特征、商业空间、绿化休憩空间、祠、寺空间以及居住分异等7个方面的演变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3.
林晓珊 《社会》2008,28(6):194-214
汽车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外,汽车消费社会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引起广泛的注意。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外近年来汽车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从汽车的文化逻辑、汽车的符号批判、汽车与城市空间、汽车与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等五个方面回顾了布迪厄、法兰克福学派、巴特、布希亚、列斐伏尔、雅各布斯、北村隆一、厄里、费舍斯通、米勒,以及其他一些后现代理论家对汽车的相关阐述。最后,本文就汽车消费社会学研究的未来趋势及其对国内研究的启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周丹丹  李若晖 《社会》2016,36(5):197-221
“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学说在西方和中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学术命运。在西方,它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已被基本否定,但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界却被广泛接受。西方“母权社会”学说体系的坍塌,为我们反思中国自身“知母不知父”之说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契机。晚清民国之际,这一话语体系被引入中国,之后被历史学家用来构造了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个特定时期,以期证明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外乎于人类之普遍历史。重新回到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自身,我们发现,在道家和法家的思想脉络中,“知母不知父”具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内涵。先秦文献所展示的思想世界与20世纪套用西方学术术语对其进行的描述之间存在裂缝。本文将梳理“知母不知父”的中国谱系,反思这一断裂对当今探索社会学本土化的意义,并由此发掘与阐扬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5.
16.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上广  王春兰 《社会》2006,26(6):117-117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当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本文以上海为例,首先,分析了上海商品住宅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成因;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态势;然后,探讨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效应;最后,对当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重构的演变态势进行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外国帮助下,印度的太空事业得到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冷战结束后,印美双方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太空合作成为其支柱之一。印度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太空合作提高大国地位,赶超中国太空发展,提升军事实力。两国太空合作加速了亚洲太空竞赛和太空军备竞赛,使印度战略弹道导弹得到发展,由此加剧南亚紧张局势,形成东亚安全困境,并恶化太空安全局势,增加核战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法被引进和应用。学者们围绕北京展开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学学科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20.
从新古典一般均衡--历史无关紧要的假设前提出发,将历史纳入经济学分析中,既可以解释历史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的理性逻辑,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获悉历史重要的各种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偏离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环境,有限理性、交易成本、沉淀成本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普遍存在,历史很容易发挥作用,从而我们会看到不同背景条件下的演化路径,无法寻找单一、均质、收敛的新古典市场和价格模式,逐渐向契约行为以及契约行为的法律、社会和政治环境转变,全面理解历史发挥经济功能的机制、后果,以及改进无效率的制度长期存在措施,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