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浩然的诗中有大量的愁情愁绪的描写,这对他冲淡、自然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愁"是孟浩然的一种心理积淀,睹物、送别、思乡、仕途暗淡等皆能引起诗人的愁情愁绪.孟浩然的愁情愁绪不仅多,而且感受很细腻,诗人在表现这些愁情愁绪时显得真切自然,呈现出一种冲淡清幽、愁苦哀怨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诗语出自然,不事雕饰,风格清淡旷远。山川景色的描绘往往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各种艺术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孟诗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经》情结,诗人对《诗经》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乐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风格化用"等四个方面。诗人如此钟情于《诗经》,古为今用,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由此熔铸出诗人自己山水田园诗的独特精神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到了唐代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唐代不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也因作者个人风格不同,留下了许多有意思的雅号。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品味。"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所以被誉为"诗骨"。"诗星"孟浩然孟浩然与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后世极为推崇他的山水诗。清代文人陆风藻在其《小知录》里说"诗星,孟浩然也",因此孟浩然又有"诗星"的雅号。"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隐逸趣尚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人们对孟浩然的生平行状、对孟浩然的诗歌已多有论述,而对孟浩然的诗人品性、性格构成则语焉不详。笔者以为,研究孟浩然的性情对欣赏孟浩然那种澹泊清远的诗歌是必不可少的,有其人必有其诗,而以诗印证其人则更可见出人品与诗品的统一。本文想就孟浩然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好静慕隐的性情作一番粗浅探讨,藉以说明孟浩然疏淡简远的诗风的成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新唐书》卷二百三: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诗大致属于"清淡"一派.可从感情来看,孟诗大都并不平静.他是一个不善于理性反思、不喜欢节制感情的诗人.仕进无缘的焦灼,羁留异乡的孤苦,宴饮聚游的欢洽,放情山水的逸兴,在他的诗歌里都可以形成浓郁激越或畅茂飞扬的感情之流.孟诗的魅力不在淡、静、幽、远,而在于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叙写生活与感情的本然状态,平淡的外表下流动着飞扬的意兴,清淡的意象中贯注着浓郁的情感,把盛唐时代一个颇有豪情而又性喜自然的"隐士"的诸般情怀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明代各种版本的孟浩然诗集,收诗都在二百六十首以上。《全唐诗》最多,收诗二百六十七首,断句二联。(所辑佚诗虽有个别赝诗,但绝大多数都是孟浩然的作品。)但孟浩然佚诗并未辑完,现代从敦煌石室抄本中所辑佚诗可以证明。因此,孟浩然诗仍有一个继续辑侠的问题。笔者今尚辑得孟浩然佚诗二首,佚句一联。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的"清",首先是孟诗里的山水景致以清淡闲远为主,其次是诗歌语言的清新素淡,第三是在山水诗里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是清高脱俗的。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追求明净、雅洁、澄清、透亮人生之境与诗歌之境,故人们用"清"形容之。"清"的形象、"清"的人品与"清"的诗歌在孟浩然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孟浩然对"清"的诗性追求颇具宗教精神,也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就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而言,其与李白、杜甫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作为一种人格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存在,孟浩然人"清"、品"清"、诗"清",永远超越于时代之外。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其人性情的朴野耿直与其诗风的清澹自然,都与孟浩然的家乡襄阳紧密联系.从襄阳的地域特性和文化风貌来阐述这一地域性对孟浩然性格的影响,以及对其诗歌内容与诗风的造就,从而对孟浩然其人、其诗有更加客观的整体性解读.  相似文献   

11.
吴投文诗歌表现的是"石头精神",饱含着忧郁,他的忧郁来自现实的悲哀和自我的孤独。陷入忧郁的诗人开始了沉思,他在思索世界与人的关系,思考人在出了问题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应对与担当,其创作的沉思品格将吴投文的诗歌提升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沈光文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尚。其来台之前作于浙闽粤沿海的诗作,集激楚豪壮与沉郁悲慨于一体。其书写乡愁、歌咏友情的诗歌,发自肺腑,情感真挚,呈现出质朴率真、清新自然的风格。沈光文一生饱经忧患,但其乐观旷达的个性以及儒道文化的濡染,又使他善于以理性、旷达的精神战胜苦难,苦中作乐,从而赋予其诗作苦趣交集与旷达自适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先词题材类型丰富,除前人所常写的艳情词、闺情词、愁别词之外,还写了不少感怀词、宴饮词、咏物词、节令词、写景词。这些从日常琐事、身边景物感发而写成的词作,情感抒发直接真实,思想亲切自然,给当时香粉充溢的词坛带来一片清新,将词境引向了日常生活的空间。张先词的创作视野面向人生、面向社会,抒写自我生活场景,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提升词的地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是一很系统、很有序的组诗,归旨无它,只在“忧思”二字。“忧、思”二字在组诗里反映的情感程度是渐变的,即“忧”的情怀由第一首起的浓烈、沉郁开始,在逐渐地减淡,渐薄;而“思”的追问则在起初的无序、慌乱转为浓厚的玄思与有目的追寻。拙文将在阮氏的忧思历程里对其诗歌创作与哲学思考作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愁”之咏源远流长。诗人们对于时光流逝、青春难驻、人生不永的敏锐感受以及由此带来的淡淡哀愁,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由于某种特定情景的触动而反复出现。到了宋代.由于文人们普遍具有一种二元悖反心态和多重文化人格,“词”这一适宜表现人生细腻感受和婉转情思的文体日渐兴盛,且与传统的诗文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而在宋词中,抒发伤春悲秋、惜时叹老等“闲愁”意绪的作品大量出现,构成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莆线。  相似文献   

16.
郑临川先生的古典诗词在理想追求、爱国情怀、社会责任、读书治学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他的诗词大都是人生旅程的写照,在对时势无奈的痛苦中发出感时哀世之吟,从而抒怀言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其诗歌无论纪游、赠别、思乡、怀人,多呈离乱的悲凉心境,折射出知识分子发自内心深处的时代感怀。无论是刚接触现实融入社会的歌吟之作,还是表现漂泊流离、前途渺茫的无端伤感,抑或后来反映教书育人的心中吐蕊,以及人生起伏的情感激荡,无不透露着自觉而强烈的社会责任。老一辈知识分子那种坚定的爱国热情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正是中华民族世代薪火相传的精神认同。  相似文献   

17.
渠晓云 《南都学坛》2003,23(4):58-62
历来对阮籍《咏怀》许多从时事政治的角度来诠释,甚至几乎每首诗都要与魏晋间的史实一一比附。根据社会背景来分析诗歌这无疑是诠释诗歌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诗歌都是现实政治,尤其是时事的直接反映。从阮籍的整体心态入手,将《咏怀》诗分别从忧思与伤心、徘徊与将何见、孤独三方面来诠释,可以看出:忧伤氛围始终贯穿《咏怀》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是《咏怀》诗的诗旨,这反映了阮籍痛苦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生命关怀是一切文艺作品关注的主题。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作因“舍我其谁”的主体人生定位及人格投射而表现出博大、深沉、悲怆的生命关怀,其诗歌艺术上的取象宏大、格调沉雄、老劲拙朴皆源于此。  相似文献   

19.
曹植是魏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他的特殊人生经历,造成其作品善写愁思。曹植通过意象的创变,对于愁思进行了细致感人的描写,创作了《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作品。曹植将这种愁思与意象营构巧妙地融合起来,通过比兴手法创构意在言外、高度概括的意象类型。曹植晚期的诗赋还表现了逍遥游放、摆脱愁闷的心态,从而开启了正始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