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娶得龙女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女故事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神奇幻想故事之一.本文将龙女故事分为“龙女报恩”、“龙女与凡人婚配”、“煮海宝”和“乐人与龙女”四个亚型.对于龙女故事的起源与演变,本文综合了60年以来的各家研究成果,从龙女故事的印度源流与中国化两方面勾勒出其形态的发展脉络.龙女形象与“求如愿”母题的结合使“  相似文献   

2.
唐传奇《柳毅传》就题材来源说,应该是受到印度佛经中龙女报恩故事的影响并且在其中国化、文人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柳毅传》在歌颂柳毅的"义"的同时,还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崭新的但又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契合的"知恩图报"的龙女形象。而龙女和书生柳毅的婚姻其实就是龙女报恩思想的体现,这和龙女故事的报恩原型也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3.
孤儿角色与成年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孤儿”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遍布世界各地,其故事类型主要有“田螺姑娘型”、“天鹅仙女型”、“找幸福型”、“百鸟羽衣型”、“两兄弟型”和“灰姑娘型”等。孤儿的性别有男有女,他们总是在少年时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并遭受各种磨难和考验;但同时又得到他人的帮助,最后孤儿总是获得幸福。由于孤儿角色涉及的故事类型较多,本文仅就田螺姑娘型故事探讨“孤儿”的角色及其成年礼内涵。一田螺姑娘型故事常被学者们归入“幻想故事”或“童话”一类,在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为400C型。我国田螺姑娘型故事大都与报恩的主题有…  相似文献   

4.
透过龙女故事的基本情节内容.可以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到建社会中较完备的一夫一妻制下的多种婚姻形式和爱情婚姻状况.及其间所蕴含的民众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经过《左传》、《国语》等载录,到司马迁的《史记》,业已基本形成。最早把“赵氏孤儿”题材创作为戏曲的是元初的纪君祥。他的被誉为元人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杂剧,奠定了这一源远流长、传唱不衰的传统剧目的厚实的基础。纪剧之后,出现了这一剧目的众多的戏曲改编本。本文拟专论《赵氏孤儿》杂剧的南戏改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雾都孤儿》的一个次要人物南希入手,对她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指出这个人物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文章根据南希的遭遇,深入探索了她的心路历程。这不但能引起读者对这位迷途知返的“女贼”的同情,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她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7.
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相似文献   

8.
“赵氏孤儿”主题故事最早见于《左传》 ,后为多种戏剧 (戏曲 )作品展现 ,几乎每一次改编都赋予情节新的发展和变化。 2 0 0 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赵氏孤儿》 ,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同时扩展在舞台表现上显示出某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深层原因是情节的扩展与变化 ,外在表现为人物置换和与之相关的主题转移。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戏文是明代剧坛上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有富春堂、世德堂、汲古阁等多家坊刻改本流传于世,杭州人徐元的《八义记》亦是其中一种。然清初至今,诸家曲目著录此剧多有讹误。最近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继志斋本《八义记》的再发现与回传,表明继志斋本即徐元所作。徐本与明代富春堂本、汲古阁本在主旨、情节和文词上都存在较大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徐本的存在,不仅补上了南戏《赵氏孤儿记》向文人传奇《八义记》演进的关键一环,而且和其他三种明代坊刻“赵氏孤儿”所组成的文本群,成为再认知明代改本戏文形态和性质的代表文献。  相似文献   

10.
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吴一文、覃东平撰写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①是苗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具有以下特点:一、丰富周全的内容自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被“发现”的那天开始,它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就受到了学界的重视。从1896年苗族古歌第一次见诸文字记录到《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课题的立项(1996年),正好是一百年。可以说,《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出现,是一百年来的资料搜集和研究的积淀,是积大成之作。首先《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提到了英国传教士克拉克(Samuel.R Clarke)1896年在贵阳记录黄平苗族…  相似文献   

11.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忠实记录了日军在华的种种残暴行径,真实再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期的心路历程,真切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壮举,同时,深刻反省了战争扭曲人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可以说,<龙子>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  相似文献   

13.
屈作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深切的爱国精神,感染国人,影响世界。建议端午节应增加祭拜屈原的仪式;增强端午赛诗的内容;升华原生有形文化赛龙舟等;在屈原乡里建立"国际端午节研究中心",以加强组织,规范其节俗活动。  相似文献   

14.
悦城龙母信仰在唐代就已十分盛行 ,比南方妈祖信仰历史更为悠久。它经历了宋代和清代两个发展高峰 ,到现代更与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 ,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龙母信仰中的祭祀活动既遵循着统一的程序 ,又有着一定程度的变异 ,表现了人与神之间的多样关系和现实中人的地位和角色的分化。由于现实生活的发展 ,人们赋予龙母信仰以更多的理性色彩 ,因此应将龙母信仰当作一种俗信来看待。  相似文献   

15.
悦城龙母信仰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征 ,即信仰的正统性 ,儒释道的融合 ,民间习俗活动与娱乐竞技相结合 ,民间捐款是龙母信仰发展的支柱  相似文献   

16.
苗族锉花是湘西苗族民间剪纸的代表工艺,和一般的剪纸艺术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大的不同。除去创作主体与实际功用的差异外,苗族锉花的审美意义表现为对生活的诗化,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中的“福”、“禄”、“寿”、“喜”等价值的追求。苗族锉花作为民间信仰的物质载体,实现着人神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传递着对于民间神灵的衷心祝祷和美好祈愿,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世俗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苗疆“挡箭碑”一体两面特征及民族繁衍意识蠡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疆“挡剑碑”是鬼神崇拜与生殖崇拜的产物,巫术作为实现保种护生功能的主要技术而显现。 “挡箭碑”一体两面之特征与保种护生功能体现了苗民族强烈的繁衍、增殖意识和“善恶观”道德价值,也反馈出苗族鬼神文化的虚诞性与滞后性。  相似文献   

18.
端午考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为止关于端午起源的诸种说法皆难以成立,推原其初,此节实为岁时节气,而非因人设节。端午之名,源于夏日之正阳,时当午月午日,最初与夏至时间相重,后逐渐演变为以五月初五为端午,而当伍子胥、屈原、介子推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人物、事件与五月五日联系起来以后,端午从一个纯粹的节气纪念日演化为社会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9.
苗族文化以口传为主,其民族历史靠服装承传,因服饰携带和保存方便,成为纪录苗族历史的重要载物。服装具有实用、审美、镇邪、象征等功能。服饰既属物质层面,是生活必需品;也属文化层面,包含服饰制作、审美、使用场合及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湘西苗服多姿多彩,不仅展现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更表现了对社会文化的诉说。苗服与苗风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集中概括和具体体现。湘西苗服体现了苗族自我,表现了独特的苗人哲学和服饰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