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重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的县域经济总量小、结构欠优、开放度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对重庆市各区县多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由此评价各区县经济发展的水平,找出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县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区县综合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区县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38个区县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的综合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都市功能核心区域和拓展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最强,城市发展新区域次之,而生态发展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最弱;各区县按区位特征主要分为两个大类.有鉴于此,提出应当继续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构想,在着力打造都市功能区域和城市发展新区域的同时带动生态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探讨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对西部大都市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各大都市之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各大都市内部也出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文章运用重庆市1998-2007年的数据,就影响重庆市各区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发现,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小时经济圈高于两翼的特点。同时,区县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农村消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区县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对重庆市各区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后,文章提出了协调各区县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的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经济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经济系统,其经济发展效率评价涉及的指标众多。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一种评价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个生产或非生产部门(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可用于评价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将DEA理论运用于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经济系统的分析,利用产出导向的BCC模型衡量可变规模报酬下各区县经济发展的相对效率,并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发展效率的建议。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有效性整体较差,仅渝中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双桥区、潼南县、璧山县7个区县相对有效,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全市劳动投入冗余现象较为突出,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表现出明显的产出不足特征。  相似文献   

5.
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研究对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年以来的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结合2000年以来重庆市各区县经济数据,运用人口分布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耦合指数,分析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市人口呈现出"总量升、比重降""渝西多、渝东少"和"一区增、两群减"的特征;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呈"一区高、两群低"的特点,耦合指数呈"一区降、两群升"的趋势;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不断提高,表现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县数量不断增多。为此,需进一步加强重庆市"一区两群"之间及其内部各区县人口与经济的系统分析、精准定位和分类施策,不断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自治县主要县域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自治县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发展失衡容易引发地区性社会风险。文章以县域经济发展失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云南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界定了预警指标的警限,并对各预警指标进行了预警判断,发现各民族自治县绝大多数预警指标存在较严重的警情,找出了县域经济发展失衡的警源。根据对云南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失衡预警判断和警源分析,为使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以降低发展失衡效应。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形势下,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发展固然是好事,但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值得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辽宁省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县乡镇财政困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有必要针对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唐山市县域经济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唐山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各地发展不平衡、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外向型特色经济发展滞后及人才缺乏等.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18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重庆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分逐年提高,但目前仍处于过渡阶段,离协调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各片区在经济、生态、社会各系统的发展上存在差异,普遍面临着生态—经济发展两难问题;未来重庆市各片区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将跨越过渡阶段,走向协调阶段.故此,各片区应遵守客观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带来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产生了;1994年以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明显突出出来;"县政危机"的加剧,加快了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人口结构失衡、性别比过高已经严重影响到重庆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重庆市各辖区人口性别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成负相关关系。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对人们进行观念引导、法律规范、政策扶持,改变这些地方落后的经济现状,进而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的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促进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撤县(市)设区"政策是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撤县(市)设区"政策是否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需要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共101个县域样本面板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从政策实施的具体区县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两个层次进行效果检验,以综合研判"撤县(市)设区"政策对经济发展、区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体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加快经济发展进程;"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具有明显地区差异,重庆市的实施效果优于四川省;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为短期激励,且需经历一定适应期方能充分调配市政资源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激励作用会随时间逐渐减弱。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产业聚集效应在政策实施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可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区域内大量企业聚集而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产业聚集效应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交流与提升分工合作效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政区划,应考虑各地区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区划调整政策;协调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根据区域未来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城区功能定位与县域发展格局;提升政策实施经济效率,科学合理挖掘资源潜力,优化区划调整内涵。文章从理论假说出发,经过系列实证分析检验,对典型内陆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拓展区划调整影响效应研究,可为地方政府行政区划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要素。文章基于2000-2008年重庆40个区县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企业家精神促进了重庆经济增长,并且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滞后效应;但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对落后的两翼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文章认为这是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在此区域活跃度较高导致的。因此重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两面性,制定有利于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发挥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抑制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县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却十分显著。在分析了山东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以及发展速度差异后,选取11项指标对20个沿海县市进行聚类分析,从资源禀赋、交通和区位因素,经济政策因素,以及产业结构因素三方面,分析山东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从县域合作、政府作用及产业发展角度提出了缩小差异,实现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与全国县域经济整体相比,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同时其内部发展也不平衡。从纵向发展来看,在1995-2004年间差异性逐渐扩大;从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本文通过运用衡量经济发展差异的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的计算,分不同层次对民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榆林1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通过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最终将各地级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分别进行客观评价,并就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县域经济不断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过程和路径。借鉴并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对于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效率、帮助县域经济发展走出困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三大产业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视角入手,以辽宁省部分县域为例,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帮助各个县域在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促进县域经济顺利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贤海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37-40,116
安徽县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体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县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县域发展目标不明确,综合竞争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县域财政普遍困难,存在严重"资金缺口"。加快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完善区域统一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区际竞争与合作,积极重视县域创新,并加快生态县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是经济上的百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是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领军力量。文章对衡阳4强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找出差距,为衡阳市4强县步入全国百强提供具体思路和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