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安文学分“汉音”和“魏响”两个发展阶段.曹丕在建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中心位置,既是“汉音”的继承者、发杨者,又是“魏响”新风的开拓者.曹丕的文学创作,兼备“汉音”和“魏响”的特色,最全面、最集中地体现着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因而曹丕实为建安时代最富代表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评注     
《木兰诗》叙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该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歌谣,是收罗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乐府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辞。乐府所采集、创作的乐章和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唐以后,凡能入乐的诗歌和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甚至宋元词曲(因为合乐)也称为“乐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乐府诗历来被看成一种独特的诗体。《文心雕龙》于“辨骚”、“明诗”篇外,另标“乐府”篇;《文选》于“骚”、“诗”外,另立“乐府”门;《文苑英华》于“诗”门中,分出“乐府”类。故明胡应麟《诗薮》云:“世以乐府为诗之一体。”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乐府诗与其他体类的传统诗歌的区别在哪里?历来论乐府诗的特性,首先都从音乐方面着眼。但创始的乐府古辞固然都曾合乐歌唱,然自魏晋起,文人拟作的古题乐府已大多“无诏伶人,事谢丝管”(《文心雕龙·乐府》),唐以后文人自创的新题乐府更是“未尝被于声”(《乐府诗集》卷九十)。因此,在大部分乐府诗主义而不主声的实际情况下,音乐性并不能代表乐府诗的总体特性;乐府诗应该还具有自己的文学特性,否则就不可能在传统诗歌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历千年而不衰。不少研究者已指出,中国传统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相应地较不发达,而乐府诗却较多叙事诗;与叙事性相应,乐府诗多采用铺叙、对话等手法;乐府诗的语言也较朴素自然,不事雕饰。除了这些特性外,笔者认为,乐府诗还有一个尚未为人拈出的重要特性——虚构性。一般的中国传统诗歌具有纪实的、非虚构的特性,而绝大多数乐府诗所处理的,却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本文即拟从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与音乐关系密切的乐府、歌诗等是沈约一生所关注的重点。沈约《宋书》在继承司马迁《史记·乐书》、班固《汉书·礼乐志》的基础上,不仅正式设立了《乐志》,让音乐从礼仪中分离出来,而且四卷的"乐志"内容很丰富。正因此,沈约现所存见的乐府诗,数量之多,在先唐诗人中几无可比。沈约之于乐府诗的收集与整理,主要表现在《宋书》的三卷《乐志》("乐二"至"乐四")之中,其虽然不属于乐府诗总集,但却是可以与乐府诗总集媲美的。因之,这三卷乐府诗所呈现出来的"整理类批评"特点,也就自然是值得重视的。而《乐志》中的一卷"乐一",则为沈约"题解类批评"的代表作。"整理类批评"与"题解类批评"对于当时的音乐文化建设、乐府诗的辑录与整理等,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世史学家与文学家的乐府诗批评,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因而在乐府诗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乐府>界定乐府是一种"诗"声"同构的独特文体,同时将乐府纳入<诗>的系统,强调"诗"(即歌辞)在乐府创作中的主体性;且赋予乐府正统的伦理功用,在阐述乐府雅俗嬗变中体现了刘勰强烈的感乐忧时意识和以文救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乐府研究的"音乐视角"取决于乐府艺术、乐府文学的"音乐性"。"音乐视角"的研究目的在于从音乐的角度揭示乐府文本形态的成因。"音乐视角"既包括与曲调的产生、特点、流传相关的内部音乐要素,也包括宫廷音乐建设、音乐消费风尚、音乐观念等外部音乐文化因素。乐府音乐与文学的一般关联体现在六个方面,涵盖了从乐府文学创作机制、创作过程到流传演变等各个环节。乐府"音乐视角"的学术总结,有益于"乐府学"的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7.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3,33(1):57-64
题解类乐府诗著作,是唐代乐诗理论建构与批评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其批评史价值主要表现为:注重对本事的释解,并在古乐府创作与理论批评两个方面,均使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以题解的形式,推动了唐代乐府诗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在乐府诗分类、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题解阐释三个方面,对郭茂倩《乐府诗集》产生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 ,对汉代歌诗的创作起有重要作用。乐府的采风观谣 ,使民间歌诗得以保存 ;乐府的制乐活动吸纳了文人加入 ,促进了文人的辞赋创作 ;乐府对外域音乐的吸收和改制 ,丰富了华乐的音乐品类 ,其音乐和文辞的配合方式 ,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选诗以配乐”与“依调填词”两种基本方式。胡乐与汉文的配合方式 ,对反省“胡乐生词”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王维的乐府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维现存乐府诗共103首,主要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而在这两大类乐府诗中,又有古体乐府与近体乐府之别。王维的古体乐府,以五古、骚体与七言歌行最具代表;其近体乐府的体式之多与数量之众,连“诗圣”杜甫也难以与之并论。从新题乐府的角度而言,王维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新题乐府的诗人,并对杜甫、元结、元稹、白居易等人产生着较为直接的影响。王维乐府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大都属于“乐章”的范畴,即能入乐歌唱而成为歌诗。  相似文献   

10.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11.
曹操与济南     
曹操与济南有很深的缘分:做济南国相,在政治上得到了历炼,树立了名声,可谓是事缘;在济南附近收编黄巾军,势力大增,初步奠定了王霸之业的基础,可算是地缘;纳济南人卞氏为其贤内助,得以全身心地致力于戎机政务而罕有后顾之忧,这便是所谓的人缘了。因此说曹操是济南历史上的名士,自无不可。  相似文献   

12.
建安前后,以“三曹”为核心形成了浓郁的文学风气。“三曹”凭借其特殊身份和地位,聚集大批文学人才,并创造了适合他们施展文学才能的条件;“三曹”自身也都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在带动其他作家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才使建安时期的文坛出现了独特繁荣的景观。  相似文献   

13.
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书法的草书系统直线发展的传统史观提出不同的见解 ,从书写意识和体势区别提出了划分隶草、章草、今草的界线。根据历史文献和新出土的简牍互相参证 ,证明了“史游创章草”之谬误和“杜操创章草”之可信。而章草之名 ,与后世书家大量以章草书写《急就章》有关 ,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对张怀确见过张芝真迹提出新的考证 ,同时以汉简、墓砖为物证 ,说明了东汉末年张芝能创今草的必然性汉简中存在横势隶草和纵势隶草的两种自然书写状态 ,前者发展为章草 ,后者发展为今草。章草逐渐衰落 ,今草日趋繁荣 ,故有新旧书体之说 ,也由此造成了今草由章草衍变而来的历史错论  相似文献   

14.
二曹辞赋论     
二曹留存下来较完整的辞赋有70余篇.按其创作动因及赋旨,可分军旅、娱游、感怀、咏物四大类.二曹辞赋有题材相同、赋旨相近、手法相似之处,但大多数篇章显现出选材、立意和艺术手法独特的异样风采.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封建正统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是一代枭雄.无论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湮抹的一笔.作为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统一北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本文通过探寻曹操廉政思想的脉络,发掘出他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雄文士常举杯高歌,抒情言志.曹氏父子嗜酒,对酒有着深厚的情结.曹操造酒、献酒、劝酒,留下了“煮酒论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佳话;曹丕爱饮酒,常和邺下文士举杯高会,给生活平添了丰富的色调和乐趣;曹植饮酒不节,张扬了他的豪情,也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和痛苦.曹氏兄弟与建安文士在游宴活动中举杯畅饮,激发了他们的才情雅兴,首创大量的公宴诗、赠答诗.这种生活行为,影响历代迁客骚人.曹氏父子的诗酒风流、生活习俗,与谯地发达的酒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建安文学接受史上,对曹丕、曹植兄弟人品文才的评价,存在着"抑丕扬植"的倾向。直至明清时期,王夫之等人竭力予曹丕及其作品以高度评价,以至一度出现"抑植扬丕"的状况。"抑丕扬植"倾向在整个接受史过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形成与演变过程既具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受众文化的心理特征,即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权威崇拜的心理定势潜在地支配着读者的接受活动。由此亦可见读者期待视野之变化及文体兴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9.
曹操有“好杀”的一面 ,更有得人心的一面 ,他大度豪放 ,明大理 ,识大局 ,用人“唯才是举”,实行屯田 ,严于执法 ,打击豪强 ,体恤民情 ,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因此 ,对曹操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20.
文学和史学评价标准的分野,制造了曹操人物形象解读的艰难。这种解读的分歧直接关合着作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所隐寓的意义指向。而从读者维度切入,阐释小说文本意蕴,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含义,恰好是小说人物形象多向指涉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