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史诗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宝中之宝,它不仅用特殊的形式保存着各民族的重大史实、传说、神话和语言,而且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多面晶体,是世界多极化、多元化、多样化的体现或证明.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两大史诗<伊利亚特><格萨尔王传>的比较,从流传方式、历史真实性、英雄颂歌、社会历史条件、战争观念、谋篇布局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东西方史诗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血缘关系.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世界文学的视角,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东方的藏民族史诗,使藏民族史诗的研究更进一步,更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古希腊《荷马史诗》在英雄形象的描绘上,显示出相似的塑造模式及人生理想。江格尔和阿基琉斯身上表现出的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在超凡离俗的神圣色彩下,呈现着普通人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史诗描绘了英雄身份解构与重建的过程,要求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与反思,突出英雄的重要性。两部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启示我们进一步思考东西方民族在社会观念、文化信仰等方面的相似和差异,从而加深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俞灵 《中国民族》2014,(4):37-39
史诗,一种古老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在文字尚未出现时,人们用口述形式将史诗世代相传。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史诗、印度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等都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相似文献   

4.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中森姜珠牡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都是文学史上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美好女性形象.珠牡和罗敷形象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也在角色塑造方式、角色性格、角色社会定位与形象评价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说明藏文化体系与汉文化体系之间审美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美学角度对珠牡和罗敷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藏汉文化审美观念的异同,进而探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文化传统和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在流传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质的<格萨尔>.土族<格萨尔>就是在藏族<格萨尔>的深刻影响下产生的一部以韵散结合体形式说唱的长篇史诗.文章阐述了土族<格萨尔>的流布情况,说唱程序、形式和内容,整理、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羊尾巴儿子"类型故事以<拇指般大的儿子>、<山羊尾巴儿子>、<尾巴儿子>、<鹿尾巴儿子>、<耳朵般大的儿子>、<羊羔尾巴儿子>、<绵羊尾巴儿子>等多种形态流传于蒙古民间,是蒙古族中流传较广的故事类型之一.文中对蒙古族"羊尾巴儿子"类型故事的十二篇异文进行母题比较研究,概括出该类型故事的三个类型变体,从而归纳了其基本类型.通过对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同类型故事主要母题的比较研究,阐述了蒙古族此类型故事的发展与演变,并探讨了一些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章讨论了<格萨尔>史诗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早期传承形态--"七章本".<格萨尔>史诗作为英雄史诗,从情节结构上完全符合世界其他民族的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的基本情节结构."七章本"是传承藏族及其周边众多民族中的<格萨尔>史诗,它的这一稳定的结构和共同的情节单元表现出了<格萨尔>史诗传承和传播的基本形态.正是在这一情节基干上,各族的<格萨尔>史诗继续抽枝开花,茁壮成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中森姜珠牡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都是文学史上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美好女性形象。珠牡和罗敷形象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也在角色塑造方式、角色性格、角色社会定位与形象评价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说明藏文化体系与汉文化体系之间审美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美学角度对珠牡和罗敷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藏汉文化审美观念的异同,进而探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文化传统和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9.
吐火罗人的命名及其历史活动是中亚、西域文明史中争论最大的课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东西方各种文献中有关“吐火罗”一名的不同译写形式,说明历史上的吐火罗人曾在不同的时期活动于不同的地区,并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暗示出他们可能存在的大范围的频繁迁徙活动。这一点应是从总体上把握吐火罗人的历史活动及其文化遗存,全面认识吐火罗人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青藏高原范围存在东、西两个女国,一个在"葱岭之南",一个在今川西高原.然<旧唐书·东女国传>对川西高原女国风俗与政体记述中,却出现了不少与<隋书><北史>所记葱岭之南女国相同的记载.这究竟是两个女国存在相同的习俗,还是由于史料记载的篡乱谬误所致?本文从史料的传承与演变对此进行了甄别与考察.其结论是,<唐会要>和<旧唐书·东女国传>对川西高原女国的记载中均明显存在史料的篡乱问题,文章还对其史料发生篡乱之缘由与流变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廊"和"一圈"框架内广西与越南旅游资源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素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作为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广西,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多方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之一的越南毗邻,双方对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尚显缓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构建和“两廊一圈”深入推进的情况下,广西的旅游业应当抓住机遇,实现“一廊”和“一圈”框架内广西与越南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2.
有学者根据傣族文献的记载认为,傣族在公元前5世纪时曾建立过一个地跨云南西部和缅甸的“达光王国”,并把“达光王国”写进了有关傣族历史的论著之中。本文作者根据其掌握的资料对“达光王国”进行了考证后指出,傣族文献中有关“达光王国”的记载,实际上是流传到傣族地区并被“傣化”后写进了傣族文献的一些缅甸史籍中关于缅甸历史上的“太公王国”的传说故事,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辑录了新疆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民族语地名 12 0个 ,分成 4类———自然地理地名、北疆东疆地名、南疆地名、文物遗址地名 ,并指出每个地名的语源和含义。  相似文献   

14.
自1950年代至今,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上出现了几次关于田野作业的大型讨论,2006年12月在京召开的"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便是其最新进展。主持人刘铁梁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志》的首批成果,对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目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如何撰写当前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所期待的民俗志?"——做了回答。本文将《中国民俗文化志》所依赖的概念("标志性文化")与写作模式("标志性文化统领式")加以批评,重启它所蕴含的可能性,以促使当前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有关田野作业的讨论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额布都格口岸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朗镇西南22公里处,中蒙边境线1423号界标处,纬度为东经118°10'27″,北纬48°2'27″,原属巴音塔拉嘎查,现归阿木古朗镇管辖。与其相对应的是蒙古国东方省巴彦呼硕口岸。由于这里的地形是与膝盖相似的丘地,且拥有一条名叫“额布都格”的溪水,故而称其为“额布都格口岸”。“额布都格”,蒙古语,本意为“膝盖”。该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饲草、农畜产品;主要出口商品有大庆境外石油勘探、机械设备以及建材、机电、日用品、粮油副食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广告大战与价格大战的“非市场营销”的表现,其缘由是“边缘化”的经济地位与符码化的消费时尚。它提醒我们,今天的中国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有限,还不能像美国的企业那样“一掷千金”地“玩营销”;在西方文化横行天下的今天,在与文化紧密相关的符码方面,处于文化转型的中国还不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兴边富民行动"是针对我国陆地边境地区所采取的一项系统工程,只要这项政策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那么就会为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作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满族族源神话与"满洲"族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流传于满族中的“三仙女”神话故事,不仅保留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部分原生态素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三仙女”沐浴湖泊的具体方位在黑龙江下游的博朗湖,它为我们今天准确地认识满族的形成和族称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辽朝兴衰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这一历史启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历史上的辽金元政权就曾创造过"落后打败先进"的光辉业绩,但到了他们变后进为先进的后期以后,又被新兴的尚处于落后阶段的女真、蒙古和起义军所打败.契丹初兴之时,能够以一个"落后"政权打败"先进"政权,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骑兵,而是因为那时的契丹人具有一种"惟知有国,而不知有身"的上下一心求发展,艰苦奋斗创大业的民族精神.到了契丹变后进为先进的后期以后,变得不堪一击,又被新兴的尚处于落后阶段的金政权所打败,也不是因为契丹人没有骑兵,而是因为契丹人丧失了原来那种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是辽朝逐渐走向腐朽的必然结果.从辽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腐败就要挨打",我们应该牢记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0.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英文ethnic是希腊语ethnos拉丁化的形容词形式 ,对应中文的直译可理解为“族”或“族的” ,属于人类社会“族类共同体”应用范畴。该词在英文中没有形成名词形式 ,在与group连用后形成了复合名词ethnicgroup形式。在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以后 ,ethnicgroup一词在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流行开来 ,用以分析这些国家基于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要素基础上的“认同群体”。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ethnicgroup这一术语在世界范围流行开来 ,在引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时 ,中文翻译为“民族”、“民族集团”、“种族”、“族裔群体”和“族群”等 ,其中以“族群”最为通行。但是 ,学界在研究和应用这一术语时 ,缺乏对ethnos及其派生的ethnic和ethnicgroup源流的关注。本文就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早期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的含义演变和应用情况做一梳理 ,并指出了这一术语的流行属于西方国家“族类政治化”裂变的产物及其表现出的“后现代”话语的特点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