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射雕》三部曲中的复仇母题为案例,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及其内在机制进行解析,并试图阐明这不是传统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而是在延用与发展之间孕育了金庸武侠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金庸武侠小说的崇高地位与他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有很大的关系。金庸是武侠小说历史上第一位在文学观念上"觉醒"的人,他突破了关于武侠小说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把武侠小说和纯文学相提并论,并身体力行提高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局面。"修改"对于成就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性意义重大,它提高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级别和档次。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对武侠小说文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文学观念、文学史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本阅读,发现其中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这个身世之谜由混乱或邪恶的血缘关系造成,注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运。叙事深层如此关心血缘注定的身世问题,只有在20世纪华人文化语境中才能得到解释。本文第二个论述层次从具体作品分析进入到作品与文化语境的相互诠释,发现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模式与现代华人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侠客的身世是民族文化命运的隐喻。金庸武侠小说与文化精神在深层意义上的契合,提供了理解武侠小说结构与功能的基点:武侠小说的文化意义胜于文学意义,它是华人世界中最普遍的文化仪式。于是进入第三个论述层次:既然武侠小说是一种文化仪式,批评就不能套用纯文学的理论范畴与系统;就必须承认幻想的合理性与意义深度,叙述模式的因袭与规范化重复等纯文学否定的东西。武侠小说的创作与阅读使华人——不论是精英还是大众——在幻想中完成了文化认同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对于文化传统维持自身的延续性与个体获得社会归属感都是至关重要的,武侠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华人文化对它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自梁羽生、金庸掀起新派武侠小说的热潮以来,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种类在港台长年深受欢迎,历久不衰。据说在全盛时期武侠小说作者多达三百余人,但真正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的却很少,特别是当时出现一种现象,金庸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唯一能突破金庸的模式而另辟新径的是台湾武侠小说家古龙(1937—1985年)。古龙的至友、现香港作家协会会长倪匡认为:“古龙是自金庸以来最好的武侠小说作家,突破传统、别具风格、浪漫激情——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其作品刻画人性深刻,人物生动,能把传统与现代化而为一。”香港作家黄  相似文献   

5.
金庸武侠小说汉译英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英译本偏少,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是中国文学译入译出失衡的一个缩影。从文化特色词来看,侠、江湖、武功等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难点。从文化交流来看,英译中国文学在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英语世界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英语文学对英译中国文学的排斥也是导致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侠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主要是文学阐释的产物.金庸小说不同于侠的古典阐释,它以现代意识重构了侠的形象和侠的世界.金庸对侠的现代阐释,使武侠小说获得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金庸小说也登上了武侠小说的顶峰.另一方面,对侠的现代阐释又摧毁了武侠小说这一古典文体的理性主义基础,造成了武侠小说的终结.这就是金庸小说的独特历史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文学批评对金庸武侠小说评价的巨大差异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文本,同样的文学现象,不同的批评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评论?作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批评是否立足于其恰切的文化定位。我们只有立足于其大众文化定位才可能对金庸武侠小说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王立坤  阎继承 《理论界》2005,(8):186-187
作为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之"终结者"角色对于解读金庸具有特殊的阐释意义.此书不仅仅是金庸创作生涯的"封刀"之作,而且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具有反武侠的特色,金庸自己在书的后记中也称<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论者多有许此书为西班牙之<堂·吉诃德>,认为其恰如<堂·吉诃德>终结骑士小说一样,有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终结意义.本文初步讨论金庸的武侠文学创作最终走上"反武侠"道路的历程,勾勒金庸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简单描述"武功"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演变,为解读<鹿鼎记>和金庸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评论界对金庸的<鹿鼎记>及其主人公韦小宝的评价存在不少分歧,这从侧面说明了此部作品所具有的值得重视的价值.本文认为,金庸在<鹿鼎记>中通过对韦小宝这一形象的塑造,首先解构了血缘师门对于武侠小说主人公的神圣性,但更加有力地建构了侠义精神的影响;其次解构了武侠小说主人公固有的行动驱动力的崇高感,但建构了真情至高无上的位置.作为具有人文理想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在解构中建构,韦小宝这一形象是他努力拓展武侠小说传达思想认识空间、实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再论金庸"反武侠":终结还是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云波  何开丽 《江汉论坛》2006,(12):130-134
金庸小说的“反武侠”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自觉,在武侠小说中实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型:一是以“人性”在武侠小说情节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武侠本位”向“小说本位”的转型;二是以“自由”在武侠小说观念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正义核心”向“自由核心”的转型。这两个转型使武侠小说超越单一文类而获得多重文本指涉。因此可以说,金庸小说既是一个旧武侠时代的终结,更是另一个新武侠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评价金庸小说时 ,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要忘记它是武侠小说。站在这个角度去阅读欣赏 ,就会发现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当我们充分肯定金庸小说所具有的无穷魅力时 ,也绝无要求所有人都来喜欢金庸小说之意 ,这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相似文献   

12.
金庸的江湖:表征与意义之间我觉得阅读金庸不能将其看成是对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的超越,而是要将其放入武侠小说的整体中,来研究是哪些因素使得金庸的美学成就成为可能。而且也不能将金庸的武侠小说放入周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话语中,而是要更进一步将其作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分,考察它与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对话、对抗,甚至逆转的关系。基于这些考虑,我选择“江湖”这个概念作为~个切入口。陈平原教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把江湖看成是一个大擂台①。这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过我想把这个观点更推前一步,试图说明江湖是一…  相似文献   

13.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这是一部与传统武侠小说根本不同的反武侠小说。传统武侠小说是以塑造武艺高强的武侠为中心的,他们行侠仗义、解危扶困、铲尽天下不平事。这些作品突出正邪之争,宏扬正义,鞭挞邪恶,给生活于黑暗现实中的读者一个虚幻而又十分确定的希望。所以社会革命家说这些作品是民众的“精神鸦片”,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鹿鼎记》中是没有“武”、没有“情”的(金庸武侠小说也很注重写激烈的“情”,作为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探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影响的不断扩大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小说表现出的武力歼敌的野性满足、情感宣泄的酣畅淋漓、一定程度的神话品性和小说由于具有强烈的奇幻色彩和明显的游戏品格对读者想像力的充分促发四个方面 ,论述了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对读者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主要是因为它使读者的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求得到了艺术地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我信。 我们查看历史,不说,单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真正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一个是武侠小说,一个是言情小说。而将武侠小说做到炉火纯青的,无疑首推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创造了一个个武林巨擘的“高手”。  相似文献   

16.
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特色之一,在于它呈示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情感系统。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任何一种情感形态都不能完全游离于文化传统对于民族心理的先验规定之外。金庸是海宁查氏的后人,有着一个古老的名宦世家的血缘。他的情感体验,尤其具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家世感,“接通”到了中国文化传  相似文献   

17.
论金庸小说的生命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生命意识问题,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论及,但大都尚欠全面,对金庸小说中的原始生命力问题更是关注不多,本文力图从此处切入,着重从“义”、“勇”、“情、“趣”四个方面展开,旨在较为全面深入地阐释金庸小说文本中流动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文学语境下的金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通俗文学的勃兴、纯文学的边缘化以及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联袂主演” ;人文精神倡扬的“天鹅绝唱” ;价值失范、道德滑坡、庸常生活引起的对传统的道德理想和英雄主义的潜在“冲动” ,共同构成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在 90年代大陆“学院”、“民间”、“文化传媒”全方位成功认同的文学语境。本文对此予以粗略的勾勒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金庸先生“新武侠小说”由香港介绍入内地,每部印行动辄十万册。《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在全国放映后,《书剑恩仇录》还被拍成电影。不少青年中,目前仍有着“金庸热”。下面,笔者愿就此写点看法,希望有益于众多的读者。 一、金庸的武侠观与创作旨趣  相似文献   

20.
张舟子 《殷都学刊》2007,(2):112-115
金庸将"成长模式"引入其武侠小说,努力将江湖世界描写成现实生活的缩影,刻意描写侠客们在其中的困惑与成长,常常能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启迪。这就使他的小说在热闹、好看之余,多了些挥之不去的余韵,加大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