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政治中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宗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 ,秘密结社是清中叶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团体。它们在近代社会历史事件中有各种突出表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宗教与社会政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任何民间的民众的群体活动 ,尽管表现形式上有秘密结社的方式 ,但宗教无一例外不是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正统思想存在的儒家文化长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受着世俗理性支配的人们因此常常表现出极端重视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即使信奉某一神灵也常是出于功利动机——为了求得神灵对现世生活的保佑或借助神灵摆脱实际生活中的困境,而很少追求灵魂上的皈依。中国民众淡漠的宗教意识和对宗教无可无不可的意向使超凡脱俗的宗教不得不依据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而改头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宗教制度在中国的出现,而完全意义上的神学至今仍未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近代北京主祀行业神灵的庙宇、会馆约有60余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宗教寺庙,另一类为工商会馆.京城工商行会祭祀行业神灵的传统,源于中国文化尊祖敬宗、崇德报功的多神宗教意识."百工杂技,各崇所宗".既有一业多神,又有一神多业.近代北京工商行会的宗教祭祀活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即自明清以来儒佛(释)道合流的历史趋势.京城工商行会民众的宗教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与实用性格.随着近代京城社会的发展与动荡,宗教的实用功能日渐减弱,行会民众的宗教信仰日趋淡化.  相似文献   

4.
宗教现象源远流长。宗教在历史上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宗教对社会尤其是伦理道德领域,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宗教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与民族文化、民众心灵需要相结合,同时要正确处理与合法政权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信教与不信教民众的经济、政治利益是一致的。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振兴中华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知识阶层还是普通民众,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要解决中国民族关系问题,就要淡化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真正要加强的政治认同的对象应当是"中华民族",而不是各自所属的"民族",对于56个"民族"这一层面的群体的认同,应该逐步"去政治化",保留各自传统的文化认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和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6.
《龙华宝经》是明末清初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经典。本文从民间宗教或民众神学的观点,立足于当时中国民众的世界观,对该部经典的宗教思想加以深入研究,系统地分析这一文献中所蕴含的的宗教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世纪俄国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宗教情感研究, 揭示宗教与民众、宗教与知识分子、宗教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并将中国作家的有关作品与之进行比较,进而揭示出宗教的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8.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建立了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伊斯兰教)和国家认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上升很快,民族认同感也在增强,宗教认同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合理调整三者关系,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市民以积极入世和注重实用的宗教态度,给传统宗教信仰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他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给各路神灵注入市民的精神和意志,从而创造出属于下层民众的宗教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0.
以往日本在关于大众,即被压迫阶级的人们同宗教的关系问题方面的研究很少。人们往往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有关日本民众所信仰的宗教的研究水平很低,所以,这种研究也没有什么价值。事实上,日本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之所以受到限制,是因为这门学科的研究经费成问题。做学问或研究需要钱,但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在日本,只有能够赚钱的研究才会受到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处于乡村社会之中的民间信仰体系经历着两次较大规模的由断到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民众宗教生活的状态,是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众宗教生活史。该研究集中对此两次“未预结局”现象进行讨论,通过其在一个壮族社区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呈现,以展示出前后两次断裂与重拾的实际状况,尽力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力量,以及这种力量与当地人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从整体视野中把握学界关于宗教中国化研究的进路,分析宗教中国化研究的趋势,能够为党开展宗教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宗教中国化研究知识图谱,可以清晰呈现宗教中国化研究的主题脉络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目前中国化、信教群众、宗教工作、宗教、基督宗教、基督教等为宗教中国化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宗教中国化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思想内涵、宗教中国化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等几个方面。未来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所内蕴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宗教中国化研究,明确宗教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强化宗教中国化研究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宗教社会学是“改革开放”后才在中国起步的一个学科。从中国学术界对宗教社会学的学科意识、该学科在中国的主要进展、学科队伍等方面,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宗教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同时该学科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结果,对中国宗教甚至对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国文化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意识和精神生活。享乐观念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解释和研究这一内容有益于我们了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的独有本质.有益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殊性。本文搜集道教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事实,对道教这一价值观念进行分析评判,并把它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追踪这一观念产生和衍化的根源.说明这一观念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在华传播,对当时中国民众的皇权观念、祭祖祀孔、丧葬礼仪、迷信风气和妇女形象等世俗人心具有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宣传了宗教上的平等意识。这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这种冲击和影响只是传教活动的客观作用,而且仅限于天主教徒内部。至于对教外人士的影响,显然很小  相似文献   

17.
宗教现象源远流长.宗教在历史上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宗教对社会尤其是伦理道德领域,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宗教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与民族文化、民众心灵需要相结合,同时要正确处理与合法政权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信教与不信教民众的经济、政治利益是一致的.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振兴中华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即“心理生活空间”)的形成与特点作了初步研究。文章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精神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复合型“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通过比较频繁的社会变动,推动自身向前发展。在社会变革时期,上层的统治集团以儒家 思想中的“三代”为社会提供变革蓝图,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则依靠宗教对未来的许诺参与社会变革。 由于宗教自身的思想特征和下层民众的特点决定了宗教成为它们改变自身处境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山水,在中国古代有着宗教和哲学的意义。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显现。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本文从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出发,深入挖掘了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形成和凸现的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